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

2021-11-1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扬剧脸谱服饰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在5000 年历史的积淀中,在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民族种类中,精彩纷呈的戏曲文化,是艺术之林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史上都占有着重要且无可取代的地位。当今的社会日趋多元文化,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外来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的侵入,戏曲艺术逐步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特别是我国的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升学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暇顾及书本以外的知识技能,对戏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从事戏曲文化的专业人士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此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呼吁应将戏曲的传承和振兴提上议事日程,强调戏曲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3—6 年级“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我国教育部也确定了15 个经典京剧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这些举动都充分说明了戏曲艺术普及的重要性,以及戏曲艺术传承的必要性。

然而,我国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师只依靠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掌握的一些戏曲知识,是远不能胜任戏曲的学校课堂教学的,再加之戏曲艺术本就是集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音乐教师很难能亲身示范给学生看,单凭教师那不伦不类地唱上一段,或播放一两段录音、录像,是较难激发起小学生对戏曲学习兴趣的,或许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何面对目前较难解决的京剧(戏曲)进课堂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在某一学期集中地点、时间,由学校邀请有戏曲专长的家长、较高水平的戏曲票友或一些戏曲歌舞类的专业团体的演职人员等,来到学校为学生集体教授有关戏曲的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必要师资

我们现如今的音乐教师基本上都经过专业和正确的发声练习,中师或大学期间,声乐又是作为必修内容,音乐老师们对于歌唱的技巧应当已经牢牢掌握,其正确的歌唱方法:如气息的运用、口腔的位置、咬字和吐字、头腔共鸣等技术已经基本成为一种不需要思考和琢磨的行为,形成了肌肉记忆。

歌曲和戏曲虽然同样是旋律与词的结合,都是通过“唱”来表达,但是两者“唱”的方法却有着诸多不同,总体来说属于两个不同类别。歌唱歌词演唱要字正腔圆,而戏曲的唱腔则有“三切法”一说,如:“秋”字,要唱成q—i——ou——,即字头、字腹、字尾一一呈现,慢慢交待。歌唱强调要采用腹式呼吸法,口腔强调高位置,胸腔、头腔共鸣等等,而戏曲却要强调“五音、四呼”。“五音”即指喉音、齿音、牙音、舌音、唇音。比如“宫”指的是喉音,“商”指的是齿音,“角”指的是牙音,“徵”指的是舌音,“羽”指的是唇音,“四呼”则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比如念“真”就是开口呼、念“中”是齐齿呼、念“君”是合口呼、念“尊”是的撮口呼。“五音、四呼”是戏曲的基本功,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才能准确的把握其的规律,才能正确的发音和吐字,长此以往坚持不谢地练习,才能真正将其掌握。

戏曲和歌唱,虽然有一些相通之处,但区别还是很大的,要让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去补上戏曲这门课程,一来时间上得不到保证,二来戏曲与歌唱的演唱方法的截然不同,一个音乐教师要同时掌握歌曲和戏曲的两种演唱技法,难以实现,也给老师增添了许多工作上的压力。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些京剧教学的课程,音乐老师们虽然极尽自己所能,但唱腔还是不能达不到戏曲的要求,眼神和动作也无法到位,令人啼笑皆非、捧腹大笑。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戏曲的专业人士来为学生集中授课,容易操作,成效也会比较显著。

二、戏曲剧情的复杂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加入戏曲教学,并不是要把这些孩子都培养成专业的戏曲演员,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从而让我国的戏曲文化得到传承。因此,戏曲教学只是整个音乐教学的一小部分,歌唱教学、音乐欣赏、知识与技能等内容必须与戏曲教学同时并举,才是真正完整的小学音乐教学。所以,我们在有限的戏曲教学时间里,教师首先要介绍与教唱的唱段相关的唱腔、门派、行当、服饰、脸谱等知识,还要给学生介绍唱段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还需要给学生介绍其整个剧目的剧情,不然学生不知道唱段在唱什么,表达什么。老师在介绍剧情时又必须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介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剧情发生的历史时期、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各种戏剧冲突,如此这般会消耗一节课中的半节课甚至更长时间,那么欣赏、学唱就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学生在课堂中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有关的戏曲知识,也无法学到戏曲的唱腔到底该如何演唱,实在是不得要领。这种不伦不类的戏曲教学,非但无法激发起学生对戏曲的热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会遭到一些学生的反感和嘲笑。

而邀请专业团体的戏曲专业人士给学生来集体授课,可以给学生上演几个折子戏,通过剧情的表现、各种戏剧矛盾冲突的展现,根本无需教师多言,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会给学生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亲身聆听和观赏戏曲表演,通过调动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能够很自然地让学生喜欢上戏曲艺术。

三、服饰、化妆和道具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我们首先来就说戏曲艺术的服饰。我们的国粹——京剧,其服饰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朴素大方、有的飘逸洒脱、有的庄重沉稳,不同时代、不同剧目、不同人物,都会有其特定的服饰,这就是京剧服饰的程式性、符号性、舞蹈性和装饰性的独特所在。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服饰的不同类别,如颜色、款式、质地等往往对应于不同的角色类型;不同角色如文官、武将、女性、庶民等也会穿着不同类型的服饰;服饰的款式、质地、颜色、图纹等往往又是戏曲中角色职业、阶层、民族、性别、性格等身份的象征。一出戏中的人物角色众多,所穿着的服装也各不相同,就一所学校而言,要配齐和配足教材中戏曲教学剧目里人物的全部服饰和道具,是相当困难和不现实的,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办到。

其次,京剧的化妆——脸谱。京剧脸谱的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两种角色。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是有严格规定的。我们可以从京剧的脸谱上分辨出这个角色是好与坏、善与恶,也可从脸谱上辨别出年轻或是年长,聪明或是愚钝等等。京剧脸谱运用夸张的颜色和形状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鼻子和嘴巴,来制造剧情所需要的不同脸部效果。

而京剧脸谱通常都是由专业的化妆师来完成的。脸谱的化妆师不仅需要懂得如何化,还要了解剧情人物需要怎样的脸谱,了解剧目和人物性格。京剧脸谱的勾画的方式分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脸谱的图案排列又分为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和碎脸四种。京剧脸谱又非常讲究色彩的运用,不同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含义的图案轮廓里,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说,脸谱图案中,大体可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都不相同,既有一定的规律又不完全一致。如此这般,我们的音乐老师根本无法胜任这项专业的工作。

京剧的各种剧目也需要搭配不同种类的道具来配合演出,而这些道具的购买与存放也会给学校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学校甚至要派老师去专门保管这些道具用品,无形中给老师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博大精深的戏曲服饰、化妆和道具,也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介绍、推广戏曲艺术的小学的课堂来说,缺少了服饰、道具和化妆的戏曲教学,是不够完整的,小学生需要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如果没有了这三个要素,就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视觉要求。试想一个音乐教师在没有伴奏、没有服饰、没有道具,没有化妆没有脸谱的情况下唱一段京剧,是否能让学生们领略到我国国粹京剧的魅力?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热爱传统戏曲的热情?但是,专业的艺术团体是具备这些条件的。因此,由学校邀请专业团体的专业演员到学校集中展示,让学生集体观摩,可以将戏曲艺术比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直观感受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喜爱上戏曲艺术。

四、剧种众多,色彩纷呈

自清末明初至清代中叶以后,在诸声腔争艳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众多戏曲剧种。据1959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戏曲剧种就有360余种之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京剧艺术的传承,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更是学校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剧种,“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越剧”、“评剧”等等,精彩纷呈。以江苏为例,现存的戏种就有20 余种,较为出名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就笔者生活的城市——扬州而言,扬剧理应是我们扬州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我们扬州的本地人却对扬剧知之甚少,虽然知道扬州有一个剧种——扬剧,但几乎很少有人能唱出一二段经典的扬剧选段,对扬剧的曲牌更是闻所未闻。再如,扬州本地的音乐教师,岁能讲一口流利的扬州地方方言,但扬剧中的念白却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扬州方言相去甚远,这其中的“官白”、“私白”音乐教师又能了解多少呢?因此,即使教师用心备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将扬剧介绍给学生,又何谈昆曲、锡剧等其他剧种呢?

中国的国粹京剧需要传承,各地方剧种也需要传承,我们需要能够欣赏这些戏曲艺术的观众,只有扩大这类观众群体,京剧和地方剧种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才能不断推广、发展、创新。这个“观众群”就可以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在校的小学生门。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让他们爱上中国戏曲,发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让学生去亲身地体验、直观地感受。学校可以利用每周的社团时间,或者利用周末时间,根据不同学校不同规模等具体情况,邀请专业团体的一些专业演员到学校,亦可学生集中到剧场;可分级段,亦可全校集中。可重点欣赏一两个唱段,亦可学唱一两个曲牌。可欣赏不同剧种的唱腔特点,亦可观赏一出完整的剧目。可在演出之前(或结束后)介绍剧情和唱腔,亦可边表演边讲解。这样,既解决了学校音乐教师对戏曲知识相对匮乏的问题,亦解决了学校音乐教师难以声情并茂地演唱的实际问题,又解决了戏剧中各种人物个性的服饰、道具、化妆的展现;既可邀请京剧演员,亦可邀请地方戏曲演员;既达到了学校学生欣赏戏曲的目的,又让学生喜爱上戏曲艺术,让戏曲艺术得以传承。让戏曲真正走进音乐课堂,现阶段而言,由学校邀请专业团体、专业人士与学校合作教学,集体授课,是一种行之有效、较为便捷的好方法。

猜你喜欢

扬剧脸谱服饰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灶王爷的“脸谱”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网”:我们如何浪费了时间?
《脸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