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锡剧《珍珠塔》中的“姑母”之缘

2021-11-1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锡剧艺校姑母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耕耘锡剧舞台已30 多年,在无锡艺校锡剧班第一次参加表演课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那次表演课上,老师从锡剧班旦角中挑选了五名学员饰演《珍珠塔》中的“方朵花”,而我就是其中一个。当时大家都才十八、九岁,有几位同学听到老师报到名字一下子哭出来了,因为小姑娘都争先恐后地要演漂亮的花旦小姐,方朵花属于老旦,不漂亮,甚至还有点丑,都不要演。我却想,你们为什么要哭?你们不要演我来演,我喜欢这个角色,“方朵花”在台上多有戏、多出彩、多有特色啊,所以接到这个角色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也许是冥冥之中有安排,就是那一次老师的选择的决定,让我的人生道路和“方朵花”这个人物结下不解之缘,也为我和汪韵芝老师的相遇、熟悉直到拜入她门下埋下了伏笔。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以我就学得既好又快。到学期结束,学校举行《珍珠塔》全剧汇报演出,“见姑”一折中的方朵花就是由我来饰演,现在回想,其实那时候因为年轻阅历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半懂不懂,只能说依葫芦画瓢敢唱敢演,倒也获得了台下锡剧前辈和老师的认可,觉得我是一棵好苗子,若加以培养,定有所成。

毕业后我分配到无锡市锡剧院,如果说艺校是培养我艺术生根、萌芽的地方,那么锡剧院就是我茁壮成长、不断在艺术道路上成熟的平台。在这里,我十分有幸遇到了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珍珠塔》中姑母的扮演者汪韵芝老先生,她是我仰慕已久、德高望重的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大师,她在《珍珠塔》中塑造的经典角色方朵花,集老旦的厚重、花旦的俏丽、彩旦的夸张于一身,人物性格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所以有‘活姑母’的美誉。这个角色不仅是在锡剧界,就是在全国来讲,也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了锡剧艺术的一大流派,也是我心目中的一座高山,汪老师曾于1959 年在北京中南海演出《珍珠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1年在无锡太湖饭店为毛泽东主席演唱《珍珠塔·赠塔》。第一次在生活中看到汪老师我受宠若惊,一直用崇拜的眼光看着她,心想有朝一日要是我能拜入汪老师门下该有多好,这个愿望深深地种在我的心田。

我进院时汪老师已经60多岁了,还留院继续演出。剧院领导知道我在艺校演过小方朵花,就找我谈话,要我抓住机会虚心向汪老师学戏,顺便出去演出时可以照顾汪老师的生活起居。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非常开心,每天可以陪伴在老师的身旁。

那些年,老师带着我参加了多次领导接见和重要演出活动,我作为一名“小跟班”,潜移默化学到了很多。曾经荣毅仁夫妇下榻在太湖饭店,他们想听听家乡戏,重温那熟悉的乡音,于是接见了汪老师,汪老师为他们现场表演了《珍珠塔》中方朵花的选段,获得了荣毅仁夫妇的高度赞誉,那一次我也跟着汪老师去了现场,接见结束时荣毅仁夫妇还与我们亲切握手,我心里对老师钦佩不已。还有一次是锡剧表演艺术家李桂英老师在家乡江阴长寿组织了一场《珍珠塔》演出,锡剧“彬彬腔”一代宗师、创始人王彬彬老师和我饰演上半场的方卿和姑母,下半场由汪老师和小王彬彬饰演姑母和方卿,和锡剧大师同台演出我感到既紧张又自豪,发挥也十分稳定,演出现场观众人山人海,我由衷感受到:做一名文艺工作者是多么光荣,我一定要紧跟大师步伐,在艺术上向他们学习。

汪老师很喜欢我,知道我父亲去世早就特别关心我,她为人十分慈祥和蔼可亲,但我就是有点怕她,因为汪老师对我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我表现不好她会狠狠批评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还不流行拜师学艺,只知道她教我,她就是我的老师。当时汪老师年纪已高,领导担心她体力不支,《珍珠塔》就由我唱上半场的“方朵花”,因为上半场有大段的唱十分考验演员的体力,由汪老先生唱下半场。每次我唱她都会站到幕布边看,我的内心诚惶诚恐,每次她上场前,总会盯着我说:“在幕布边好好看戏。”一场下来,如果我唱得好就她会下来和我说戏,从细节处一点点抠戏、完善,如果我唱得不好,她看都不看我,理也不理我,就坐在后台抽烟。看到老师这样,我的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慌乱不安。还有一次,剧院专门为汪韵芝老师拍摄实景版《珍珠塔》中“前见姑”、“后见姑”两折,在无锡开原寺取景拍摄,为汪老师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录像中,汪老师专门介绍我是“小方朵花”,对我寄予厚望。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2016 年,时间横跨近三十年,终于在2016 年7月22日,年过9旬的汪韵芝老师不顾年迈和酷暑在梁溪饭店正式收我为徒。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刻,我为成为汪老师的入门弟子而感到无上的光荣和骄傲。多年来汪老师手把手教我,严励鞭策,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在我眼里,汪老师既是严师,也是慈母。汪老师全家子女都非常孝顺,每周一都会陪老人家吃饭,汪老师必定也会把我叫去,“完全把我当成她的家里人”。深感荣幸之余,也知责任重大,拜师是为了更好地钻研艺术,传承流派,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也一定会用心体会,继承衣钵,更好地掌握领悟“活姑母”表演艺术,为传承汪先生流派艺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我们的锡剧事业蒸蒸日上,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锡剧艺校姑母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地方艺校服务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途径浅探
如果大马不是马?
最后的快乐时光
最后的快乐时光
因果
我的四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