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余』与人生

2021-11-15刘建明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4期
关键词:余地士人凡事

文/刘建明

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引申义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它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因镌刻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而广为人知。在元明清各界尤其是官宦、士人、商贾中,被奉为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的圭臬,由此足见“留余”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

留余,体现的是一种豁达闲适的良好心态。平心而论,在当今社会,不少人习惯了以金钱的多少、职位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和成功与否。于是,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行色匆匆,为名忙,为利忙,为数不清的欲望忙,仿佛每时每刻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结果让心灵变得落寞沉重、无所适从,原本的快乐消失,幸福生活越来越远。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此时,如果我们能用留余的心态来审视自己、体验生活和对待名利,那么,我们就能多一些快乐,多一些轻松,多一些豁达。留点儿闲暇时间给自己,这并不影响赶路,丢掉一些包袱,解开一些羁绊,放松一下心情,我们可能走得更快、更好。

留余,蕴藏的是一种取舍有度的人生智慧。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最忌穷极尽绝,都应留有一定的余地,把握好一个度。譬如,“饮食八分不求医”,是饮食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聚财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做人之度,等等。每个人不仅要明白做人处事应当留余,把握好度,而且还应知晓怎样留余,学会正确地取舍。如对待利益,唐朝名臣张说在《钱本草》中把钱喻为药材:“钱,味甘,大热,有毒……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你看,多好的取舍观,既要取之有道,又能舍(散) 之驱害。一个人懂得留余,善于取舍,实则体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从而拥有轻松洒脱的人生。

留余,展示的是一种上善若水的高尚境界。明朝政治家高攀龙说过:“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此言可谓颇合留余思想。对于每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讲一点留余,就能做到“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少些私心杂念,多些体恤他人,多些公德意识,多些奉献社会;在职场上,行一点留余,就能做到少些急功近利,多些稳扎稳打,少些钩心斗角,多些换位思考,从而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在经营中,学一点留余,就会做到“能赚十分的钱,自己只拿九分,留一分给别人赚”,少些尔虞我诈、弄虚作假,多些诚信守法、厚德润民。

显然,一个懂得留余的人,必定具有大视野、大胸怀和大境界,因为一个人只有懂得留余,才能在令人目迷神惑、心旌摇荡的世相百态面前,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和淡泊情怀,超脱红尘的诱惑和世俗的困扰,凡事不计个人得失,善利万物而不争,从而提升思想境界,彰显人格魅力,最终定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猜你喜欢

余地士人凡事
凡事无绝对
“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案例设计
给学生留有“余地”
停顿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凡事都有定律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励志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