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石地区双季茭白高产栽培技术

2021-11-16陈久爱王建中孙文涛林军舒华容柯尊凡麻李科

长江蔬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叶鞘茭白田间管理

陈久爱 王建中 孙文涛 林军 舒华容 柯尊凡 麻李科

导读:黄石阳新地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植茭白。2019年,引进试种缙云种植普遍的缙茭三号双季茭白获得成功,现种植面积已达到200 hm2,并有扩大趋势。从品种选择,茭田选择、整田、施基肥,定植,秋季田间管理,秋季采收及冬天管理,春季田间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石地区双季茭白栽培技术。

黄石阳新地处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属亚热带气候,多为丘陵地带,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湖泊较多,素有“百湖之县”的美誉,适合种植茭白,但种植很少,仅少数农户零星种植野生地方茭白品种自己食用,没有种植过双季茭白。浙江丽水缙云种植茭白历史悠久,种植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先后有5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多项茭白种植技术在全国领先。

2019年,黄石地区引进试种缙云种植普遍的缙茭三号双季茭白,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种植管理技术的实际情况,经过学习和摸索,种植效果较好,667 m2年产量达3 500 kg,收益较高,现种植面积已达到200 hm2,并有扩大趋势。黄石地区双季茭白是2019年7月从浙江丽水引进茭苗定植,2019年10~11月收一季茭白,茭蔸在田间越冬,2020年春季萌发新芽,5~6月再采收一季茭白。采取冷库贮藏,可以实现茭白全年供应。现将黄石地区双季茭白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应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选择浙江丽水缙云普遍种植的缙茭三号,其早熟,抗逆性强,耐热,产量高;肉质茎竹笋形,3~4节,洁白嫩滑,具光泽,质地致密,鲜嫩无渣,口感甜脆,素有水中蔬菜之王的美誉。上市时价格高,符合市场消费需求。

2 茭田选择、整田、施基肥

茭田应选择土壤肥沃的黏土或黏壤土,前茬为水稻和藕,以有水源、水库灌溉条件的茭田最好。定植前15天结合施基肥进行机械耕田,用机械翻耕2次,翻耕深度30~40 cm。基肥应重施有机肥,每667 m2施有机肥1 000~3 000 kg(或人畜粪、河塘泥及绿肥)、复合肥40~50 kg。施肥后耕翻、耙细、整平,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3 定植

7月从丽水引进茭苗,每株带1~2个苗,定植行距90 cm,株距35~40 cm,用绳子拉直作标线,保证行直,667 m2定植约1 400株,定植深度在15 cm左右,以茭白不漂浮为宜。

4 秋季田间管理

4.1 追肥

茭白生育期长,需肥量大,施基肥后还应追肥,需及时在分蘖期追分蘖肥、孕茭期追孕茭肥。茭白定植10~15天后即返青进入分蘖期时,要早追分蘖肥,每667 m2施复合肥30~50 kg;在20%~30%茭白孕茭时,每667 m2追施复合肥20~30 kg,孕茭期施肥不要过量,防止植株徒长,影响孕茭,同时可施微量元素肥、茭白专用肥。追肥可用撒肥机作业,既节省人工,又保证均匀施肥。水溶肥可用机械接长喷施,以人站在田间或2人站在田两岸拉管喷施的方法进行。

4.2 水层管理

秋茭定植前保持较低水位,以利成活,防止茭苗漂移,成活后稍微提高水位,促进发根和分蘖;进入分蘖期后要提高水位,保持10~20 cm,温度高时及时换水,以降低温度,一般水库水温低,高温时用水库水灌溉降温效果更好;进入孕茭期保持20 cm水位,以促进茭白肥嫩,孕茭后期应逐步放水,保持较低水位;采收期间保持一定水位,大约5 cm。采收后冬季保持田间湿润即可,但不能干旱。雨季大雨时要及时排水,最高水位不超过茭白眼。

4.3 耕田、除草、摘叶

茭白定植成活至植株丛生茂密期间要及时耘田,最好每10~15天耘田一次,将田土耘松耘细。第一次靠近根旁开始耘,以后每次远离2寸(1寸=3.33 cm),以免伤根。拔除杂草,将枯黄茭叶从鞘基部拔除,将杂草、枯叶踩入田中,腐烂成肥。拔除杂草和枯叶可以增加田通风透光,促进孕茭,还可以降低田间二化螟虫口密度,减轻虫害。

4.4 除蘖去杂

茭白分蘖后期出现的小分蘖基本是无效分蘖,要及时拔除,踩入田里。雄茭、灰茭、变异茭,均要清除,并用正常茭墩填补。发现病叶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间销毁。除杂非常重要,是选择种茭的基础。

4.5 病虫害防治

由于茭白植株高大,叶片茂密,病虫害要早防,封行前防治既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也能减少农药使用量。

人背喷雾器在田间行走困难,所以喷施农药时可用大水桶(容量1 t)装药水,接长管,人戴口罩拿药管在田间喷雾;也可采取2人分别站茭田两岸,拿药管喷雾;或用无人机喷雾,但无人机不容易喷到叶子的反面。

茭白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茭白防病要早,必须在植株生长的前期(分蘖之前)进行,进入孕茭期后禁止使用杀菌剂,防止杀死黑粉菌,造成不孕茭。病害的农业防治措施有:及时集中烧毁枯黄老叶、病叶,消灭侵染源;多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控制好水位,合理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防止徒长。白锈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防治,安全间隔期15天;胡麻叶斑病,用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1 500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10天;纹枯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防治,安全期10天。

茭白的虫害主要是大螟、二化螟、长绿飞虱、蓟马。加强绿色防治,严禁使用剧毒农药。防虫要早,早防能降低虫口基数,防治效果好,主要采取杀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方法,使用绿僵菌、短稳杆菌、藜芦碱等生物农药防治,化学农药可用除虫菊酯类国家准许使用的农药。另外,在植株生长至分蘖中期时将45%敌克松(敌磺钠)用水稀释至750 mg/L,均匀喷雾在茭白叶片和叶鞘上,每7天喷1次,连续喷3次,可以提早结茭。植株出现徒长时,放干田水并喷施矮壮素控制。

5 秋季采收及冬天管理

孕茭后期,肉质茎显著膨大,抱茎叶鞘中部向左右裂开,露出1~2 cm茭肉时,为最佳采收期。采收时在薹管处拧断,注意不要损伤其他分蘖,每3~4天采收1次。采收过早,肉质茎没有完全膨大,产量低;采收过晚,肉质茎会变青,肉质变老,质量下降,影响销售收入。采收后削除薹管,剪除叶片,留叶鞘40 cm,整理打包。壳茭放在清水中可以储藏1周,放在冷库中可储藏2个月;剥除叶鞘的肉茭在1%~2%的明矾水中可储藏1周。秋季每667 m2产量在1 500 kg。采收完毕后,放干田水,保持湿润即可,地上部分经霜冻枯死后,齐泥割去枯死的茭白植株,清理田间杂草,集中焚烧,降低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6 春季田间管理

6.1 萌芽、疏苗及水肥管理

一般在萌芽前的1月下旬施1次促芽肥,每667 m2施有机肥1 000 kg、尿素10 kg,或复合肥20 kg。于2月初,气温上升到5℃时即开始萌芽,此时注意根据萌芽状态浅水多灌,水位大致保持在5~10 cm,还应注意稳定水温,促进萌芽。植株长到20~30 cm时疏苗,自然情况下,老茭墩上能萌发50~60株茭苗,甚至更多,因此要及时疏苗。疏苗可采取用锄头挖结合人工手拔的方式进行,也可用机械疏苗,拔除弱苗和生长拥挤的茭苗,每墩茭苗保持17~20根,且苗与苗之间保持10 cm的距离,同时拔除游离茭苗,将拔除的茭苗踩入田里作肥料。根据茭白生长情况,必要时进行第2次疏苗。疏苗后要及时追肥,每667 m2施复合肥30~35 kg,促进茭白生长和分蘖,在植株生长至分蘖中期时喷施900 mg/L敌克松的溶液,均匀喷在茭白植株叶片和叶鞘上,隔10天喷1次,共施2次,促进提前孕茭。孕茭后期追1次复合肥,每667 m2施20 kg。分蘖期应浅水多灌,水位保持在10~15 cm,以促进分蘖;孕茭期适当提高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促进茭白生长和茭肉洁白。

6.2 选育种苗

越冬后的茭墩所萌发的茭苗可用作第2年夏季种植茭白的种苗,不用再买茭苗,降低生产成本。应在上一年秋季生产和采收过程中,除去雄茭、灰茭、不符合本茭白品种的杂茭,选结茭早、肥大、整齐,周边没有雄茭、灰茭、杂茭的茭墩作为种株分栽,用竹竿做好标记,待入选种茭的茭墩萌芽长到30~40 cm时挖起,用刀将种墩劈成含1~2个薹管的小墩,按照行距90 cm、株距30 cm定植,加强水肥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除去杂草。于7月作为种苗起墩,割叶、留35~40 cm的叶鞘,分开种苗,定植到大田。

6.3 耘田及病虫防治

春季茭白的田间管理包括耘田、除草、除杂、病虫害防治,均与秋季管理相同。

6.4 采收及后期田间处理

夏季茭白在立夏(5月5日左右)即可开始采收,采收时可连根拔起,折断薹管,留叶鞘40 cm,切去叶片,打包销售。夏季茭白采收时温度高,露出水面容易发青。3~4天采收1次,夏茭667 m2产量在2 000~2 500 kg。6月茭白采收完后,用机械粉碎茭白枝叶,还田沤肥,至此整个生长期结束,下一茬种水稻或其他水生蔬菜。

猜你喜欢

叶鞘茭白田间管理
太湖茭白
无花果田间管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