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1-11-15张洪光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情况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可将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渗透作为培养此类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以此能够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另可通过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意义,培养其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提倡十分必要,应作为核心任务予以特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套用任何固有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调整,建构起适合学校培养方向的针对性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因此思维方式会受到一定局限,科技视野也受到影响,较难整体把握科技创新思路,形成有效的创新成果。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针对具备该类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学生实施创新思维教育,使他们在固有思维方式的局限下开拓视野,具备一定的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而将科学技术史的知识融入创新教育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一、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有用性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交叉学科,该学科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细致描绘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历程中科学思维的形成与科技成果的产生脉络。“科学技术史在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本身和如何应用科学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科学史可以带来对于科学本身以及与其内外相关因素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1]科学技术史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即包括科学技术内涵知识,亦有针对科学家及科技人物的生平探讨,有针对各科技学科的内史探讨,亦有针对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关联的外史研究。科学技术史具有“文理兼备”“史论并重”及“专通结合”的学科特点,将科学技术、人与社会相关联,揭示他们之间的复杂互动,从而发现问题、拓展思路,加深我们对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及科技发展与社会等课题的理解。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思想与科学活动的考古,可通过对曾经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曾迸发出火花并造成巨大影响的科学思想进行凝练,使之能够在方法论层面指导当前的科技进程,为现今的科技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因此,将该学科渗透进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具有相当的有效性。

二、在高职教育中渗透科技史知识的有效性

(1)开阔科技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要求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有能力从多个角度,以不同层次及结构去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解决方法。创新思维的产生不应受到知识层面的局限。科技创新的思路应是开放与发散的,且有能力找寻多种方案、多种途径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以上目标,开拓科技视野十分必要,而科学技术史相关知识恰有这样的功用。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相关内容,可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科技视野。高职院校学生中大多直接由中职升学,仅对本专业学识有了解,而缺乏普高过程中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因而知识面较为单一,科技视野十分狭窄,难以通过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并找寻创新的解决问题方法。科学技术史的多学科特征,使得其相关知识涉及多个领域,人类与自然相关联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有涉猎,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科技发展的百科全书,尤其针对人类数千年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科技成果有十分详尽的知识介绍。无论是微观或是宏观,无论科学发现或是技术发明,学生可以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学习,深刻体会人类长期以来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征程中所进行的探索与获得的成就。

此外,科学技术史知识中占据很大比例的是科学家传记类的内容。此类知识涉及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与解决困境,最终产生重要成果。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有助于让学生明晰进行科学探索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及需要以何种心态与态度予以应对。科学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影响人类进程的重要发明与发现。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向学生传递科技探索的内在逻辑与常规范式,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而非一味复制与模仿、不求甚解。

(2)理解科学的人文意义,培养创新精神

开展科技创新,仅有相关知识及能力远远不够,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使其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具备优质的个人素养与品德。科学技术史学科将科学的社会角色与人文意义进行了很好的融合,通过对该类知识的掌握,能使我们深刻体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理解如何将科学技术社会化,以及将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层面。现今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科学技术造成的影响。在为人类带来便捷与优质的生活的同时,科学技术也有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人类社会会带来灾难。如若不能很好地认知这一事实,一味仅关注科技成果,而不重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问题,将会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其不良的后果。大学生作为今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加有责任持有正确的科学观。特别是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思路与方案的产生应该建构在正确的科学观与科学态度之上,使得其创新成果符合新时代科学与人道的基本要求,从而为社会造福,而非产生负面作用。经由科学技术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将有能力将科技领域与人文领域进行关联,获得具体且生动的人文精神培养,由此获知科学的深层内涵,在掌握科学理论、方法及发展历程的同时,对人类科学精神与道德观念有深入的理解,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科技创新。

结语

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学生课堂教育的各方面进行渗透,本文所提及的将科学技术史知识与高职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可應用于各科课堂教育过程中,科学技术史的多学科特征可满足这一要求,使之能够被很好地融合于不同类型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从而助力学生科技视野的拓展以及正确科学观的塑造,最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使其具备正向的科技创新精神内在。

参考文献:

[1]刘兵.科学史的功能与生存策略,驻守边缘[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48-49.

[2]邹海林.科学技术史的作用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4(5):18-21.

[3]吴国胜,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单晓云.科学技术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4):63-64.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提升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NZJGH-XH2019104)

作者简介:张洪光,1981年生,项目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创新方法、市场营销,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