APP下载

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体悟中国女排精神

2021-11-23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女排排球思政

谢 意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以立德树人为本,将学科课程中蕴含着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遵循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课程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是全方位育人工作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加强和改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排球是传统大球项目,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思政元素,其中的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最为经典,且是最具有挖掘价值的思政育人题材。因此,排球也应当成为高校推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行课程和重点课程。

1 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示,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邀请刚刚获得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并在会前亲切会见女排代表,他指出,中国女排很好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2]在踏上新征程的路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女排精神,使其与全民健康的开展、国民体质的增强、体育强国的建设相结合起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竞技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时代精神。竞技体育精神是指在参与排球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顽强拼搏、无所畏惧、永不言弃、团结互助、尊重对手及规则等,一般运动项目都普遍具有的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则不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具备的,它往往与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紧密相关,因为每一次中华体育精神的展现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荣耀[3]。中国女排精神中蕴含着的中华体育精神,是自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之后全国人民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如今中国女排成为史无前例的“五冠王”而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4]。时代精神是指中国女排精神与新时代所需要坚持和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求实奋进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相统一。因此,对于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也要像红色信仰一样代代相传,中国女排精神的弘扬更是要从运动赛场上传递到学校的体育教育中、传递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5]。

2 高校排球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改革

2.1 教学目标

排球课程思政的改革应以弘扬中国女排精神为核心思想,将思政教育作为粘合剂、补充剂、强化剂,来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联系不够紧密、情感教育缺乏、品德培养和素质教育较为浅层的问题,充分发挥排球“体育”与“德育”的双重育人价值。思政改革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意、品格、方法五个方面。

在认知目标上,应增加学生对我国排球发展历史及中国女排精神内涵等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技能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大局意识,能够分析并认识到场上不同位置、不同角色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情意目标上,强化学生在排球运动过程中的共情能力,尝试去体悟中国女排队员训练时的奋斗精神和比赛时的拼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体育审美能力;在品格目标上,培养学生能吃苦抗压和负重前行的意志、踏实勤恳的品格、不卑不亢的气节、遵守法规的正义、追求卓越的志向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修养;在方法目标上,启发学生去主动挖掘和探析排球运动中蕴含着的思政资源,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对于教学目标的考核,应通过学生能将知识点和价值观点说出来,将技战术本领做出来,将中国女排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践行和传递出来的具体形式进行评价。即通过实践参与、成果展示、行为态度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实现强身健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2.2 教学内容

排球课程思政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加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6]。

2.2.1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在论证进步的思想和强健的体魄是使人“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壮大发展的一对轨道[7]。如今,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作为载体,价值引导为目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8]。

在一堂排球课程的开始,教师需要强调课堂纪律,因为遵守规矩和履行要求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之前就要建立起来的规范意识,遵纪守法是成为一名德才兼备人才的最基本前提。教师要认真严肃地看待学生们每一次课堂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精神态度。教师也应以身作则,提前达到教学场地,以准备充分的课堂教学和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进行授课,与学生一起营造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形成教学相长的效果。一个班集体是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的,而一个优秀的集体则是由每一个具有才干、品德的学生所组成的。因此,教师重视日常纪律和教学作风,对培养学生成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青年具有重要意义[9]。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排球技术教学和比赛队员所承担的角色为例,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练习发球时,教师应指出发球练的是能“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心,要能顶住压力开好局,学会克服心理障碍,磨炼出强韧的内心。在练习垫球时,可以通过较为枯燥单一的基本功练习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专注、扎实勤勉的实干精神,在担任自由人时培养学生为团队默默付出、做好“幕后”工作,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精神。在练习传球时,应着重培养传球手的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二传作为场上组织进攻的核心人物需要具有全局观,发挥好“输送炮弹”、穿针引线的作用。在练习扣球和担任攻手时,要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敢于争第一的精神,树立必胜的信念,相信自己、信任队友、相信组织,做到领先时能乘胜追击、因敌制胜,落后时能挑起大梁、绝地反击。在练习拦网时,要指出拦网队员体现的是一种迎难而上、担当有为的精神,展现了敢于直面挑战的决心和意志。另外,在面临被对手拦网得分时,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失利的情况,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锻炼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受挫能力。

2.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理论教学的内容欠缺、分配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容程度不高。因此,要实现排球课程的思政改革,首先需要补充、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其次需要将中国女排精神作为价值导向来实现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主要可以从排球运动导论、排球技战术讲解、赛后总结、比赛规则这四个专题,重点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讲授排球导论时,可以适当增加中国排球的发展历程、中国女排大赛夺冠的辉煌历史、女排运动员的成长经历等理论知识,从历史事迹的角度娓娓道来,讲述女排精神的由来和意义。授课时,要将发扬中国女排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上升到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教学过程要注入情怀,要让学生理解并能深刻地感受到女排在中国人心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女排打球已经超越了排球、超越了体育本身[10]。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女排精神是通过人格的力量磨砺出来的精神,蕴含着竞技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及时代精神,它是一面能振兴时代的爱国旗帜,是激励中国人民的精神源泉。

讲解比赛技战术时,可通过增加学生的自我分析、攻防战术的情景教学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授课时,应让学生用心投入场上相应位置的角色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与他人评价。这样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有利于形成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团队而言,有助于学生能全方位的掌握场上局面,在比赛时形成合理分工、高效配合及团结协作,使整个团队更加具有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在比赛情景教学中,练习防守战术时,应向队员们强调“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注意保持“时刻准备战斗”的专注力与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坚守岗位、绝不松懈、顽强拼搏的救球精神。练习进攻战术时,鼓励学生以“只争朝夕”的士气去比赛,树立必胜的信念,坚定地走既定的战略方针和道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获得胜利。

比赛总结时,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比赛胜负及时调整好赛后心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排球比赛是严酷的,体育是意志的象征,奖牌属于强者。比赛过程中必然有领先、落后或相持等此消彼长的态势,比赛结果也非胜即负。但是,比赛的输赢都是当下的,过后就成为曾经,正如人生中经历的种种得与失往往都是阶段性的。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谈到她对国家女排队员的要求:“不许因为输球就低着头走路。输了什么都不是,赢了就看不起人,这是小人之见,我们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和风度,胜不骄、败不馁。[11]”这样的教育观念十分值得教师去传递和教导给学生。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是片面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奥运健儿们说的:“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在比赛中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队伍和运动员,也都是好样的。[1]”同理,面对比赛获胜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继续进步;面对比赛失利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反思不足、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积极修正,客观地看待失误和缺点。另外,除了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体悟中国女排精神,还应该让学生在排球运动中收获友谊、健康、自信、力量、朝气和快乐。

讲解比赛规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都要遵守排球规则和体育道德,以双方互相尊重、公平竞争、斗智斗勇的方式来争取比赛的胜利。对比赛规则的讲解和教学,从行为教育的角度上看,就是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素质教育。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公平正义、慎独善行的人格,端正和巩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做到尊重裁判、尊重事实和裁决,不与裁判争辩、不抱怨不公,不放任、不助长负面情绪的产生和传播。通过强调遵守比赛规则来以小见大,督促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工作之后,也要时常反省和规范自身的为人处世和道德品行。

2.3 教学方法

教学的德育功能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中国女排精神的培养和优秀品格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运用合适的品格培养方法和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怀,以思想觉悟、精神内化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品格的培养。

在排球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首先,从社会本位的角度出发,应依据国情、社会、工作的需要,结合体育教学实际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精神。其次,从教学内容本位出发,依据课程内容来选择和运用知识传授的方法、运动教学的方法、身体训练的方法、品格形成的方法等进行教学,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良好教学方式。再次,从学生本位出发,依据学生的学情、个性、价值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解放生产力、实现自我价值打好基础。最后,从培养情怀意志的角度出发,将观看女排夺冠纪录片、视频音像资料、网络课程等线上教学方式与课堂排球技术练习、比赛实践、课后阅读排球相关书籍文献等线下教学方式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及创新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在观看排球比赛时能产生爱国情怀、拼搏斗志、体育审美上的共鸣,在上课和比赛时能专注投入、自我激励、磨炼意志,自觉将小我与大我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努力和命运同家庭、社会、祖国连接在一起,成长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心系民生,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排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3.1 以体育学院为教学主体,多部门协同育人

排球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要始终以排球教学的学理性和体育特色为主,中国女排精神作为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的支撑点,应适时适当地贯穿和融入课程之中。排球课程需要进行思政化教学改革,但并不是在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强调或附上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凑、高密度和填鸭式的思政教育灌输,应积极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争取将排球课程思政讲得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12]。强化排球课程的德育功能,应当在党组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和协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主体,如学校、党委宣传部、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科研处、校园信息化网络管理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推动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常态化管理及长效保障等配套机制,才能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3.2 加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存在着对课程思政的思考和理解不够深入,对思政元素的研究、挖掘、融入、整合的能力不足,以及教育情怀不高的问题。这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单一、生硬、缺乏感染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要提高排球教师的课思政意识和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体育学院来组织教师讨论学习课程思政的有关政策文件及学校思政建设文件,对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有一个较为全局的、理论的认识;其次,成立排球专任教师思政教学改革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撰写排球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案、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学文件;再者,将形成的排球课程思政教学文件分别交至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有关部门进行交流学习,并根据所反馈的建议对教学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教师根据最终确定的教学文件在排球课程中实施教学方案。另外,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之上,还应关注国家新闻、教育政策、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学术研究动态等多方面的社会信息,进而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的觉悟、思政素材的积累、思政业务的能力、道德品质的修养。因此,对排球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应具体落实到课程思政的学习参与、文件撰写、教学实践、育人效果、学术科研及日常积累之上。如此,经过反复多次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才能形成和巩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本领和实力,促进整个体育学院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3.3 合理构建“学生-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机制

较为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由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师教学情况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构成。学生评价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互呼应,主要是通过问答、考试、作业、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说出来、做出来、写出来、传递出来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考虑到排球是集体运动项目和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因此,还应将整个排球班级的集体表现、出勤状况、课堂氛围、精神态度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学生、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家长及社会方面,是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行为表现、教学能力、课程思政能力等进行评价。对排球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作为重要参考,并加以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因素为检验指标,通过学生一整个学期的体育课表现甚至是几个学年的体育课表现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进行持续性的调查和评估,来得出更为客观系统的评价。“学生-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机制,在结构上以学习情况、教学情况、教学效果为支柱,三者互为支撑构筑起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基本维度,反映出了求学者、施学者、办学者三方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实现;在内容上,建立了个体学习情况与整体教学效果的对比评价、教师教学情况与目标教学效果的对照评价、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形成了三方评价的互联互补,具有能较为全面且综合的评价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优势。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排球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事件
郎平,永远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