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类高职扩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

2021-11-19王壮坤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育模块农民

王壮坤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整体教育事业提出了发展转型的改革策略,对化工类高职院校,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完善,进行大规模扩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也满足农村人才的培养需求,作为现代化农业内涵知识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有效促使农村人才质量与数量的双重提高,为我国农业振兴创造社会助力,基于我国十九大所提出的农村现代化发展,其中,人才振兴作为主要动能生产因素,全面明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要务。

一、化工类高职院校生源变化

近年来,化工类高职院校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培育人才环境,追求高质量、高数量的就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面临着新一轮的扩招。我国教育部近年来关于化工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扩招指导管理工作意见,促使化工类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生源的全新发展局面下,能够有效激发自身的教育动力,从而对于自身的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适应新事态的科学合理培养方案。新时期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城乡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化工类高职院校能够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好学情调查分析,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我国整体教育环境的学情变化,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讨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化工类高职院校扩招后,整体生源呈现出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主要针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促使高职院校从以往仅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以及中专毕业生的环境下,针对于农村适龄教育人才进行扩招,另一方面,也针对于社会各界高素质农民、在职职工等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成分进行招收。这样丰富多样的生源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且不同的学习基础与社会经历导致行为特征各异,新生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由于多样化的生源基础导致就业、创业等差别选项不同,对于学业需求以及能力应用等存在不同的变化。

二、新型职业农民在化工类高职院校中的培育需求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化工类高职院校招收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与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避免照搬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策略。基于十四五计划下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中所提出的,按照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以及三级贯通的培育框架,构建一点多线以及一主多元的全程分段培育体系。在教育培训环节上,主要是依靠于现阶段教育事业改革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扩招工作,利用化工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育优势,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育目标需要建立在农村的建设经营以及农民的全面发展需求之上[2]。我国教育部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已列入了高职院校的主要扩招群体,化工类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人才为己任,针对于专业技能育人模式以及师资、政策信息等方面相对的具有较高的培育优势,因此,能够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在乡村振兴当中有效发挥作用。

三、化工类高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一)多模块

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的化工类高职院校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扩招培育,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生源下化工类高职院校教育需求,开展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主体,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从而通过系统的、完善的技能训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水平素质,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岗位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能够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化工类高职院校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求建立专项模块的精细化、数量化教学项目,形成多系数教学模块,教学效应之一,能够进一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未来在农业发展中的需求,具体为学生提供组合变换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面发展[3]。而其二,结合专业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项技能得到块状结构发展,提供精准且具有实践性的技能教学,为培育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现代化青年农场主奠定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在化工类高职院校当中呈现出更加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块,可以因人而异,适当组合形成适应农民发展的学习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促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评价。

(二)多模态

构建多维度的教学互动方式,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化工类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学生能够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问题情境、网络环境的传帮带教学。同时,也需要践行新型职业农民高学历的教学目的,以证书制教学为主开展更加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在学生在未来农业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大多数化工类高职院校招收的新型职业农民毕业时同样需要获得两个证书。代表学历水平的毕业证以及具有业务水平以及职业资格的执业资格证书,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高职院校当中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后,能够参与到国家对其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从而对自身的学学历技能进行认可,有效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自觉性。构建高效的教学模态,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作为培育人才的重点,新型职业农民在化工类高职院校的培育,能够有效保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多模群

化工类高职院校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招收培育,从全国范围的总体农业发展导向来看,实现多模群教育方式,集中一体化教学策略,包括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主体的协调合作,安排系统的培育内容,培育方式上避免一刀切的行为发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情况与专业特点,开展线下线上的双重教学保障,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积极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在化工类高职院校当中能够与教师进行结合互动,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从而培养出更具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4]。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高职院校不拘一格,积极创新探讨,从而寻找出更加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培育模式,能够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专业教学借鉴以及创新路径发展,在适应化工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情的基础上,采纳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在探索过程当中完善教学效果,从而以动态式的形成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化科学教育手段,开展一站式培育过程,促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在化工类高职院校当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三模结合

1.坚持学生为主线。针对于化工类高职院校来讲,除了化工类专业的主线教育模式,招收新型职业农民同样需要坚持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教育主线,坚持以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任务与规划作为过程教学导向,构建多模块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剔除学型教学课程,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技能为中心,开展某一知识理论单元的教学模块或操作技术单元的教学模块,在每一教学模块之间,形成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过渡阶梯。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讲,在化工类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掌握专业技能,从而对未来的农产业服务提供助力,以农业实践为基础,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当中掌握农业知识技能,促使全体教学模块能够形成完整教学体系,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专业规划来讲,不宜过细,适度的课程组级划分能够有效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快速获取农业发展知识。

2.自上而下合力作用。促使多模块、多模态与多模群的教学模式相结合,需要开启自上而下的顶层合力作用,由顶层设计开始层层推进,发挥组织作用力,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规划与专项教学等开展组织研讨与试点教学观摩等活动,针对于化工类高职院校来讲,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课教师能够积极探索,结合学情瞄准农业市场发展需求,在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深入尝试,开展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探讨新型职业农民集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作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为现代化教育事业改革中的重点工程内容,国家不断提高重视的环境下,同样需要化工类高职院校能够注重到在扩招过程当中新型职业农民的适应性培养策略,化工类高职院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处于初期阶段,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生源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培育出更加高质量的人才。

猜你喜欢

培育模块农民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