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19杨志红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杨志红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河北 唐山 063611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的热点话题。大部分教师都在追求如何培养人的道路上走了很久,也许是时候停下来看看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年轻一代的能力诉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年轻人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年轻人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当初它是以其他形式存在的。面对发展各异的组织和经济体,核心素养的兴起取决于自己所在组织未来发展所需的重要元素。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存在差别,后者依赖经验的获取,前者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它需要依赖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通过学科知识来落实和发展学科涵养。

一、双主体拓展思维让道德教育生动起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是考虑到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几乎为零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双主体拓展思维开展道德教育。避免学生因为辨别能力低下而受到不良信息困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将课程教材内的知识一股脑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和课堂体验,只注重最终的教学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教师可以采用双主体拓展思维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生动有趣,趣味性是保证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认识自己》时,课前采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引入自己预先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外貌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写到卡片上。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姓名写到卡片背面,将学生们的卡片收集上来,在课堂中当中抽取学生写好的卡片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这是谁。当教师念出第一个关键语句时,所有戴着眼镜的学生开始紧张了,因为这可能是其中某个同学的卡片。随后教师念出第二个关键特征,该同学擅长玩王者荣耀,喜欢小乔这个人物。学生们开始互相打量,个别同学窃窃私语猜测这到底是哪个学生。当教师说到“我的偶像是罗永浩,因为我喜欢那句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所有学生都指着王浩同学说找到你啦。随着教师念到的卡片越来越多,学生们互相之间的了解越深刻,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决定课后一同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活动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教师也对于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且对教师组织的趣味教学活动恋恋不舍。

二、多元载体融合发挥隐形课程作用

部分教师认为广告自然是广而告之,通过大喇叭等形式将需要告知的内容宣传出去。有的教师认为广告也可以是隐形的,通过一些相关的案例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没必要直接宣传。无论是显性还是隐形广告本质上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特定的目的,教学也是一样的。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课程设计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并非教学活动越多实际教学效果越好,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来看,笔者认为教学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但是更重要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隐性课程的作用。例如,某个同学早上第一节课迟到并且上课过程中吃早餐扰乱课堂秩序。教师严厉呵斥学生并要求学生去教室后面罚站,学生受到教师的严厉处罚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因为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迁怒其他学生导致课堂效率较低,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虽然最终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大。某次测验结束后,教师点名表扬了那些进步较为明显的学生,并且针对那些退步的学生匿名批评。教师没有公开那些退步学生的成绩并且建议那些学生在课后找老师交流活动,及时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教师没有公开批评那些退步的学生,那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后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了“自我救赎”。以上两个案例都是隐形课程的传播案例,前者教师因为处理不当对教学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后者因为教师的正确处理策略,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情感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一味地使用一种教学策略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并且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适应道德与法治课程节奏,完善课程设计的同时优化课程资源。教师要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温柔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加强法治意识采用实际案例教学

大部分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认识不够清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反面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部分学生混淆了三个概念。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法律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知识认识较为全面但是不具备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这不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教师开展今后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实际案例解说,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实际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的视频资料始终给学生一种距离感,大部分学生会下意识认为这些事情不可能会发生到自己身上。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不具备正确的法治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实际案例分析时,学生往往是猎奇心理大于学习心理。学生不能把握道德与法治和实际生活的关系与距离,他们不具备融会贯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避免让学生单纯的“纸上谈兵”,而是要带领学生寻找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了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事前养成了思考的习惯,思考这样做是否会损害他人的权益,在受到他人侵害后如何收集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是规范每个人行为的,也起到保护每个人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教师要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锻炼思维逻辑,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核心学科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实际生活中案例的方方面面,在道德和法理上针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一个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偶然,但是如果深挖事件背后,学生们就能意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就能认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实现法治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四、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

紧扣教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正确信息,结束学生间无意义的争端。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依赖课程教材,没有考虑到课程教材老旧的现实因素。学生需要对时事政治有所了解,但是课程教材中无法涉及到最新的时事政治,因此教师要利用学校资源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将时事政治印刷成册,发放给学生观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新鲜资讯。

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避免道德与法治教学出现脱离实际生活的窘境。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取到最新的资讯,教师要时刻关注并针对这些资讯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大众的道德法治意识并非一成不变的,较早时期人们提倡见义勇为,路见不同拔刀相助。而现在,公众认为遇到危险事件要首先保证自己的人生安全,先报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向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现在社会所提倡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时事教育隐藏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生活化的课堂,日常校园活动以及志愿工作等社会活动都能帮助学生强化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例如,教师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学生们看到那些革命先烈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生活环境介绍,结合教师对于当下时事政治的讲解,没有这些前辈的努力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呀。每个学生在参观过程中都感慨万千,每个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认真听完教师的讲解,遇到感兴趣的事物用手机拍照记录。部分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问题希望得到教师的回答,尽管学生的问题较为幼稚,但是教师需要有耐心的回答。教师要维护学生对于这些事物的热情,并且结合当前生活对比分析之前那些器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策略,顺应时代的改变。每个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并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实现教育的“针对化”。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