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创作,从讲故事到讲好故事

2021-11-20陆上早

新闻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

陆上早

【摘    要】精品创作是平面媒体的优势,也是衡量媒体创作力和传播力的关键所在。地市级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精品创作之路?常州日报近年来在内容、体裁、主题和采编等环节精准发力,连续5年创作出有影响力的系列报道,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创作模式。

【关键词】精品创作;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

精品创作不容易,尤其是地市、县市一级的媒体。参加省一级的好新闻评选情况还好一些,想入围中国新闻奖就难了——全国数千家媒体单位,每年中国新闻奖参评公示才千余件作品,获奖数仅350件左右。许多地方党报多少年都难以入围一件作品。

常州日报社从2015年起大力倡导实施精品工程,锚定中国新闻奖,从2015年的“我创业中的最大曲折和走向成功的一项最深体会”系列报道开始,2016年推出“我家是怎样到城里立下脚来的”系列,2017年推出“三块地”系列,2018年推出“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系列,2019年推出“小农户的新出路在哪里?”系列,都是报社年度主打扛鼎之作,基本都获评省好新闻一等奖,并多次入围中国新闻奖评选。“三块地”系列在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中荣获文字系列报道二等奖——这也是当年全国地市级报社在这一门类中的唯一获奖作品。

一、内容:从讲故事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3年11月他在一份信息专报(刊载《一对农民父子的油菜科研梦故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上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再好的新闻,再深刻的主題,读者不关注、不愿看,记者、编辑还是做了无用功。所以,讲好故事已经成为如今新闻报道的标配,新闻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讲故事容易,讲好故事不容易。起初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围绕报道主人公展开。如2015年推出的“我创业中的最大曲折和走向成功的一项最深体会”系列,10篇稿件分别讲述10位青年的创业故事。整组系列篇数不少、篇幅不小,但主题分散、结构简单。如果说有优点,只是胜在情节跌宕起伏,有成功的收获和喜悦,也有失败的酸楚和不甘,充满温情和感动,因而大受读者欢迎。2016年推出的“我家是怎样到城里立下脚来的”系列共9篇亦是如此,一篇一人物,从菜摊主、家政工、环卫工、缝纫工,到建材店主、珠宝店主、奇石店主,全靠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奋斗故事吸引读者。其中一位主人公,报道见报后第二年,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017年起,我们推出“三块地”系列,有意识地去提升讲述故事的方法,增加故事的厚度,让人物与报道主题同频共振。如全组报道精心选择雷利公司上市、双盛公司抵押贷款的故事,苗木经纪人李腊明有偿退出宅基地、花农吕伟斌以宅基地和住房抵押贷款的故事,老农民华国龙全家住房“超面积”的解决方法、西湖街道农民张永伟的拆迁故事,这些经记者在长达10个月的采访中精选出来的故事,各自对应有关改革措施,具有充分代表性,从而自然带出武进区推进“三块地”改革的创新深度和成效结果。整组报道中,人物故事和推进改革同步共进、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

2018年的“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系列,我们更进一步明确讲述故事的方式,由人物故事引出面上变化,每篇3个故事建构乡村振兴的全新气象。2019年的“小农户的新出路在哪里?”系列一组6篇报道,精心选择6位典型的小农户,分别讲述陈小六种红香芋、刘峰种水芹、靳传龙进农场打工、吴琴仙还债、郭云兰搬家、刘斌三次“转身”这6个人物故事,从形式上似乎又回到几年前,但最大的改变和进步在于:一是人物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一如当年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二是摆脱情结推进完全跟着人物经历走的被动方式,人物的奋斗、改革的推进、时代的进步都合而为一,共同推动故事发展。对于本地各级推出的各类相关改革措施、民生实事自然融入其中,完全不用专段阐述。就这样,6个故事基本完整地呈现了本地绝大多数小农户的现状、出路和未来。

二、体裁:抓住系列讲述更多故事

说起来,系列报道是个比较新的新闻报道体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和组合报道、连续报道不同,系列报道讲究主题思想的统一,组合报道讲究的是报道对象的统一和报道体裁的不同,连续报道着重的是新闻事实发展时间的演进。从2020年起,中国新闻奖不再设立系列报道单项,将之和通讯组合并,这也从侧面说明,系列报道就是加大版、厚重版的通讯。和通讯相比,系列报道一般多在3篇以上,讲述的故事更多,刊发的影响更大,传播效果显著,也更容易把主题说深说透。在选送好新闻评选时,系列报道因为篇数多,一般选择3篇代表作参评,从稿件质量和差错因素来看,客观上也带来更高的容错率。

从2016年算起,常州日报社每年的年度主打精品,无一例外都是系列报道。而除2018年的系列报道,因种种原因未能送评中国新闻奖,其余年份的系列报道都成功入围,除“三块地”系列正式获奖外,“小农户的新出路在哪里?”系列亦被省记协和中国新闻奖有关评委予以较高评价。可以说,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选择系列报道让我们的精品工程更有把握、更有自信,也更有着力点。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系列报道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因为强调同主题、多侧面、多次报道,系列报道通过不同的人物、事实来说清、说透报道主题。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系列报道其实下的多是“笨功夫”,在确定好整组报道主题后,通过对一个个人物、一件件故事的选择组合、采访写作,以及文字再现后,由一个个点的情况,构建出整体的全貌,凸现出主题的深度。作为更贴近基层的地市级党报,我们更接近基层的人民群众,不遗余力、不辞辛劳地报道他们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和奋斗故事,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优势。换一个角度来讲,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去看变化,谈改革,反映时代的主旋律,这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起省级媒体、央媒都丝毫不让,选择系列报道、讲述常州故事作为常州日报的精品突破之路,原因正在于此。

三、改革:永恒的故事主题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5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弘扬改革主旋律,把这历史画卷、奋斗赞歌之万一再现在报纸上,我们的报道就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兴起。当年的这一时代课题成为我们决心抓住的改革主题。常州日报没有流于一般的常规化表达,而是围绕“我创业中的最大曲折和走向成功的一项最深体会”,策划采写10篇大通讯,全部以第一人称表达。这一系列在刊出以后,出人意料地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许多报道的主人公还主动联系记者,索要刊登的报纸,说是回赠自己的亲友。这一次的报道让我们对改革主旋律报道的温度,有了切身的感受。

2016年,常州日报刊出“我家是怎样到城里立下脚来的”系列,通过9户外来人员家庭奋斗、融合、进城的经历和故事,展示了常州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和城市品格,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新常州建设,展现了城市化进程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也给城市化进程中的更多家庭和有关方面带来了启示。报道着重描写人和人的感受,受到了读者、同仁和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一组系列报道是常州日报社精品工程的开山之作,其体裁、主题和处理方法,都为今后几年的精品创作打下了烙印。

2017年,常州日报围绕 “守住”“三块地”改革這个大主题,紧紧抓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村土地征收这“三块地”的制度改革,推出了“三块地”系列报道。报道在江苏省好新闻评选和中国新闻奖中都结出硕果。关于“三块地”系列报道,不是我们写得好,而是常州在这方面改革好——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也不是我们有先见之明,而是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在召唤——我们只是没有辜负她。

2018年,常州日报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主题,牢牢盯住其中最为突出的三大难题——人从哪里来,地往何处“流”,钱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投,以“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为引题,推出了一组系列报道。对我市金坛、溧阳、武进等地就这三大难题推行的具体做法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充分展现和具体分析,回答了这些地方如何寻找、放大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从而给更多地区带来启示。

2019年,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目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庞大,超过2亿户。我们把眼光转向不论在全国还是在常州,都堪称面广量大的小农户,转向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图通过对常州地区的典型小农户的报道,为更多地区、更多小农户的脱贫致富求解。为此,《小农户的新出路在哪里?》一组6篇,从当年春节前开始布置并实施采访,经接近半年的不断编辑、补充后,于6月刊载完毕。

四、采编:增强“四力”讲好故事

好作品都是磨出来的。即便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是打小就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古人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告诉我们优秀的作品离不了精耕细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几年来的精品突围的实践,无比清楚地告诉我们,创作报道精品,讲好常州故事,正是一个最好的增强采编人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过程。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篇篇优秀的报道,从来不会来自于会议和文件,只能从基层、一线和老百姓当中采到。2016年常州日报社开展精品工程,要求全体采编人员自觉树立“3个到那一头去”的理念,即:从会场和会议材料这一头,到材料中提到的那一头去;从主管部门这一头,到具体当事者那一头去;从活动起点热闹的这一头,到活动收尾冷清的那一头去。这就是要求采编人员开动“脚力”到现场去。当年编委会决定推出“我家是怎样到城里立下脚来的”系列报道,在全体采编人员中用招标方式鼓励记者来参与——事实证明效果极佳,参与的记者连续多天泡在采访对象身边,如一位记者为采访环卫工人,凌晨三点就陪着他开始工作,直至午后交班,几周采访下来,采访对象成了记者的好朋友——精彩的故事也因此被记录下来。

再如“三块地”系列报道——自2017年春节后,参与采访的3位记者在8个多月时间里,走遍了武进“三块地”改革的所有村镇,采访对象超过100人次。采写过程中,大部分素材被淘汰、被刷新,淘汰素材大大超过见报内容。当年国庆假期前初稿定稿交付编辑后,常州日报总编辑胡国华亲自带队成立编辑小组,在8天假期内通读全稿并给出修改意见。假期结束后,在汇总修改意见的基础上,稿件进行大改和补充,有的章节完全调整了方向和主题。事后按照单篇计,3篇稿件一共修改了150多遍。稿件编辑基本结束后,报社组成了一个14人的审稿小组,除有关总编、编委外,还有外单位的农业、金融、法律以及各个涉及领域的专业人士。

几年来,常州日报社将精品工程作为增强“四力”的重要载体,狠抓“三到”“两抓”——“三到”是指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两抓”是指抓“活鱼”、抓“大鱼”,精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更大大提升了采编人员讲好常州故事的能力,涌现出不少典型。如常州日报一位50多岁的老记者,2018年选择金坛区茅山脚下的仙姑村作为定点村,全年52周,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赴那里采访,推出《仙姑村周记》专栏;2019年起又开设《赵记者百村问振兴》专栏,每周走进一个行政村,报道该村乡村振兴的新鲜事。这两个专栏,在为读者奉上数以百计的精彩、鲜活故事后,也分别在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结语

地方党报的精品创作,最关键还是要分清优势劣势。出门就是基层,采编都在一线——这是地方党报最大的优势。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级各地各个层面,都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题材,对地方党报来说非常丰富。我们理应把握好相关主题,更多地从基层一线、从百姓视角去看待改革、描述改革,讲好、讲透本地的改革故事。这也是最适合自己的精品创作之路。

(作者:常州日报社融媒总编办主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
报纸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研究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系列报道新探
用创新意识策划重大阶段性报道
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异同
《辽河晚报》:以活动策划为抓手搭建互动平台
《张家口日报》:弘扬“工匠精神”,把“小亮点”变成“巨能量”
浅谈企业报如何策划好系列报道
浅谈企业报如何策划好系列报道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