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桥家书与田园情怀

2021-11-15程应峰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4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郑板桥家书

文/程应峰

中华几千年,典型的乡村生活常被视为最理想的优美生活。中国人的根大多在乡村,不忘乡愁,纵隔千山万水也要回到乡村与家人团聚已是常态。在中国人普遍的意识中,乡村生活接近自然,能保持一个人体格与道德的健康状态。乡村的朴实与都市的繁华,导致了一些人在认知方面的落差,也导致了人生境界的落差。生活在乡村里的人大多纯真透彻,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也常常露出丝丝乡愁。因此,一个有清醒意识的人在城市生活久了,会自然而然发出赞美田园生活的呼声。而名人家书及家训中,随处充溢着这样的理想,这对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林,有着微妙的滋润效应。

有一本书叫《郑板桥家书》,为清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号“板桥”) 所作,系郑板桥获乾隆帝封为书画史一年后,整理往日家书刻印而成。家书主要是写给其弟郑墨,是兄弟间互通音讯、纵谈人生、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家书中,有关于房宅的一段文字:“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这一段文字,是郑板桥在家书中对乡村生活具象的描绘,其朴实美丽的构想,伴随他处世为人的风味漫溢于字里行间。在他自在、惬意的归田情结中,有明显的贴近自然、以民为本的心绪,明显抱有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

细品《郑板桥家书》,可以读出郑板桥的胸怀抱负、情操气节:他从政时关心民生,勤勉从政;治学时心无旁骛,面壁而居。他不喜结交官府、不愿与俗士为伍,而喜与文士、野老交游。他特别厌恶为富不仁的盐商,从不为之题字作画。他嘱咐弟弟郑墨对自己的儿子要严加管束,教他忠厚待人,不可凌辱弱小,不可饱食终日。他晓喻儿子要善待邻里,勤读好书。作为一代廉吏,郑板桥体恤他人,暖老温贫;严于律己,不同流俗;平等互爱,诚挚待人。其于家书中的殷殷之情,用心良苦,对于新时代的为政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去傲气、亲平民、勤政廉政大有裨益。

郑板桥的田园思想与曾国藩“保家族之生存”的田园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曾国藩在家书中,总是殷切告诫家人:要朴素勤勉,要以奢侈生活为戒。他曾以养鱼、养猪、种蔬、种竹为内政四要。可以说,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田园生活,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骨子里都具有的一种情怀。

曾国藩也好,郑板桥也罢,他们的心底都蕴藏着勤勉淳朴、崇尚简单生活的家族理想,因为他们心底最为明了,都认为:只有清淡的幸福才能地久天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固守和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园风味浓郁的生活理想,才被演绎得绵厚悠长。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郑板桥家书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家书( 连载一)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郑板桥劝学
论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