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融战略背景下贺州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策略探讨

2021-11-22李冬黄晓丹黄潇霄梁雪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贺州市贺州大湾

文/李冬 黄晓丹 黄潇霄 梁雪倩

2018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贺州调研时提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力东融、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由此拉开了贺州市全力东融的序幕。2019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复实施《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发展规划》,正式赋予了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新使命。近年来,贺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全力东融”为主线、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等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落实《贺州市构建大健康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贺州大健康产业发展。2020年4月,鹿心社在贺州调研时强调:要继续抢抓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目前,贺州面临着人才短缺这个“第一资源”的问题,高层次医学人才缺口很大,难以满足贺州大健康产业建设更高的内在需求,这也逐渐成为制约贺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贺州全力推进东融战略,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智力支撑。引进和培养医学高层次人才,对提升人才工作质量、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提升贺州的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和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水平,为贺州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服务全民健康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一、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现状

高层次医学人才指的是具备医学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具有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能在医学领域做出贡献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贺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066人,其中正高75人、副高945人、中级2495人、初级及以下9628人、博士学历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81人、本科学历3245人、大专及以下学历9704人。总体来说,贺州市医学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紧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人才培养的后劲不足,进而导致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贺州较为困难[2]。

二、贺州市引进及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存在问题

贺州处于湘桂粤三省交界地带,经济相对不发达,与其他地方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给地方人才招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主要不足有如下几方面。

(一)资本投入不足

1.高层次人才补助不高

当前贺州财政对正高职称人才补助30万元,副高补贴15万元,研究生补贴3万元,较周边地区相比较,补助偏低。再加上人才引进手续程序复杂,单位岗位设置制约人才的数量,从而难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应聘或就业。

2.工作福利待遇不高

工作福利待遇是引进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基础,高层次人才需要投入较高的福利,如工资、其他补贴等,但贺州财政投入难以保障或提升本部门的待遇,从而导致人才招聘吸引力不足和后期培养力度不够。

3.生活配套不到位

除了补助、福利外,人才引进还需更好的生活配套,就贺州而言,城市发展历程短以及经济制约,大部分公共设施都在建设期间,存在很大的不完善,如市民健身娱乐场所、金融服务、社区服务、子女入学等都存在配套不足。生活配套不足,这就难以让高层次人才安心在贺州就业和生活。

(二)缺乏医疗技术创新驱动平台

1.自身平台薄弱和不完善

目前贺州市缺乏医疗创新驱动平台,主要体现在人才小高地、科研工作站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方面缺乏或建设不完善。高层次技术人才即使引进后,由于财政资金困难、政策不完善,也难以配套相应的研究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引进过来只能从事繁重的医疗业务工作,从而导致人才招聘困难、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3]。

2.缺乏高水平合作平台

与其他大城市相比较,贺州自身人才缺乏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医疗设备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合作平台的缺失、与各大医院或科研机构的互动较少、合作领域难以吻合,导致各种机制和合作协议难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这也会影响到贺州东融战略推进和高层次人才的后续培养。

(三)人才引进思维保守、培养力度不足和发展欠均衡

1.人才引进思想过于保守

当前贺州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主要以网络招聘和熟人介绍为主,人才招聘方式过于传统、单一:一方面,导致招聘渠道过少,另外应聘人才对地方和单位了解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招聘单位只能通过学历、职称或科研成果了解应聘人员的相关情况。因此,双方难以实现公开透明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2.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和制度不完善

除了地方人才引进外,地方人才培养也是解决人才的一种关键途径,由于受到财政和政策的影响,贺州地方人才培养规划与统筹缺乏事先控制管理,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难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另外,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由于单位原因或工作原因导致了培养中断或配套跟不上,从而导致人才培养难以得到稳定和持续发展。

3.地方人才发展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国家、地区、地方人均所占比例较低,如贺州市每万人中仅有680人,占人口比重6.7%,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人才相当缺乏,甚至部分领域仍处于空白。由于人才不足和发展的不均衡,给医疗工作系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也严重制约着贺州医疗事业的发展。

(四)缺乏科学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1.人才管理政策不够完善

对人才政策制定和落实各个环节的管理是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而目前,贺州已出台了部分激励机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引起重视。缺乏必要的审核机制,即便存在相关的内部机构,但由于缺乏相关管理、过于关注数量或充门面等,导致未能很好地发挥人才的能力。除此之外,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往往与医疗机构目前的管理制度相悖,难以实现。因此,缺乏科学的政策落实管理制度会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4]。

2.宣传力度不够

贺州举办区域性、行业性的合作交流论坛、展会较少,未能积极参与各省市的招聘会,仅仅依赖旧有的引才模式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吸引力还是不足,传统媒体宣传力度不够,运用新媒体推介较少,常常导致信息滞后,沟通不及时,未能为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吸引大湾区及各界关注和参与。特别是专门针对于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宣传报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政策、待遇等宣传报道仍需加强。

3.高层次内外人才失衡

在高层次医学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大部分医院都会选择外部直接引进,随着高层次人才流动性加大,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医院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近年来,贺州市引进的人才队伍稳定性不强,人才逆差问题仍然存在。贺州市使用市直单位事业编制面向高校共引进了17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留在贺州的有108人,流失有68人,人才流失率为38.64%。如何搭建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让外来引进的人才与内部培养的人才共同发展和进步,既要发挥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又要做到不打击内部人才向前发展的积极性,需要仔细权衡。

(五)周边城市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竞争激烈

作为国家战略的大湾区建设,周边省份以及城市也谋划、跟进,紧紧抓住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战略机遇,抢占在大湾区科创资源、创新平台、人才聚集的优势。贺州对接大湾区,既面临着与大湾区内部城市肇庆、江门,大湾区外的清远、湛江等实力较强的城市竞争,还面临着与其区位条件相似的梧州、郴州、赣州等设区市强有力的竞争,周边地市纷纷向高层次医学人才抛出橄榄枝,区域竞争激烈。

三、贺州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投入

建立健全人才薪酬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优化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充分调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积极性。贺州市属于落后欠发达地区,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以待遇引进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薪酬设计上可以采用与业绩贡献大小衔接的弹性薪酬制度,真正做到薪酬向高层次医学人才倾斜。对于柔性引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可探索多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人才个别协议工资、临床科研专项工资、协议年薪制、一次性奖励等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制度体系。设立“人才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给予奖励,充分激励高层次医学人才干事创业,带动贺州医疗卫生事业向上发展。

(二)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创新平台

要引进和留住高层次医学人才,最重要的是给人才提供合适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而且要为这个发展平台不断争取新的资源,让人才看到职业上升的希望和树立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加强与大湾区医学院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快人才小高地、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工作,完善相应的医学研究设备和科研实验室,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申请科研项目、开展新技术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硬件支持。同时,还要为高层次医学人才提供更多参与培训和外出深造的学习机会,发挥高层次医学人才自身的主动性,在讲学、研学等方面提供便利,予以专项资金补助,充分激发高层次医学人才学习的活力。

(三)引进与培养并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

根据贺州地方区域特点,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的举措更好地发展人才。主要方式有如下:第一,提高医技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完善城区、社区医养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大湾区省际帮扶机制,积极与大湾区重点医院联合,支持贺州选送的医疗骨干进修深造,为人才提供外出进修、培训机会。借助大湾区优质医疗技术力量,不断提升贺州的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平台,提升医疗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第二,重视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培养。医务人员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对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培养;第三,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来培养人才。加大对医院重点学科的扶持力度,不断突出学科的重点优势,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第四,“内外”结合,协同发展。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正确处理好“本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共同开发培养;第五,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在重视现有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同时,还要关注潜在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注重后备人才储备的培养。

(四)完善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才的稳定,主要举措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健全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系统的规划。使人才引进或培养目标明确,引进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第二,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一方面能更好引得进、留得住人才,另一方面去掉人才的后顾之忧,更好激发人才的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地方;第三,落实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才引进来、用得上、留得住;第四,建立健全成长性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发展。对优秀高层次医学人才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个人协议薪酬,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对高层次人才的晋升制定专项制度,使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更好地留住人才,降低高层次人才流失对医院发展的影响;第五,建立健全人才绩效考评机制。在公平的考评机制下,激发引进人才与内部原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创新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

1.拓宽宣传渠道,开辟多元化引才渠道

通过举办区域性、医学行业的合作交流论坛、展会,积极参与大湾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招聘会,加大传统媒体宣传力度,广泛运用新媒体推介,为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吸引大湾区及各界关注和参与。加强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政策、待遇等各方面的宣传报道。与此同时,又不能局限于传统引才渠道,更要发挥“中介引才”的作用,鼓励以才引才、以技术合作引才、以医学项目引才等方式将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贺州。

2.在贺州建立医学院高等院校

依托现有的办学基础,吸引大湾区医学院校在贺州建立分校,推广合作办学,促进两广医疗人才和资源的交流合作;利用自身医学医疗资源以及医学教育条件筹建医学院校,增强培育医学人才的能力,着力构建人才供给体系,加快人才产出成果转化。

3.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

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医学院校的合作,推动贺州医疗机构建设成为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大湾区知名医学院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医、教、研等方面,医院通过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全面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和平台,获得一定的教学、科研技术的支持,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培养医学精英人才,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湾区医院教学基地不足的局面,实现双方共赢。

4.共建省域间紧密型专科联盟

协商共建省域之间的紧密型专科联盟,能更好地提升双方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专家共享、技术共享、教学共享和科研共享,让省级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更好地提高区域内专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造福地方百姓。贺州市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大湾区医院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疑难危重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与大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交流协作,在医、教、研、管等方面建立起具有专科特色的战略合作模式,逐步提高联盟专科的诊疗和管理水平,通过以培代引,提升高层次人才总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切实推动专科联盟“东融”结硕果。

四、结语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是核心要素,是医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关键所在,是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文章通过对贺州高层次医学人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贺州市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国内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贺州市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实际情况,针对贺州市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改善医院人才结构、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提升贺州市高层次医学人才竞争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贺州市贺州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游贺州紫云洞
长征
印象贺州
贺州市全方位打造石材产业链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民间节庆与社区秩序建构——基于贺州市浮山歌节的考察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