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工程类高校实践育人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2021-11-23杨慧香陶晓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工程

杨慧香,王 晖,陶晓巍

(长春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0 引言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制造发生颠覆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这为我国工程类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接轨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剖析美国工程类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应对策略,可为我国工程类高校实践育人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1 美国工程类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经验

1.1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改革经验

新技术革命对美国传统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为了适应“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等再工业化战略,满足新技术变革在工程科技方面对人才的新需求,这种新需求突出表现为符合再工业化过程中,新行业标准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严格要求。因此,美国工程类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推陈出新,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抓住外在形势的变化,及时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原有的、传统的学科专业进行转型与调整。为了让学生更早地进入实际的工程设计领域,ABET2000①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建议设计课程应在新生阶段开始,形成低年级“基础项目”设计课程到高年级的“定点项目”毕业设计的有序连接。这是美国众多高校进行改革的重点。二是交叉融合,能够将不同工程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基础学科为根本依托,甚至将理科、工科与人文社科进行孕育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验室或项目工程组为中心,演化出新的、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跨学科专业。交叉学科的不断演化与改革发展是美国众多高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

1.2 实践育人模式的改革经验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美国工程高校为了更好地填平工程行业对掌握新材料、新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人才的需求缺口,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了改革。

一是教学范式从重视理论基础转向重视实践经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过程,去工业化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虚拟经济问题严重,次贷危机即为例证。后危机时代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叠加,促使美国高校不得不转变过度倾向基础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更加符合“再工业化”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的、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倾向于实践经验、创造能力、伦理道德、商务管理等。

二是教学范畴从一味的重视专业传授转向重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道德危机问题的不断出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传统的工程类高校教学范畴,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与训练上,而忽视了掌握工程专业的学生与经济社会等外部世界的衔接问题,其社会行为可能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众多高校致力于工程专业和人文社科领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创新精神,解决了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训练,不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对二者进行了较好的融合。

三是教学观念从简单的“售卖知识”转向高度重视创新创业。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对工程教育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以简单转化既有知识为技术、政产学割裂的传统工程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于2013 年发布的《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突出强调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鼓励支持美国高校老师和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使高校的学生、教师项目团队得到了政府、产业界的资助,强化了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为政府、产业输送了大批具有实践经验、创造能力强的人才,提供了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3 实践育人效果评估的基本经验

美国实践育人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形成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反馈机制。从定量与定性两个维度,对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实际效果,教育认证机构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实践育人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实践活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能力提高的效用,实践育人活动对企业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定性方面重点评价大学生的成熟度、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等。定量方面重点从实践活动的环境基础、资源配置、成果绩效等能力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是最为典型的评估方式,形成性评估用于掌握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开展进度、制约因素和应对办法等。总结性评估的目的是辨别实践育人活动对学生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得到教育认证机构客观公正的反馈,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促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为学科与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持续改进提供保障。

2 美国工程类高校实践育人改革的启示

2.1 学科与专业设置应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灵活性,符合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

我国很多工程类高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使毕业学生在与新技术制造业的衔接以及国际化企业的对接上存在障碍。美国工程类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改革的本质是连接。基本逻辑是,以基础学科概念作为重要出发点,以提供专业知识作为核心支柱,将工程专业学习与世界发展动态有机地连接起来,赋予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高度自主性与灵活性,美国工程类高校一方面培养了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才,另一方面实现了学科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与有效对接。因此,我国工程类高校在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革应紧紧围绕以下三点展开。

一是必须理性、深刻地认识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的巨大变化,提高自主性,尽快进行学科与专业设置的改革。二是必须保证学科与专业调整的灵活性,宁可超前于市场需求,也不应滞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融合与快速渗透,促使企业诞生、迭代与死亡的周期大幅缩短,所以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应当超前于市场需求。三是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特色,符合新工科的发展趋势。未来新经济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必须满足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这三个基本条件。

2.2 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实践经验积累,加强工科的专业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充分发挥政产学的协同机制

美国再工业化过程中,工程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为中国制造业强国迈进之路提供了历史借鉴。在教学范式、教学范畴和教学观念等方面,美国及时地调整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从中得到的启示主要包括三点。

一是更加重视工程专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实验室,强化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工科的专业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与发展。在加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非专业能力的提高,加强综合素养的培养。继续加强多学科的融合与优化,科学化解非工程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充分发挥政产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快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应积极创建以高校为核心的政府部门、产业组织、大学机构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打造高校科技园、孵化中心等创新型组织;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障碍,既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等优势资源,又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最终实现政策对接。

2.3 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建设

从实践育人目标、实践育人方法、实践育人过程、实践育人结果等四个方面建立实践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育人目标注重科学性,是教师教学目的性和内容完整度的体现。实践育人方法强调多元化手段的有机组合,是灵活性和规范性的体现。实践育人过程强调模块化,具有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实践育人结果强调外在持续性和内在稳定性的有机结合。四大类别的指标是实践育人能力进阶的综合评价参照,可以提升工科类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通过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增强工科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新工科建设对“面向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应着眼于未来的新兴产业,追求产品品质,立足长远利益。这是我国工程类高校创新型工程开发的核心与根本出发点。

3 结语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过程中,工程高校实践育人对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评估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实践育人模式方面,教学范式从重视理论基础转向重视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范畴从一味的重视专业传授转向重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教学观念从简单的“售卖知识”转向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在实践育人效果评估方面,形成了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反馈机制,从定量与定性两个维度,对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实际效果,教育认证机构对评估结果的反馈等五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我国工程类高校实践育人改革,应当更加注重学科与专业设置应具有的高度自主性和灵活性,尊重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实践经验积累,加强工科的专业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充分发挥政产学的协同机制,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工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子午工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