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公园创新性空间营造对策
——以大埕公园为例

2021-11-17赖林贵

乡村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韵律营造园林

赖林贵

(厦门海沧城建园林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往受忽视的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这就要求我国各地在维持总体发展态势的同时,聚焦生态保护与修复,继续增加各类人均绿地面积,兼顾“生态防御”与“主动修复”。

福建省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我国“十四五”战略部署,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作为未来5年厦门市的重点发展任务[2],并提出到2025年形成囊括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千亿级产业生态战略目标。而大埕公园正是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信息产业园将产业建设与高质量生态发展相融合的示范性工程。

1 大埕公园简介

大埕公园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信息产业园核心位置,紧邻南海五路、大埕北路、双埕路、后山尾路(见图1),占地面积约4.13 hm2,距厦门岛内市中心仅20 min车程。大埕公园用地原为农田和废弃地,整体地势平坦,但场地内部土壤退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图1 大埕公园现状

针对大埕公园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提出将厦门市传统文化与信息产业园科技元素相融合,结合传统造园手法与现代智慧,构建“一环八景”的“现代智能生态公园”。大埕公园总平面图见图2。

图2 大埕公园总平面图

2 空间及空间营造手法

2.1 空间的定义

我国传统造园理论著作《园冶》中的传统庭园是以建筑为核心向周边展开“景观空间”[3],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近自然风格,推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再以“山、水、路、石”增加自然景观的丰富度,达到“园有异宜,构园无格”的目标[4]。现代公园则凭借材料学和工程学获得长足进步,空间营造理论更加丰富。在《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中,空间被解构为上、下、左、右、前和后6个“面”,对空间的营造主要在于调节各“面”的大小、远近、材料、肌理等[5]。

2.2 空间营造手法

2.2.1 相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传统造园手法中,“相地”是设计的开始,为园林选取合适的用地是造园的重中之重。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只有“因高堆山,就低围湖”,才能达到“师法自然”。而现代公园设计中的“相地”涵盖更多方面,除了传统的场地肌理、高差变化外,还应保留场地内原有古树、建筑等高价值目标,尽可能保留场所精神、场地特征,并针对这些特色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景观空间,保证游客游览体验的同时向游人展现场所记忆。

2.2.2 韵律——连贯交通,开合有序。我国传统园林极为重视各景观空间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交通的连贯、各空间彼此间的呼应及各空间内部构成要素的秩序,以此形成感官上的韵律感,展现“步移景异”的传统园林之美。现代公园中的韵律变化则是以“相地”后的合理空间布局为依托,以交通系统串联,灵活调整各功能空间的大小、深浅、开合等变化,以此产生丰富的空间韵律。此外,配合空间边界、植物、铺装纹理、景观小品等要素的响应产生秩序和韵律,即可形成景观空间的“交响乐章”。

2.2.3 错落——多维融合,错落有致。传统园林,对于竖向空间的利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利用亭、桥、山、石等自然要素配合竖向高差上的高低错落,使原本有限的视野变得“无限”,使原本有边界的传统园林变得“无界”,使原本占地小巧的园内空间变得“丰富多彩”。而现代公园空间营造,除了“韵律”在单一面上形成的构图美感外,还通过吸收传统园林对于竖向空间利用的理论基础,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打造抬升、下沉、上跨、下穿等不同高程上的“多维度”景观空间。“错落”的景观空间,使得原本平坦、沉闷的游览体验变得生动且充满活力。

2.2.4 借景——疏密变化,巧于因借。传统园林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因借”之巧妙。传统园林不仅擅长借助园外景色,而且擅长通过隔景、障景、框景改造园外所借之景,使借景更加有趣,是为“巧于因借”。现代公园空间营造时,除了利用“韵律”“错落”的营造手法构建自身风貌,还关注借园外之景及园内各功能空间的“互借”。在借景的同时,通过园内软景、廊架、装置、小品的疏密引导园内游人视线,或通过镂空、亮化等现代工程做法,使所借之景更富变化。

2.2.5 写意——智慧赋能,意景交融。传统园林多为文人造园,是反映当时社会风气与审美的最佳典范。而文人造园,更多是以园中意境反映自身意志品质、叙述本真价值倾向、表达个人胸怀志向。现代公园空间营造,除了通过“相地”“韵律”“错落”“借景”等手法完善物质层面外,还应遵循传统园林对意境的理解,通过合理运用场地内部条件、相应片区整体定位来延续空间的场所精神。其景点、装置可通过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处理表达属于场地的独有特征,还可以通过智慧园林的方式,使现代景观空间更加鲜艳夺目。

3 大埕公园空间营造对策

3.1 根据场地特征,进行整体布局

大埕公园所处的厦门市海沧区信息产业园位于城市核心地段,周边环绕科研、商务、高端人才住区,且场地紧邻产业园内部主干道路。

设计方案以“相地”展开设计工作,充分分析场地周边及内部现状、融会上位规划关键点,在保留内部宗祠建筑及2丛共5株古榕树(见图3)的基础上,以“电路板”为设计理念,整体上将整个场地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设计方案合理利用场地内部原有水体、肌理、高差等景观要素,并面向周边不同地块、不同使用人群在场地内布局各主要功能空间。

图3 保留古榕树

例如,在保留的古榕树和祠堂建筑周边,面向住区用户设置的“古榕童欣”儿童游乐场地(见图4),一改传统空间营造方法中简单的围合保护,将单调的观赏变为可互动、可使用的活动场所,激活古榕树与祠堂建筑周边空间,使场地记忆在活动中变得鲜活。

图4 “古榕童欣”儿童游乐场地

此外,方案中还设计了服务于商务人士的“台地花池”商务洽谈空间、面向科研人群的“榕荫花境”日常休闲空间等。从形式与功能两方面,设计方案达到了“因地制宜、适地适用”的总体布局效果。

3.2 串联功能空间,构建景观序列

在全园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设计方案继续采用“韵律”的设计手法,融合上层规划的定位要求,以电路为设计理念和主要记忆轴线,设计折线形游览环路串联已布局好的功能空间。通过园内环路,将各主要出入口及景观空间进行有机串联,并调整各功能空间的规模与边界,使各主要景观节点大小分明、构图严谨,并以主园路为轴线形成开合变化、远近分明的韵律与秩序。

同时,设计方案利用线性铺装增强景观序列的稳定性和引导性(见图5),游人可根据铺装的方向变化快速抵达各景观空间,并根据铺装材料、质地变化区分不同空间。此外,在游览体验上强调景观序列,使游人在铺装变化、空间开合变化的影响下,产生“轻重缓急、步移景异”的奇妙观感。

图5 具有指引性的道路与铺装

3.3 合理利用竖向,形成错落层次

形成平面韵律后,方案还着眼于对竖向空间的探索。方案融会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精妙要点,以台地、草坡、廊桥及观景建筑等不同高程上的高差处理方法,在场地低洼处设置台地花园“静心草谷”,台地可以满足游人在不同高程上的交通需求,也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休憩空间;在园内较高的核心位置设计多边形草坡,形式上与全园“智慧、科技”的总体理念吻合,并将其作为全园的核心地标,以增加园内景深层次。

“雾隐平桥”(见图6)与“竹廊听风”(见图7)两大景点分别为架空廊桥和观景建筑。他们不仅具备在平面上联系交通的功能,而且在竖向上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观景视点,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周边景观空间的视野。设计方案最终形成了“低于平面—平面—高于平面—最高点”四个高程面、多维度的景观空间,打造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观空间。

图6 雨前和雨后的“雾隐平桥”

图7 观景建筑“竹廊听风”

3.4 巧用线面疏密,隔障透藏景色

除了在平面、竖向2个观景面上增加丰富度,设计方案还巧妙利用景观小品、植物等不同颜色、质感的景观构成元素,形成不同疏密的“画框”,将周边各景观空间的景色借于彼此。例如,园内观景建筑“竹廊听风”,以疏密不同的竖直格栅与柱廊营造出通透不一的景观立面。游览其中,或透或藏,周遭景色随游人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增添游览趣味。

园内软景同样蕴含障景、隔景的功效。通过乔木、草本植物的疏密,构建出一幅或疏或密的绿色景观立面。游人视线受各个植物组团“绿色景观立面”的引导而不断改变,使得游人在游览中能不断发现新的景观画面。

3.5 融入智慧海绵,风景融合意境

各景观空间除了带给游人以功能体验与美学体会外,设计方案为体现生态文明与科技智慧的总体印象,还在“表面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智慧海绵”的“里子工程”。在综合运用“错落”“借景”等空间营造手法的基础上,设计方案大胆利用现代“智慧公园”技术,配合园路、台地、小品等元素,构建随时间、气候不断变化的“智慧海绵景观空间”(见图8)。

图8 互动海绵装置

例如,“静心草谷”“雾隐平桥”两大景观空间,在雨后可蓄积雨水,不仅做到雨洪不外排、降低市政管网压力,而且营造了跟随天气变化的弹性“海绵”景观。此外,需配合具有现代科技要素的“互动景观装置”,打造互动跑道、景墙、雾森及投影等特色景观,使海绵设施蓄积的雨水与大埕公园、游人活动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真正形成反映智慧与科学、将风景与意境融合的现代智慧公园。

4 结语

现代公园是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配合先进工艺与智慧系统融合、进化而成的空间。在现代公园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相地”“韵律”“错落”“借景”的营造手法,在构成要素的解构与重组层面逐层递进,形成有层次、有精神、有变化的景观空间,之后通过“写意”手法,为空间赋予“灵魂”,形成形神兼备、意境相融的景观空间。

在现代公园空间营造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传统造园理论、构建先进的海绵设施体系、增加智慧信息交互设施,不仅是积极响应“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措施,而且是贯彻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初衷,在“引领美”与“表达美”的道路上探索出更多的新颖思路,为未来的公园建设提供更多创新与亮点。

猜你喜欢

韵律营造园林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书的国度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