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与遮蔽:VR新闻的叙事特征与伦理困境

2021-11-20丁梦瑶

新闻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叙事

丁梦瑶

【摘    要】新技术的应用引发传媒业的变革,5G投入商用后革新了传统的新闻生产范式,VR新闻生产在新技术下表现出了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的叙事特征,同时VR新闻的叙事特征也展现了各自对应的伦理困境。由此探索VR新闻的叙事特征,梳理VR新闻面临的伦理困境,不仅有利于理解当下新闻业态的逻辑转向,同时也是基于人本原则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考量。

【关键词】VR新闻;叙事;沉浸;伦理困境

一、引言

新技术的投入在传媒业引起震荡与反响,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生产范式,无论是威廉·吉布斯在《神经漫游者》中由未来科技构建的“赛博空间”、VR带来的“超真实”,还是AI对人类智能的拓展带来的可视化新闻和虚拟现实新闻等,都将媒体重新编程,使之与受众之间“勾连”得愈发难分难解。新兴技术在带来范式转换的同时,其衍生媒介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技术的发展使传播介质皆以数字方式负载,媒介生产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

VR新闻即虚拟现实新闻,是在新闻业态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一个以新闻叙事为主体的场景化三维虚拟世界,用户以“第一人称”深入,通过感受虚拟新闻场域里的拟态镜像,形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与虚拟新闻现场自然交互,体验性地了解新闻“现实”。相对于传统新闻业,VR新闻是通过文本和技术进行多场景叠化,以用户的临场体验为目标,打造更加“真实”的全景式拟像。VR新闻的全景式呈现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颠覆了传统的报道形式,显著提高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用户信息接收行为发生变化,VR新闻的生产是为用户信息接收而服务的。新闻叙事作为新闻生产链条中的核心环节,在VR新闻的生产变革中被重塑,新的叙事文本由虚拟现实技术建构,临场的参与感与沉浸感,成为VR新闻的叙事特征。

二、VR新闻的叙事特征

Burdea G 在1993 年的Electro 93国际会议上提出,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特征,即沉浸性、构想性和交互性。VR新闻是VR技术与新闻业融合形成的全新生产范式,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多层次的规模关联建构叙事平台,用户在平台搭建的场景中进行全感式信息接收,同时实现与叙事发起者的实时互动。VR新闻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制播方式,使静态的新闻体验向可视化新闻表达转变,原有的传统新闻叙事结构向受众自由的信息掌控模式过渡,非线性叙事实现用户“在场感”的瞬时转换,[1]用户通过叙事文本提供的空间感、位置感、环境与拟态环境实时交互。由此,VR新闻的叙事具备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呈现,即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

(一)沉浸性

沉浸性是指用户通过VR设备全身心沉浸在VR新闻叙事文本建构的拟态场景中。在视觉语境下,可视化场景构成沉浸式表达的显在形态,用户在多重场景叠化的叙事场域中看、听、嗅到“真实”的存在。拟态场景是叙事发起者通过多重话语调度的叙事文本建立起来的即时性感官效果增强界面,具备信息的多密度性和空间延展的构想性。虚拟现实技术打破通路壁垒,VR新闻也打破了原有的新闻叙事结构,新闻框架短暂地被消解,用户“自由”地沉浸在叙事文本的全息呈现中,通过知觉的沉浸式体验深入窥探仿佛毫无屏障的叙事维度。这种“零距离感”的深入,使用户在沉浸的过程中即时关联叙事发起者,叙事主体与被动主体的“零距离感”使感官在知觉上的全感沉浸式体验成为现实,同时VR技术通过沉浸场域中的情绪反馈,直接关联叙事发起者与用户,二者的实时交互得以实现。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拟态场景中各文本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在VR新闻中,用户首先要关联设备,并且通过传感器与信息发生的环境场产生交互作用。VR新闻的交互叙事由文本内容、文本路径、场景预设、场景叠化等部分组成,由于VR新闻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用户与叙事文本的距离也被隐晦地消解了。VR新闻的交互性包括叙事能指的可操作性及用户在叙事主体搭建的环境场中基于反馈的程度,用户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在场”,并且用过感官的知觉建立起与“现场”的情感联系,以私人话语对沉浸的场域进行即时反馈,叙事发起者与用户在反馈中再次实时交互,以此推动叙事文本的深入。

(三)构想性

构想性即想象性,是用户沉浸在叙事主体打造的拟态环境中,与场域里的每个场景都发生实时交互,并且在交互中形成对叙事文本和环境场的自然认知,以极具个人色彩的能动处理,集结成针对新闻“现场”的综合认识。虚拟现实技术不只是用户和终端连接的接口,用户作为叙事文本的接收者,通过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叙事场域中进行知觉反馈,形成表层认知,经由主观能动的信息处理进行系统化的抽丝剥茧,深化认知,在深化的沉浸和交互中完成构想性叙事。VR新闻的构想性建设实际是由用户与叙事发起者共同呈现的,构想性叙事虽由用戶自发完成,但用户在最开始的信息编码时,接受的是由叙事发起者制定的规则和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深化在叙事场域中,能动地作用于用户的信息接受过程。

三、VR新闻叙事的伦理困境

VR新闻的“在场感”带给用户深度的沉浸,但同时也应该注意VR新闻的沉浸性对理性公众用户的遮蔽。“人只有在与他人的身体在场交流中,才能获得日趋完善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能力,当时间与空间距离破坏了身体在场交流活动时,人类就不得不制造出身体的幻像与他人交流。”[2]VR新闻通过对这种幻像的制造使用户在营造的场域中全感化沉浸,全感化沉浸对受众的情绪有天然的煽动性,用户经由叙事场域所传达的具体情绪改变了元文本与受众的矢量关系,移情效应作用受众,映射性情绪通过沉浸叙事被渲染。群众情绪成为集体行为的文本符号,可能导致受众的情绪蔓延,裹挟受众意志。

(一)VR新闻沉浸性伦理困境

“沉浸”描述的是一种生理感知行为,是意识状态认同下对知觉感受的程度性描述,用户无意识地沉浸场景中,甚至将自己作为叙事的一部分。VR新闻利用技术的“沉浸”性,使用户通过对新闻叙事情节的体验,完成对事件的认知。VR新闻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知觉感官,容易引起伦理失范。

李普曼认为,“媒介传播存在其固有局限,客观存在的复杂世界不可能被受众所完全认知,传播过程中话语意义不可避免受到噪音的损害。使得改善‘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源于想象”。[3]VR新闻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宏大叙事,背景辅助信息打破固有的文本模式,其微环境细节素材愈加显化。VR新闻是以独特的优越性进行更具人文关怀的创造性实践,不但对事件原现场进行多维交互的透视性叙事,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封锁,创建高级别精确度叙事方式。VR新闻宏大的叙事不仅是对叙事张力的凸显,场域语境对细节的显化超越了传统文本对信息的直白表述,受众身体的自然转场与虚拟场景接洽,最终在对符号自主把控后实现自我认知。

“VR 技术有效地将新闻叙事视角进行扩大并对受众的身心感知进行重构,极力模糊真实与虚拟世界的边际,高沉浸性促使其将物理现实中的信息事无巨细的抓取、再现。”[4]高沉浸放大感官刺激,形成高震撼力与冲击力,进而夸张化文本意涵,展现距离暴力,导致群体极化。VR新闻在信息再现中,聚焦于临场感官冲击的受众体验,消解了传统新闻文本塑造的價值理性,华丽的叙事无法与文本深厚的价值意旨耦合,宏大的叙事场景以牺牲信息获取速度为代价。因此,具象化细节塑造与环境描摹是用户沉浸的原场,具有负面传播效果的体裁,如暴力、犯罪等,无论是出于技术考量还是伦理规范,都应避免以此种方式呈现。沉浸式体验是一个动态过程,用户的价值观在动态过程中与叙事糅合,产生的态度并不是已知的结果,受众的差异化解读可能会导致对原本新闻价值观点的背离,基于感官的共情互动须注意体裁的把控与价值的量度。

(二)VR新闻交互性伦理困境

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户以碎片化的方式汲取信息,这也导致用户只能以“出离”的方式置身其中。VR新闻是视觉逻辑下的“凝神”叙事,用户借助设备消解了空间噪音,主动深入搭建的叙事场域,深挖叙事中的逻辑关联,以获取信息满足感。实时交互使VR新闻在叙事上愈加深刻与复杂。VR技术通过计算机对用户沉浸时形成的数字化身及动作、空间、情态的捕捉,生成真实的体验反馈,并在虚拟世界实时显化。

VR新闻叙事以受众体验为核心,利用技术放大可视化程度,用户在主动“目击”中实时调动感官,对叙事现场深刻理解并交互反馈,更强烈地与新闻人物建立情感的共鸣。交互性与用户深层链接,沉浸式在场产生的刺激性共情会遮蔽价值理性的思考,基于VR技术的媒介呈现被一些人认定为“煽情媒介”,受众沉浸并信赖眼前的“事实”,感官的刺激忽略对其文本的解读,并以感官体验代替头脑思考,导致情绪化舆论的滋长。

传统新闻以线性方式流入市场,信息源于传播者,VR技术赋予用户“交互”意识,信息往往源于用户的自身体验。传统媒体借由叙事的“议程设置”引导舆论,VR新闻使用户“参与”到建构的叙事体系中,其内容的意涵与用户自身息息相关。同时VR技术的泛娱乐化特征也使用户的价值判断容易“偏离”主题,可能造成重要议题的边缘化,在沉浸与交互的共情中遮蔽议程设置。

(三)VR新闻构想性伦理困境

传统新闻以通用文字作为符号,指向性解蔽文字的编码,方便受众“会意”,而VR 新闻以图像符号叠化形成可视化叙事场,身体在“现场”沉浸的知觉中与呈现的感官信息产生强连接。用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以图像方式提取信息元,以视觉逻辑把握新闻的价值内核。图像媒介符号的信息解码依赖受众的自我意志,亦产生较大差异性,盲目的图像符号也会削弱用户对文字符号逻辑的处理能力,影响对呈现式新闻的解码。沉浸式媒介须重新审视文字阅读的现实价值,探索更具思维性的镜头语言。

VR技术的构想式叙事落入客观真实与虚拟现实的话语困局。VR体验式新闻“消解了新闻与受众两者‘间离效应,增强‘贴近性,有意识的引导被弱化,整体提升了新闻价值”,但客观真实的报道在与VR叙事中“超真实”呈现的互搏中,弱化了新闻价值的根源。虚拟现实丰富了新闻文本叙事的艺术性,却无法等同于客观事实。为了叙事逻辑的顺畅,VR新闻难免混入主观意志,这种对新闻现场的还原,容易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VR新闻的“虚拟现实”与“客观真实”尚有距离。

由此,在设计叙事文本时除了情境场域应与受众耦合,借助交互设计对情绪及时“抓取”和反馈,也要考量社会责任意识,打造更具真实性与公众意识的场景叙事流程。VR新闻通过恰当的叙事带给受众的体验感和冲击,暂时无法被任何媒介形式替代。

结语

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新闻叙事从平面结构步入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全景呈现中,人们在VR新闻提供的拟态场景和能动性交互中纵深。VR新闻的沉浸性直接将新闻内容作用于人体感官,易引发伦理失范;以交互性衡量用户的媒介使用“黏度”,易触发伦理红线;以高沉浸感进行的构想性叙事,易造成新闻语义模糊、泛娱乐化体验倾向严重的情形。VR新闻带来了感官快感和全方位的信息接收,但对其易产生的伦理问题仍需警惕,同时应注意,文本制作者不能因追求“全感式”体验导致新闻价值失真,用户也不能以虚拟现实技术建构的“真实”代替现实,在VR新闻中,即便是虚假新闻也会看起来“真实”。逼真的拟态环境不但会模糊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的边界,还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如何优化叙事流程,避免落入伦理困境,是VR新闻应着重考虑的议题。

注释:

[1]米华.VR沉浸式新闻开启传播的智媒时代——以英美主流VR沉浸式新闻报道为例[J].中国编辑,2018(11):85-90.

[2]梁国伟,候薇.虚拟现实:表征身体传播无限开放性的符号形式[J].现代传播,2008(03):17-21.

[3]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3.

[4]高旭.VR技术应用于新闻实践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策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叙事
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伦理困境
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问题与研究挑战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潜在举报人秩序遵循伦理困境分析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