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和理论基础

2021-11-22王一琛何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灌篮 2021年27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王一琛 何涛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开阔的眼界,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和具有战略高度的新思想和新战略。这些新的理论广泛涉及在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确定什么样的性质方向、根本保障是什么,如何设定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这些安排深刻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新时代深入开展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遵循和依据。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刻发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

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拥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论述,其逻辑非常严密,构建了完备的系统,这样就贯通了历史和现实、关联了国际和国内、结合了理论和实际,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在新时代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开展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基层基础要不断夯实,基层党的领导要不断加强,要思考如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带动群众知法、守法、尊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习近平法治思想可以概括为“十一个坚持”。这“十一个坚持”的相关理论,既是工作部署,又是具有较高站位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抓好贯彻落实[1]。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重大命题,旨在厘清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要将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凝结为全民的基本共识,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深入开展党和国家架构改革,这样可以使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对法治中国建设,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各种制度和机制要不断完善,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在2018年3月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安排组建中共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依靠人民来开展法治建设,要坚持法治建设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坚持法治建设能做到保护人民。

法治价值追求最基本的就是坚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只有人民群众可以从每一项法律制度中、从自己经历的或者在媒体中看到的司法判决中都可以感受到实际的公平正义,才是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的目标,这需要不断完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制度。各级党员干部要培养法治思维、使用法治方式来推动发展、化解工作中的各类涉及各个领域的矛盾,这样才可以维护社会稳定,这样才可以以法治保障人民安定幸福的生活。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决定》进一步确定了要坚持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方向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将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1.法治承载中国治国理想

法治承载中国治国理想,是中国艰难探索、创新发展的胜利果实。建国以来,中国历届领导艰辛探索,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的权利需要法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在探索中为中国的法治建设积累经验,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为中国的法治建设绘制蓝图、安排布局,并通过艰辛努力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自身执政能力来抵御风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方向。

二、高校法治教育基本理论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于“法治”特征和要求逐渐清晰。2006年,中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诠释了法治与人民利益、法治与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建设、法治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达到法治内容与实现形式、实施手段与最终目的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法治价值与实际效果的辩证统一[2]。

法治教育的内涵,是要使用各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将有关“法治”的知识内容、观念理念、思想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现实状况等全面的内容传递给受众,大众可以对“法治”相关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不断形成[3]。

高校法治教育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要成为推进未来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中坚力量,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应当更加关注他们的法治教育。

(二)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1.高校法治教育的误区

第一,高校法治教育在内容构建和实施途径方面不同于法学专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从业人员。高校法治教育要主要是法律常识、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意识的培养。

第二,高校法治教育不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比如2015年底发生的大学生贩卖珍稀鸟类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的案件就表明,有一些大学生犯罪,并不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或者侵犯了他人的权益,而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法治信仰、没有法治的灵魂、没有法治的精神、心存侥幸等。

第三,高校法治教育不是单纯的守法教育,要避免法治教育狭隘化的倾向。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公民的守法意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其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培养,不但要守法,还要学会用法治的精神去思考,去理解和改变社会中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情况,而不是逆来顺受。

2.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掌握法治知识

让大学生掌握和理解法治知识。法治知识即与法治有关的知识,法治教育应当向学生介绍法治理想、法治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法治的基本精神、法治的具体原则、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平等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责任意识,最终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培养对宪法的坚定信仰。

(2)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人对于“法治”这一事物的客观反映。要想让法律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更要将法律和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意识层面,这也是法治教育的目标所在。法律意识是一种静态的意识,它包括对法律的认知和掌握,如何看待法律的作用,如何评价现行法律的实施效果,对法律规定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和认识等。相对来看,法治意识是一种动态的意识,是高于法律意识的形态。拥有法治意识的公民,不但守法,还可以通过法律实践和生活实践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现行法律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以此分辨现行法律的良莠和法律的实施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要求改善法律本身或者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而达到用真正的法治来使社会和谐发展。

(3)法治教育以培养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为最高目标

培养法治信仰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法治的信任。对法治的信任的含义是,相信法律制度是合理的、是可以保护公民权益的、是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早就指出:“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4]。最高层次的法治信任是法治信仰。如果一个人具有法治信仰,那么他就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用法治的思维思考问题,在法治遭到破坏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去维护法治,将不断改善现状、不断追求法治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第一,法治信仰的含义之一是相信执法者按照法治的精神在实施法律、履行其职责。法律是静态的,而法律的执行是动态的,如果法律得不到合法公正的执行,那么也不是法治。

第二,法治信仰的含义之二是相信法律实施的结果,认可其公正性,并接受判决结果。中国传统法文化把实质正义当作衡量审判结果公正与否的唯一标准,当法院的审判结果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的时候,就认为法律实施的结果不公正,进而不信任不认可该结果。而实际上,案件发生之后,事实的真相已经不可能完全被还原,现代法治是通过程序正义来保障实质正义,这也是相对来说公正、合理、高效的方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培养学生对法治的信任,并不是通过灌输、通过说教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现行的法律制度营造了一种运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公民自觉守法,公权力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将对法治的信任建立起来。信任法治的公民才愿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而不是寻求找关系、贿赂等手段。

(4)培养法治能力

法治教育重在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应当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则来思考、分析和处理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将这种第一层次的思维方式的特征总结为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第二个层次包含了法律至上(规则至上)、权利保障、权力控制、程序优先、技术理性等思维方式,是按照法治的原则和标准来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除了第一层次的思维方式之外,关注和思考法律本身是否符合法治的价值追求,而不是机械地遵守和服从。

使学生在日常的法治实践过程中进行训练,增强学生在参与公共事务、依法办事、维护自身权利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公民精神、公民文化和良好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