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的融合

2021-11-22王怀玉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班级建设学生发展

【摘 要】提高小学劳动教育实效,需要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立场。班主任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应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日常建设之中,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探索劳动教育“多维融合”的实践路径和“多元联动”的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多维融合;多元联动;班级建设;劳动素养;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44-04

【作者简介】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52)教师,高级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之外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校劳动教育如何“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方面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推行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误区。例如:如何从“五育”融合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和思考学生发展,而不因为强调劳动教育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劳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或每学期一两次的劳动主题活动,而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将劳动教育只重视形式转向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珍惜劳动成果等内隐性目标上来。

为此,笔者尝试从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融合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立场,通过班主任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班级建设之中,探索劳动教育“多维融合”的实践路径和“多元联动”的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全人发展: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立场

教育者唯有正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才能更科学地开展教育实践。当代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财富与劳动的态度与过去的少年儿童不同。可以这样说,劳动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突出表现为劳动形态的变化、社会劳动价值观的改变以及青少年学生劳动实践的缺乏等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需要以全局视角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当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

1.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劳动与教育的关系。

在远古时代,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是具体的生产劳动,劳动维系着个体和人类的基本生存。到了封建社会,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价值观的作用下,劳动教育被蒙上了政治和阶级色彩,劳动教育的价值被贬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则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甚至认为劳动教育等同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以智力为核心的劳动形态的出现,人们对劳动分工存有不同认识,这就需要广大教育者站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纵观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彰显的价值立场,进一步辨析和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2.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

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表述“明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时提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物质丰富的社会的一大特征是人们的“优势需要”会普遍转移到真善美以及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上来。如此,教育的逻辑就会变革,人们接受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理由也会从简单的谋生技能转移到更为积极的层面。今天的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理由,只能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我们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更加明确了。从根本上讲,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学校育的“人”是面向未来社会和生活世界的新人,这种未来性和奠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劳动教育的价值,即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应向服务于人的全人格、全能力、全素养的培育转变,其形式与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改变。

二、多维融合:小学劳动教育的班级实施途径

近两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如何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作为有探索精神的教育者,我们需要根据文件精神和各地既有经验,结合自己所在学校、所教学科、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将劳动教育主题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已成为共识,那如何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一方面,学科教师要有整体规划意识,具体表现在对本学科内容适合加强哪些方面的劳动教育目标有明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科教师要有“化整为零”的意识,具体到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结合教材及学生认知基础,确定本册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知识点和渗透点,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中体现。

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为了达到学期劳动教育目标,除了语文课本中相关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更为鲜活的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题为“青山不老”的课文,讲述了西北一位老人坚持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的动人故事。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故事在语文课本里多次出现,教师可以借由一篇文章的学习串联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从而带领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如让学生成立故事小组,分组搜集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出现的各类劳动者的故事,从而对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以上这些延伸性学习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或课外作业等方式落实,从而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劳动教育。

2.将劳动教育实践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体验。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能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班主任作为推动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该统筹规划本班的阶段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将在校劳动项目(如值日、校园绿植保护、劳动基地实践性活动)按年级、班级统筹安排,在原来侧重班级参与相关任务的考核机制上,增补或侧重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的综合评价;针对家庭生活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承担”这一劳动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告知家长参与家务劳动、提高生活技能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主动与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取得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生活环境美化系列活动。

3.将劳动文化建设融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或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为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或班级文化。同时,可以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学校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三、多方联动:小学劳动教育的班级实施保障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文件要求也非常明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系列保障机制,有机融入班级教育日常,方能保证劳动教育达到预期目的。

1.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主要劳动实践活动安排、劳动教育过程组织与指导及考核评价办法等。”同时还强调学校在劳动教育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劳动的传统形态与新形态的关系”等,要求具体、指导性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工作是多个部门协同运作的,当大家都在强调某项工作重要的时候,经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筹划和推动,每个部门看似在落实自己部门应该推动的事情,但具体到教师那里,就可能变成了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有不同要求的任务。如此一来,在落实过程中,教师要么苦不堪言、疲于应付,要么避重就轻、能推则推。为此,笔者认为,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部门间联动和协同机制的完善,重视劳动教育要求在不同年段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如此一来,慢慢形成学校劳动教育传统,就更有助于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了。

2.班级相关责任主体要协同育人。

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推动劳动教育的过程实施,是学校通用的方法,但是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劳动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更离不开班级内部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

首先,班主任要站在班级文化建设的高度,整体规划劳动教育在班级的具体实施,结合学校德育常规、自己所教的学科、本班优势学科教学活动以及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制定班级劳动教育规划,共同确立班级教育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班级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之中。

其次,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堂或其他家校联系方式,引导家长和教师共同推动劳动教育,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以推动学生参与家务劳动。

最后,班主任还要组织学生共同制定在校、在家劳动清单,结合劳动教育必修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充分发挥教师、有劳动技能的学生的示范指导作用,从学会扫地、擦玻璃、整理课桌等细节做起,从而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3.家庭成员之间的观念、步调要一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每个家庭都应当形成崇尚勞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但是,当前年轻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城市父母,平日忙于工作,没时间和精力参与基本家务劳动,一日三餐、家务劳动不是老人帮忙做就是保姆帮忙做的家庭不在少数,这就导致家长自身的劳动示范性不够,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家长自身对劳动的态度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劳动的态度与认识。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式,它贯穿并融合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为此,广大教育者需要进一步厘清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施路径,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3]李红婷.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11-13.

[4]丁婧.劳动教育的政策解读与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2020(95):7-10.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班级建设学生发展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