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研究

2021-11-22黄玉才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校党委社团校园文化

文/黄玉才

大学生社团具有开放性、专业性、独立性等特征,在社团组织的活动中体现出创新性、实践性等优点,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人才紧缺的市场,高校必须发挥社团育人的作用,采取有效的对策实施管理,将社团视为储备人才培养基地。

一、大学生社团的存在意义

(一)有助于渗透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自我国实施学分制以来,就出现了“同班不同学”现象,学生的集体意识有所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必须发挥社团的作用,以社团为主体实施管理,将社团作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渗透场所,实现隐性教育。比如,在社团中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对当下某个话题发表自己见解,也可以从社团成员的演讲和辩论中解决疑惑[1]。与此同时,社团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思政内容,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个性

大学生社团是由许多爱好一致、志趣一致的大学生组成,大学生要想在社团内立足,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品和较高的能力。在社团生活中,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分享自己的志趣,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扩大朋友圈。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参加社团,其目的是丰富校园生活,在与社团成员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为人、相处之道,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社团的存在还可以帮助大学创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造校园文化。而且,从社团规模可以直接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虽然大学生社团并不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体现,但是,在社团中可看出校园文化水平、底蕴。当参与社团的大学生和社团活动越多时,就能在无形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缺失部分。

二、人才培养下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

(一)管理流于形式

从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流于形式。即使大部分大学都有建立对应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并没有充分结合社团实际,仅仅立足于现状制定一套制度,就会导致管理方案不能跟上时代变更而变化[2]。在这情况下,社团管理更多地存在于形式上,并没有实质性内容,如果保持现状发展,不但不能发挥社团培养人才的作用,反而会养成学生懒惰的性格。社团活动很难顺利实施,社团核心不稳,最终导致社团解散。

(二)管理观念未及时更新

纵观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不难发现,大部分院校的社团管理观念未及时更新。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群体,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大学必须发挥社团的作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充分发掘潜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然而,依旧有不少大学还未意识到大学生社团存在的必要性。一部分大学认为社团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将社团作为学习的工具,而有少部分大学认为社团并不是必要存在的,认为学生参加社团就是为了躲避课堂学习,将学生参加社团视为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建议学生参加社团。这种管理观念直接削弱了社团的地位,当管理理念存在问题时,管理方法自然存在缺陷。单一的管理方式会使社团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在缺乏足够资金、人力的支持下。

(三)管理模式过于繁琐

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问题并不是个别大学存在的,而是大多数大学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时,会出现多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从表面上看,管理模式较为丰富,但实际上,各管理模式并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只是使管理过程过于复杂,增加了管理压力。一些大学既实施了学生管理模式,同时又实施了社团管理模式、校团委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的共同使用,会导致社团缺乏直接归属。而且,当管理模式过于繁琐时,会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甚至会增加了问题的风险[3]。例如,如果大学生社团出现资金问题,各个管理层都会制订解决措施,但无法快速直观给出解决方案,只会使资金问题愈加严重。所以,必须优化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模式的针对性。

三、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健全管理制度支撑

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大学生社团管理效率密切相关。大学生社团管理之所以出现流于形式的现状,就是因为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的。一部分大学还在沿袭传统管理制度,却没有意识到传统制度早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及时完善更新,将会导致管理质量的持续低下。

(二)缺乏足够重视程度

从我国目前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来看,正是因为大学重视程度不高使管理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大学在应对上级检查时只是做好表面工作而已。例如,在《人民日报》中有一篇曾发表过与大学生社团相关的言论,其表示,部分大学领导觉得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无关,也没有必要开展活动。导致这些观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由于大学领导没有全面意识到社团对于大学生、院校的发展作用,也正是因为观念错误导致管理行为存在极大问题。因此,大学必须加强社团管理重视度,重建社团在院校中的地位。

(三)管理模式过于笼统

目前,我国大学在对社团进行管理时,主要是借鉴了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团的有序发展,但并不是长久之计。由于社团与高等教育依旧存在本质区别,因此,社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才能避免模式过于繁琐的问题,实现社团的长远发展。

四、人才培养下大学生社团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管理机制

大学生作为社团管理的关键,必须加强管理机制的健全。在完善管理机制过程中,大学可以在借鉴相关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结合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加以实现。之所以借鉴管理条例,主要是为了高校学提供一合理的机制,使大学生更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社团行为管理,以此来规范和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力。大学可以通过明确热心公益、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等机制,为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供思路,使学生在落实活动时遵守机制规范,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平台,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校党委的指导力量

校党委在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站在人才培养视角来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校党委指导力量,大学生社团管理必须充分挖掘校党委的作用,使校党委能够将社团放在心上,给社团发展提供有力指导。大学必须提高社团重视程度,并将社团的发展列入日常工作安排中,将其和院校发展放于同一地位上。因为它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具备综合能力,这些都是一个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社团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学在实施社团管理时,需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并将社团发展视为院校发展的子内容,加强资金、人力以及物力方面的投入,为社团发展提供硬件支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团质量。

(三)构建适宜的管理模式

在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优化上,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首先,大学需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管理能力。社团负责人应当具备进取心、领导能力、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可时刻将社团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类人才在进入岗位后也能获得许多发展潜力。为了培养该类人才,可在院校内举办干部培训班,组织大学生社团干部到相关企业学习,并利用空余时间实施实习训练,打造出一支工作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社团管理队伍;其次,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应得到巩固。为了能够将社团的人才培养作用得以发挥,大学必须结合大学生社团实际构建活动场所,从而给社团活动的有序组织、开展奠定基础,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最后,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社团管理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占领阵地。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团教育活动,提高社会群体对社团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社团组织。充分发挥社团教育作用,让参与社团的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久而久之,产生归属感。

五、结语

大学生社团有着众多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渗透隐性教育,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个性,而且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但从目前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来看,大学生社团管理还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管理观念未及时更新、管理模式过于繁琐等问题;导致现状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本文主要分析了三种原因,分别为:缺乏健全管理制度支撑、缺乏足够重视程度、管理模式过于笼统;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制约社团健康发展。因此,大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校党委指导力量、构建适宜的管理模式等策略,为推动大学生社团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校党委社团校园文化
缤纷社团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校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注重文化建设,体现文化底蕴,彰显办学特色
K-BOT拼插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生特别委员列席校党委会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