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淮剧团演员的创作思路

2021-11-1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戏淮剧经典作品

淮剧艺术作为华东地区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筱文艳、马秀英、何叫天、陈德林、王志豪等为代表的前辈艺术家经过筚路蓝缕的拼搏与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以“九莲十三英”为代表的众多经典剧目,也曾有数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闪亮时刻。延续至今,从整个剧种的角度看,淮剧艺术既经历过上述的辉煌,也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萧条。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下,尚存的数十家国有淮剧艺术团体在“比、学、赶、超”中艺术氛围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时间各院团佳作迭出,特别是在现代戏的创作中不断创造着属于淮剧的新辉煌。

作为一名基层淮剧团体的一员,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们的观众主要在基层,特别是在烟波浩渺的里下河水乡。第二,我们所能取得的费用投入不能说没有,但相较于大型院团,其实是较为缺乏的,所以更需要具备艰苦朴素的奋斗意识。例如:相较于大院团更为优美的舞台布置,我们能够征服观众的主要还是自身在唱腔和表演等方面的业务能力。第三,传统戏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赢得观众认可的法宝。第四,要珍惜每一次新剧目、特别是有机会参与到各级艺术节角逐的精品工程的创排工作中,以期能够在有限的机会里展现自己、展现全团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第五,要具备学习意识,既要学习同业和优秀同行,也要借助于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观摩其他剧种的优秀艺术家们的表演,不能因为地域因素限制自身业务能力的发展。

如果将上述五点进行整合,笔者认为基层淮剧演员应具备“顶天立地”的艺术意识,天指的是对日常艺术创作之外的学习;地指的则是日常工作中应该踏踏实实的演好每一个人物、唱好每一句台词。如果要述及传统经典与新编作品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演好经典作品是基础,新编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服务基层观众的同时,让更多本区域范围以外的观众和专家领导接纳与认可,艺术发展的旅途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创作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唱腔、二是表演。

从唱腔上说,对待传统的经典作品,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对于前辈艺术家已经形成的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在基层观众里已经形成了共鸣的唱段,不能因自身艺术条件的缺乏而随意的改变、更不能轻易否定。近年来作为陈派弟子,笔者在兴化市淮剧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相继编排陈德林先生的《孔雀东南飞》《荆钗记》《团圆之后》《腊月雷》《赵五娘》等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在这些经典作品的创排过程中,笔者力图想实现的就是对老师的一种再现。这种再现,倒不是说全般照抄,而是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再现出陈派唱腔在刚柔相济方面的精髓。当然受自身艺术禀赋的差距,自己即使想照抄,也无法照抄出老师那种驾轻就熟般的游刃有余。事实上,陈派唱腔最值得推崇的方面正是在于真假声结合、虚实结合、生角旦唱等方面所达到的字字珠玑、以情动人的特色。所以,从唱腔上看,对于前辈艺术家创作出的经典,不去复排则已,一旦复排就要尊重它最开始的模样,特别是它最具特色的、堪称为CPU式的方面。而至于在过门、小腔串联等细节方面,能够学成老师那样的惟妙惟肖当然很出色,如果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其实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从舞台实践上说,近年来随着演出数量的增加,笔者被泰州、盐城、淮安等地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识,也曾听闻观众戏言自己与老师在嗓音及共鸣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说辞当然是观众对我的鼓励与认可,但笔者也深知自己与老师在业务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涉及新编剧目的创排时,我们则应该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思路对待新的编曲和唱段。得益于淮剧艺术板腔体的整体音乐风格,我们的创作思路其实是很广阔的,相对而言也更为自由。但是,这种轻装上阵依然需要遵循自由调、拉调、老淮调等最基本的内核与框架。近期,兴化市淮剧团创作编排了大型现代戏《雪域烛印》,我们非常有幸的邀请到了淮剧届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赵震芳老师倾情担当编曲。创作编排的过程中,笔者及兴化市淮剧团的全体同仁都能切实感受到赵老师那学富五车般的艺术素养,在为剧中唐耀辉所量身定做的几段核心唱段里,笔者有着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在演唱过程里,时而沉浸在与同窗好友(次仁央宗)高谈阔论时的憧憬与向往,时而又陷入到藏区崎岖不平山路的泥淖与痛苦;对唱之际,笔者时而感受到与妻子久别重逢之后的激情与喜悦;时而陷入残酷现实而带来的苦涩与纠结……应该说,这种声腔的展现方式与传统的陈派经典是有区别的,但当现场观众、特别是对淮剧只有直观感受的观众惊呼:这唱腔跟陈德林的风格好神似之时,倒也说明笔者对于这些新作品新唱腔的拿捏其实也并不能算是失败的。

就表演而言,当前艺术创作中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戏中的尺度拿捏。纵观整个淮剧界,当前各院团的精品剧目、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获奖作品其实都是现代戏,这既和淮剧这一剧种擅长表现的剧情特点有关,其实也和淮剧艺术工作者所具备的踏实肯干、勤劳质朴的整体风格紧密相关。从淮剧现代戏的整体画风去看,演员在表演时基本都做到了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形体展示。源于生活,指的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展现;而高于生活,则是运用戏曲的程式化动作、话剧的肢体展示方式等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在话剧与戏曲的差别间求得平衡,进而既有话剧的生活范,同时又有戏曲的严肃范。笔者认为,这是目前的淮剧现代戏在表演上所呈现出的趋势和特色。在上文所提及的《雪域烛印》一剧里,笔者有一段徒步前往学生达顿家中进行家访的戏。在古装戏去寻找样本的话,这一段类似于《秦香莲》中秦香莲过千山、度万水去东京寻访陈世美的剧情,但在现代戏的舞台上,如何去刻画这样一条崎岖的山路,如何在急走的踉跄中表现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实则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具体刻画时,笔者正是遵循上述的思路,在导演的不断启发下,通过对行进线路和步伐的巧妙设计,再加上其他的肢体展示,最终将主人公唐耀辉对于学生的关心、对于事业的上心、对于战胜困难的恒心等内心情感表现得较为贴切,同时又不显得是那么的夸张和做作。

当然,就基层演员而言,对于舞台表演、特别是在基层演出传统剧目时,依然需要细致和认真的进行人物的刻画,切不可因为面向的是基层观众、演出的又是相对熟悉的传统戏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如“老油条”般表现的松懈和懒散。这既是对基层观众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淮剧艺术的亵渎。

猜你喜欢

现代戏淮剧经典作品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淮剧还好吧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戏曲现代戏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京召开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