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代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研究

2021-11-14马姗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34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农村

马姗

摘要:目前,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农村进入治理相对贫困实现振兴的后脱贫时代。在后脱贫时代,乡村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拦路虎”。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必须聚焦于全面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多措并举提振乡村人口致富志气,提升其发展能力。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农村;内生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截至2020年11月,现行标准下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这意味中国农村进入后脱贫时代。所谓后脱贫时代,是指“2020年以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离绝对贫困状态,农村扶贫工作,即贫困治理的重心要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的时期。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因此,后脱贫时代的首要任务是坚守提升脱贫质量,实现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度。

但在脱贫攻坚取得整体性胜利后,不少村民产生出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心理,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对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动力。乡村人口持续脱贫不返贫的志气、致富欲望、认知水平、劳动技能等内生动因素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15》中提出了“贫困认知税”概念,指出久处于贫困中会影响贫困群众的认知或心智,形成一种“贫困思维模式”,即贫困者的特定认知模式,认为自己不受尊重、自卑、缺乏竞争力、无力改善自身生活等,导致贫困人口做出持久贫困的决策,再度陷于贫困。这就如同贫困向人们征收了认知税。正是“贫困认知税”导致的“短视”和“贫困思维模式”,极易导致贫困群众脱贫再返贫。目前,虽然中国乡村贫困人口已脱离绝对贫困,但仍受到旧思维方式影响脱贫状态尚不稳定,存在一些脱贫边缘户和易返贫户。因此,要立足农村群众自身发展,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改造,通过思想建设重建其科学思维模式,激发起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在唤醒农村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激发群众对更高层次生活水平和多层次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提升农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才能有效防止返贫,实现真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二、乡村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地域限制对思想观念的禁锢

许多乡村地处山区,地形结构复杂,居民居住分散,各乡镇村落之间相对封闭,使人际交往受限,信息闭塞。而长久生活于这种孤立、闭塞的社会关系网络下的群众,更容易思想僵化形成较为保守的思维方式,产生出安贫乐道、因循守旧的思想观点和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心理。在这种缺乏社会性交往和比较的环境背景中,人们趋向于规避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滋生出不求上进的思想土壤。从而出现了脱贫攻坚战胜利后乡村人口安于现状,缺乏致富振兴动力的现象。

(二)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贫困陷阱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的问题归根结底源自于物质生产基础。农村地区的内生动力不足根植于其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传统小农经济对自然依赖性较高,“靠天”吃饭的生产特性,阻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之,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培养了人们“听天由命”的惰性心理。而且,传统小农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劳动组织形式以人们的孤立劳动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封闭、单调的社会交往关系和独立分散的社会生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缺乏服务意识、与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种小农思维,“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 ”,目光短浅,视野狭窄,难以探索出持续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思路。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蒙蔽了乡村人口的主体自觉,忽视对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意识到自己才是稳定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主动力。总之,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小农思维,既使乡村人口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追求美好生活之“志”,又缺乏开拓进取之“智”,陷于相对贫困,难以超脱。

(三)人力资本的低水平科学文化素质

人力資本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受教育水平影响着贫困人口的内在认知力。稳定脱贫、防返贫的关键是提升乡村人口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乡村人口较之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乡村人口学习能力要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乐意参加新技能培训、也更能把握就业机会等。认知水平越低,人们的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致使其获取和利用资源汲取收入的“内生力”也就较弱。人力资本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乡村人口彻底脱贫和预防返贫。

(四)帮扶过程中群众参与度较低

在一些地区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由于贫困群众科学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难以找不到脱贫路子,依赖性惰性较强,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在难以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情况下,形成了注重“帮”而弱化“扶”的家长式帮扶方式。由此形成了政府主导——扶贫干部主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贫困群众被动接受(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够,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的不良循环机制。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是针对贫困人口中存在的精神贫困、知识和技能短缺等诸多问题的综合治理,更多的是强调相对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所以,政府和扶贫干部应转变行政管控思维,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着眼于以小增量,激活乡村人口自身能力发展的大存量。

三、全面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思想教育引导机制

只有将乡村人口从贫困思维模式下解放出来,才能真正转变其行动,激发起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因此,后脱贫时代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要立足于群众自身的发展,转变脱贫攻坚时期以精神文明活动为抓手的单一模式,不再局限于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思想建设,拓宽其眼界、培养其大局意识、长远眼光、转变其根深蒂固的小农思维。广泛开展乡村科普工作,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普及信息技术、现代生产生活知识,引导乡村群众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大潮。利用脱贫攻坚中已形成的教育引导机制,广泛开展宣传引导活动,加强开展易于农民参与的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宣传乡村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专业知识,提升乡村人口的认知水平,转变其贫困思维方式。推进农民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拓宽乡村人口眼界、培养其大局意识、长远眼光、转变小农意识,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

营造崇尚劳动、崇尚科学、崇尚自立自强等乡村发展氛围,着力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新集体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等。针对部分乡村人口中“庸懒散”、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等问题,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红黑榜”鞭策机制。加强积分制探索,对乡村人口进行“积分制”管理,通过加减分来进行监督约束,对勤劳致富示范户、道德模范、积极脱贫户等实行加分,对违反村规民约、“等靠要”“慵懒散”和不勤、不俭、不和等行为实行减分。并将稳定脱贫致富积分与货币挂钩,按照《积分兑换办法》在积分银行兑换实物,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借助红黑榜鞭策机制激发乡村人口稳定脱贫致富欲望,让乡村振兴成为广大乡村人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建立典型选树机制

优秀典型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标杆。一是评选发展致富先进标兵。例如,以“树千名标兵·弘致富之志”为主题,向省、市、县推荐自强标兵。充分发挥标兵、能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带动作用。二是宣传先进。通过文艺汇演、网络媒体、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渠道,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使先进典型的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关爱先进。制定奖励先进典型办法,在产业增收、技能培训、资金信贷方面给予倾斜,在子女上学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导乡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通過典型选树,使乡村群众发展生产有榜样、脱贫致富有目标。

(四)健全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建立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稳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实施乡村技能培训领导责任制。建立县、镇、村三级技能培训台账,摸清各县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劳动能力、培训需求等情况,确保技能培训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技能培训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和就业导向,重点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产业培训要因地制宜,突出因人施教,因业施训,精准到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技能培训,可采取农民夜校、上门指导、在线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群众参加培训的便捷性。建立技能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参与技能培训群众可按规定享受培训期间生活交通费补贴。加强培训过程监管,落实视频监控、日常巡、随机抽、电话回访等培训监管方式,确保培训真实性和实效性。

(五)强化乡村人口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

宣扬群众的主体力量。加强干部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到面对面讲政策、讲利弊、谋出路,提高群众在防止返贫、勤劳致富中的参与度,唤醒其主体自觉。引导群众始终把勤劳致富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结合村工作实际,将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科学量化分解下达到各户,建立责任任务清单。要使“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群众充分认识到,脱贫致富与否并非其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村、全镇、乃至全县可持续稳固发展的大事,实现乡村振兴人人有责。整合全村工作力量,组建村民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队,集全村之力、全民之智上下齐心,确保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成果。

(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现代产业

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特色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挖掘特色优质的农产品资源,形成特色农业,挖掘风景优美的地域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挖掘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深度开发产品的附加值,依托特色的农产品、服装、文化饰品、饮食活动等打开市场,创造多种形式的衍生品,促进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扶贫产业,提升产业减贫带贫能力,规范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七)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对口支援,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强、推进教育扶贫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加强流动学生动态管理。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体系,提升镇村办学条件,加快镇村幼儿园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和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支平.后脱贫时代农民贫困风险对乡村振兴的挑战[J].江淮论坛,2020(01):18.

[2]习近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EB/OL].[2020-12-28].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

[3]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安排研究”(2020A032);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和现实研究项目“陕西省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研究”(2020Z366)。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