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衡水市为例

2021-11-22樊彦瑞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网格化应急防控

文/樊彦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1年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说:“这次疫情,考验我们基层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水平。看看我们在基层治理方面有哪些成绩可以总结、提高,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完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作为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志愿工作者,既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宝贵经验,也真正发现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社会治理短板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衡水基层治理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员准备不足,社会动员能力较弱

2020年1月18日,河北省衡水市疫情防指挥部发布6号通告,防疫战斗打响,社区志愿工作者们全部变身一线主力战士。根据实际数据显示,居委会工作人员每天工作时间近12小时,摸排居民近500户,电话访问5至6个小时,代购配送物资日行步数超10000步,手机最长待机时长23天,尽管各级干部下沉社区(村),与社工、民警、医护人员、党群志愿者等人员共同战斗在一线,但严峻的疫情形势、庞杂的工作任务与基层社区(村)有限的人力、财力与资源等之间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明显暴露出基层“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社会动员力较弱”等问题。

(二)智能化社区不智能

不可否认,衡水市智能化社区(村)客观存在,但所占比例很小,在庞大的社区(村)总基数面前可谓是“凤毛麟角”。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10日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目前大数据应用和智慧城市体系主要集中在省市一级层面,大部分能够覆盖到市区一级,先进地区已经到县区一级,到乡镇街道一层基本很少了,到社区(村)基本就各自为战,信息化手段基本缺失,主要靠人海战术、传统手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顶层设计缺失,联动机制不足。大数据和信息化还未形成部门和街道以及社区(村)居民的联动机制[1]。当前绝大部分社区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宣传仍主要靠“脚”、排查主要靠“问”、统计主要靠“表”、 采用的还是“人海战术”,高科技智能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不够及时。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各个行业数据集交叉应用不足,包括交通、公安、通信等各个数据集没有形成有效贯通,在支撑各个需求场景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在网络大数据综合研判分析中,公共信息平台推送信息不及时,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挨个打电话摸排;各类的信息研判平台推送的数据存在部分延迟现象[2]。

2.不够完善。衡水市区内小区类型广泛,既有新建小区、次新小区、老旧小区、城中村及村委会等各种类型,也只有少数社区是单一型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尚未全面覆盖全部小区、智能化建设投入不足。

3.不够普及。在衡水基层治理中智能科技的受众面仍然较低,如多数老年人和外来人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部分老人手持老人机束手无策,无法正常进出各类卡口。

(三)应急力量不应急

居委会作为基层单位,在应急工作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在应急事件发生第一时间组织协调居民自救互救、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减轻灾害影响的岗位职能。虽然行政系统倡导“简政放权”原则,但基层运转的基本情形是“有限权力,无限责任”,在回应“第一现场”问题时,被授权可动用的执法、资源、协调等方面十分有限。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衡水某小区曾发生小区住户因为执勤人员不认识不了解等情况,而被拦住进不了家门,进而发生口角、矛盾激化,最终被派出所立案处理的事件。部分居委会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工作仍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以及应急管理意识提升方面存在忽视,很多工作仍主要依靠居民小区物业人员独自完成,没有物业的居民小区由热心群众来完成。

(四)走心入心工作有差距

衡水社区居民凝聚力强一直是衡水市基层治理的亮点,但在疫情来临时,暴露出“里子”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勤洗手、多喝水,出门一定戴口罩,不聚集、不聚会”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常用标语、横幅。衡水疫情防控期间,宣传手段亟需多样化。早在疫情防控之初,基层社区(村委会)就反复强调,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但仍有部分群众置若罔闻,比如老年人继续聚在小广场聊天打牌、不戴口罩,甚至认为“不管遇到啥,都是命里的事,逃都逃不掉”;时常在网络视频里也看到有人私下聚众打牌等现象。疫情防控不是个人的战争,每个人都是战士,如何让抗疫宣传走心又入心,如何提升基层组织影响力,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郡县治,则天下安”。当前,基层社区(村委会)不仅是服务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防线力量。城乡社会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针对衡水疫情防控存在的疏漏与瑕疵,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衡水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外化于行、汇聚基层党员力量

社会基层党建点多、面广、量大,涉及条条、块块等多个方面,在抓党建促社会治理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社区(村)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组织对社区(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推行“大党委”制度,完善区域性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一线破难、小事建功”专项行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汇聚基层“红色力量”,着力解决社区治理问题和民生服务的“关键小事”。

(二)内化于心、发挥基层“公共精神”

现代社会治理提倡民众的自主性与忠诚性,强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比较单一,是当前疫情防控的突出问题之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疫情常态化下社区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发挥社区(村)领袖作用,形成“1+N”的组团治理模式,“1”是指基层党组织,“N”是指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社区(村)治理能力建设与公共服务重心落地、社会组织与居民参与构建多元共治模式等,深挖基层治理的“金点子”,涉及睦邻自治、物业自管、公益慈善、一事一议等民生实事,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公共精神”,通过自筹等方式增加社区(村)应急能力的物质投入,保证社区(村)应急资源丰富性与多样性,储备必要医疗、生活等应急资源,确保风险、灾害暴发时有充足资源支持。

(三)点面结合、实现网络智能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生态系统,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方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网络,搭建跨部门“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数据库,涵盖范围不仅局限于“警格+网格”的工作协同模式,甚至延伸到“政务+网格”,实现居民数据信息全覆盖。当前网络智能化已经被各级地方政府寄予厚望,成为治国理政和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依托网络智能技术,推进社区(村)数据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的上、下行通道,建立数据和社区(村)管理服务的联动机制,推进社区管理扁平化,尝试创新引入社区(村)自治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模式,实现智慧社区;特别需要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流动人员等特殊人群,将“大众受益”延伸至“全体受益”,打造“智慧”小区,包含门禁、可视对讲、远程监控、智能安防、信息推送、社区服务等全方位的“人防+技防”,需要有超前的危机防范意识,做好数据安全监管配套工作,以信息技术充分实现基层社区(村)网络智能全覆盖。

(四)环环相扣、凸显“小网格大作用”优势

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城乡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趋势,衡水市将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模式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及推进智慧基层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疫情期间网格化治理对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将社区网格“应急模式”逐渐调整为“服务模式”,探索“网格化+N”管理模式,并将网格与政策宣传、信息采集、社情搜集反馈、矛盾纠纷调解相结合,同时网格化治理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根据本区域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实现网格功能延伸拓展,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此前我们没有在疫情防控中松劲懈怠,如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更不能动摇。人民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无论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创新,人的本质还是人的工作。既有法治的刚性、自治的弹性,又有德治的柔性,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将老百姓的困难解决好、需求满足好,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网格化应急防控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