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洛阳济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2021-11-21

当代旅游 2021年17期
关键词:济源洛阳研学

白 阁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河南济源 454000

引言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就业和传承文化的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可以大大提升民生幸福度。河南省济源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济源隔河相望的洛阳人口基数较大、资源禀赋丰富,尤其是2020年3月河南出台的《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为洛阳济源两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 洛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洛阳、济源地处黄河南北两岸,1500年的建都史确立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大市地位,71家A级景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资源品位奠定了洛阳旅游强市基础。济源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城乡一体的发展基础形成了全域旅游的独特优势。从历史来看,济源自古为洛阳的京畿之地;从现实来看,洛济同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验区”和“先行区”;展望未来,洛济将形成中原地区现代化都市圈。

二 洛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济源洛阳两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也将会对济源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济源洛阳地理位置相邻,产业互补性强,资源差异性大,交流合作密切。这些都为洛济融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

(一)战略共建性

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叠加,为洛济一体化发展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基础。从河南“多极支撑”的发展大局看,洛济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对于支持洛阳加快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济源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河南乃至中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增强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交通互联性

洛阳与济源同处中原腹地,同饮黄河水,都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铁路方面,焦枝铁路联通洛济,每天8个班次的客运列车,1小时快速直达。高速方面,二广高速洛济段30分钟车程,随着洛济西高速的建成投用,济源到达龙门高铁站和洛阳北郊机场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公路方面,208国道、洛济快速通道、小浪底专用线贯通洛济。焦洛济城际铁路的修建,将使洛济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洛济同城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

(三)资源差异性

济源与洛阳均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摇篮地带,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洛济两市同是文化名城,都位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市文化同根同源,但又各有特色。济源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济源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洛阳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洛阳是焦裕禄精神孕育形成的地方。两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禀赋各具特色,互补优势明显,这为两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四)产品互补性

济源因愚公移山精神而闻名天下,洛阳以牡丹而盛名远播;济源力推“山水游”增色南太行旅游带,洛阳主打“古都游”成为“老家河南”的亮丽名片;济源30余处研学教育基地领跑国内研学市场,洛阳130余处博物馆在国内资源集中度非常罕见。济源和洛阳在旅游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多元化需求,具备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基础。

三 洛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洛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关键是共持开放包容的发展格局,基础是做好打破行政壁垒的顶层设计,路径是精准把握两市利益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目标是将文旅产业融合打造成为洛济一体发展的先行支撑[2]。

(一)找准四个融合切入点

联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开通洛济旅游免费直通车和黄河游览观光船,打造夜游市场,真正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惠及洛济两地百姓。

一要联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济源与洛阳在小浪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

二要开通免费旅游公交。在周末、节假日对开洛阳市区—王屋山、王屋山—洛阳市区的免费旅游直通车。妥善解决洛阳市区至洛阳各年票覆盖景区(点)、王屋山至济源各景区点之间的公交直达问题。建立起与旅游年票配套的便利交通体系,有效激活老年和学生旅游市场。

三要开通沿黄旅游船票。探索开通黄河三峡—小浪底景区、黄河三峡—洛阳新安、黄河三峡—洛阳孟津等水上航线,实现两市船票的共用和资源的共享,共同打造“小浪底·中原海”旅游品牌,激活沿黄旅游带产业经济,充分满足游客对美好旅游体验的需求。

四要打造夜游市场。在济源市区提升打造夜游景点,联合王屋老街共同打造多个夜游集散基地,有序规划形成餐饮、演艺、娱乐、购物等多重夜生活业态。开通从洛阳到济源的夜间公交,两地游客可以“一线直达”,感受“古都夜八点”和“夜游济源城”的魅力,在刺激当地人消费欲望的同时,扩大外地游客的消费范围[3]。

(二)共建研学和培训基地

依托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济源市委党校)、小浪底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洛阳市委党校等,充分挖掘洛济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在两地互建干部培训基地、互为主体班现场教学基地、互为研学基地、互享人才资源、联合开展异地教学等,促进研学培训一体发展。

一是互建研学基地。洛阳有130多家博物馆和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可以为济源中小学生研学提供场所。济源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试点城市,拥有30余处成熟的青少年研学基地,开发了科学的研学课程体系,培育了过硬的研学领队和师资队伍,可为洛阳提供一整套研学制度体系。两地可互为中小学研学基地,加强研学旅游交流合作。

二是联合打造研学旅行路线。两市各规划几条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在两市学生群体之间互开研学活动。通过研学旅行,使济源的广大学生成为洛阳的宣传员,洛阳的学生成为济源的推介员。随着路线逐渐打磨成熟,可把两市的研学线路进行有机组合,并逐步向周边省份推荐。通过不断优化完善,进一步打造国际线路。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其宣传效应可以在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得以无限放大,可以让世界更好了解河南,读懂中国[4]。

(三)重点打造小浪底沿黄旅游产业带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小浪底作为洛济融合发展先行区应该着力重点打造。

一是做好小浪底沿黄旅游带南北两岸的统筹发展。由省发改委牵头,做好小浪底沿黄旅游带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由省交通厅牵头,规划建设小浪底环湖旅游景观道路,解决陆路交通不便,旅游走回头路问题;两地共同研究制定沿黄两岸差异化发展路径和措施,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5]。

二是建设精品主题公园。以“老家河南”为切入点,从根亲、人文等方面深度挖掘济源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在小浪底沿岸打造3—5个精品主题公园,如以黄河文化、济水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进行集中开发,形成规模效益,打造成两市沿黄旅游融合的展示窗口。

四 结语

洛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从未中断。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高层互动、政策引导、企业对接、民间交流等方式,两市联系日益密切。总体来看,洛济文化旅游基础良好、态势良好、前景良好。但目前还处于融合发展的初期,亟需找准融合点位、建立推进机制、开展常态活动、畅通合作渠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向纵深[6]。

猜你喜欢

济源洛阳研学
洛阳正大剧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初探《济源县公安局第五分局印□虎疫预防法及治疗法》公告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