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2021-11-22徐明荣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4期
关键词:型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徐明荣

摘  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采取双水平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21年2月曲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及氧疗的方法,观察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及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氧分压(PaO2)变化,同时还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pH、PaCO2、PaO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采取双水平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呼吸衰竭,同时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预后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4-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被称为慢阻肺,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属于呼吸内科病症的一种,该疾病主要指患者存在气流阻塞相关慢性肺气肿、支气管炎等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1]。Ⅱ型呼吸衰竭是慢阻肺的常见并发症,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咳嗽、咳痰、呼吸乏力等,如果未在早期阶段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2]。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方式较多,多采取运动锻炼、吸氧、药物等综合疗法。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创呼吸机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明显成效[3]。基于此,本研究对无创呼吸机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21年2月曲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与17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32±6.51)岁;病程4~20年,平均病程(6.02±1.57)年。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4例与16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85±6.72)岁;病程4~10年,平均病程(6.23±1.5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比较研究。本次研究通过曲阜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②具有无创通气禁忌证;③合并气胸、巨大肺大泡;④具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⑤面部皮肤损害严重。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取常规检查、平喘、抗炎、化痰、抗感染、电解质纠正及支气管扩张等治疗措施,指导痰液排出后,分别给予两组不同治疗。观察组采取经口鼻面罩接双水平无创呼吸机BiPAP S/T型(生产企业:美国伟康公司)进行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理的硅胶面罩,调整固定带松紧度保证面罩贴面处无漏气,并避免面部皮肤因受压产生的缺血或破损,使用调节模式(S/T模式),呼吸频率设置为 12~16 次 /min,选择 8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为初始吸气压设定值,而后逐渐上调至 12~20 cm H2O ;呼气压力初始值设为 4 cm H2O,逐渐上调至维持在5~10 cm H2O。每次通气3~5 h,3次/d。对照组予低流量氧疗,使患者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吸氧早晚各1次/d,持续2~3 h/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7 d。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气分析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指标改善明显,精神状态良好,能进食和有效对话)、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改善,紫绀消失,神志转清,及血气分析pH、PaCO2、PaO2指标得到一定改善)、无效(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紫绀与意识障碍无好转,血气分析pH 、PaCO2 、PaO2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后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③比较两组治疗阶段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为恶心呕吐、胃部胀气、口咽干燥、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气分析指标pH、PaCO2、PaO2比较

治疗前两组pH 、PaCO2 、PaO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Ⅱ型呼吸衰竭是慢阻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存在咳嗽、咳痰及呼吸乏力症状,导致呼吸肌疲劳,进而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同时存在较高的二氧化碳潴留发生风险,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5-6]。另外,有创机械通气方法能够维持呼吸,但是其操作较为复杂,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依赖性增加,脱机困难。因此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创呼吸机得到了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具有操作便捷、灵活性强等优势,能够结合患者采取间歇性应用模式,并且上机与撤机操作十分简便,能够结合病情变化情况同步应用,另外还可以有效提高肺泡通气量,避免肺泡萎陷,促进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排出,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7]。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H、PaCO2、PaO2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这也说明对患者采取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其肺功能指标。无创呼吸机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方式,能够促进气泡进入通气不佳的肺泡,使肺泡内气体分布情况得到改善,强化气道及肺泡内压力,进而有效改善弥散功能。无创呼吸机能够实现人机同步,吸气过程中形成较高的吸气压,使支气管得到明显扩张,有效缓解呼吸过程中的气道阻力,使通气量得到改善,呼吸过程中呼吸功能能够提供相应的压力,改善肺氧合功能[8]。除此之外,在使用无创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能够保留患者进食、语言功能,且不会影响患者自主咳嗽以及排痰,能够缓解其不适感,促进其恢复。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采取双水平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可以减少气管插管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孟林盛,乔恩东,李逸君,等.不同方式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5):21-34.

[2]陈龙,张丹嗣,刘丹舟.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21):2295-2299.

[3]杜锦辉,陈芳.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50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7):824-826,865.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C]//第六届东北地区呼吸疾病学术会议暨2014黑龙江省呼吸病学分会年会论文集.2014:98-107.

[5]康健.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和并发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0):793-794.

[6]杨双嘉,邝敏,邓嘉宁,等.噻托溴铵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评分、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37(1):61-67.

[7]刘莉敏,李玉磊,李春,等.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对动脉血气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9):1854-1856.

[8]刘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療效观察[J]. 中国急救医学,2015,35(2):280-281.

猜你喜欢

型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患者的无创呼吸机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探析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自制简易呼吸锻炼装置在不能配合无创通气的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中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观察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