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背景下“民族化”在影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民族化影视民族

刘 炎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

“全球化的本质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体化运行的过程。”尤其是艺术、文化方面,更是全球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其中,影视作品因自身的具象性,在文化传播广度及力度上都独具优势。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翘楚,文化及价值观输出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其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文化影响力是因为不拘泥于本国文化,而将全球多国元素集合为一体,扩大受众群,再结合自身特色输出文化。例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虽以中国元素为吸引点,但其本质却是利用中国元素讲述西方价值观。好莱坞文化输出模式虽成功,但全球化并不等于同质化,要想获得成功不应复刻另一个好莱坞,而应借鉴其优点,利用好全球化的优势,同时输出本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电影经历了长期的摸索阶段,从无人问津到“引进来”“走出去”,于2019 年取得新突破。《流浪地球》成功开拓太空领域,好莱坞式流畅的故事与特效,集体至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诠释出我们的“和而不同”,其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开拓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战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也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但西方国家,尤其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渗透,已经深深影响了新一代影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意识到“合理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回归电影本体,找寻、确立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文化共生和契合点的力量”是关系到未来影视发展趋向的重要一环,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影视专业学生现状

此次调查面向影视专业的学生,共收集问卷104份,其中大二年级学生占51.92%,大三年级学生占32.69%。大二、大三年级是高校学生认知成型、专业提升的阶段,因此这两个年级的学生被选为此次问卷的主要调查人群。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影视专业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足

问卷前半部分围绕民族精神、民族符号、民族文化特点这三大板块,设计相关题目,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民族化的认识情况。其中,60%-80%的学生能准确辨别集体主义(83%)、大团圆(59%)、“侠”文化(43%)等民族精神,但依旧有近30%的学生将西方民族精神误认为是本民族精神。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大量渗透输出对当下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对“民族化”的认识普遍存在着偏见,他们仅仅将民族题材、民族视觉效果视为民族化的构成部分。

“民族化”作为一个久远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扩充与改变。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所谓的“民族化”不应单纯指视觉上的民族化,其背后真正承载的应是思想价值、历史观念、内容输出、社会现实等。同时,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应包含随着民族发展至今的社会现实。

(二)学生兴趣较高,但缺乏引领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创作中,近53%的学生主动加入过民族元素,由此可见,学生对民族化是有兴趣及积极性的。一些学生表示,近些年的国潮让他们萌生了加入民族化内容的想法,但却不知如何将其与影视创作进行联合,尤其是故事层面更是无从下手。一些学生初步尝试过将两者结合,但这样的创作普遍生硬、粗糙,如同画蛇添足,最终他们也因效果欠佳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国潮的流行涉及艺术设计、动画制作、建筑、餐饮等多个领域,其背后无疑是文化自信的崛起。学生能敏锐察觉到这一社会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学生的困惑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及引导的。

二、“民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创作能力,输出民族文化

目前,艺术类院校学生理论接受能力普遍不足,对优秀作品涉猎较少,文化积淀欠缺,无法为创作提供深度支撑。另外,当下生活节奏快,各类短视频软件的兴起,将原本已经碎片化的知识,剪切得更为细碎。学生课后摄取知识多靠碎片拼凑,缺乏内涵储备。再者,当下高校学生是在西方商业影片影响下成长的一代,西方价值观及商业影片特点成为学生创作时的首选,例如学生作品中充斥“刺激”“大场面”“吸引眼球”等元素,而普遍忽视创作背后应注入的思考、人文关怀,学生作品大同小异,缺乏内容及深度。长此以往,这将不利于整个行业往前发展。

“中国电影的第一要义是精神。”树立怎样的精神,如何塑造这种精神,理应成为高校培养影视人才需揣摩的重点。这种精神应是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传承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族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指导性思维,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中可起到良好的引导性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及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创作的广度与深度。

(二)丰富现有教学内容

以青岛黄海学院影视专业教学内容为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为《电影摄影造型技巧》《影视视听语言》《纪录片创作》这类专业课程以及《影视美学》这类扩宽美学深度的课程,极少包含文学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创作时,大都模仿皮毛,无法真正具备独立思考与创作的深度。另外,缺乏社会敏感度,与社会需求脱离,也是当下影视专业教学的尴尬点。

民族化内容的引入,可以从整体上扩充当前的课程体系,完善通识教育;教师在教学时,融入民族化相关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三、“民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大对创作过程的引导

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内容不应仅停留于表象。我们既不能迎合西方,也不能一味固守过去,而应结合当下,确立属于我们自身的风格特色。它涉及创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既包含内容,又包含形式。影视作品的创作虽包含前期、中期、后期,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在不同的创作阶段,都要注意不同课程与民族化的关系。

故事是作品的基础,是树立思想、表达思维的初期阶段,也是成型奠基阶段,在一部作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众多专业课程中,可将重点置于《影视剧作》这类前期创作课程中,让学生在创作初期就树立良好的意识,从而在后期阶段加以完善、提升。

在教学中加入民族化内容,并不意味着简单去除与更换,而应依托现有课程框架及教学方式,将其添加至合适的课程内。教师以自身的经验、独到的看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下,增强主动性。

(二)扩展外出教学考察基地

目前,影视专业《图片摄影基础》《纪录片创作》《摄影采风》等外出考察课程,在选择考察基地时多以风景作为考虑点。这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风景对象,但却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以风景为对象的考察基地,可设置于大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基础薄弱,以锻炼技法为上。至于大二、大三阶段,恰是其提高独立性的阶段,在考虑风景的基础上,可扩展人文、传统、社会现实等地方性基地,增强学生探索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利用外出考察、集中实践、写生等课程,让学生实地了解情况并创作。

(三)案例教学与作业导向

案例教学可拉近学生与当下社会需求的距离,也是目前影视实践类课程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程案例选择上,教师可选取全球元素与民族元素结合的优秀案例,例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结合具体课程,让学生展开不同层面的分析。同时,教师可结合当下热门影视话题,让学生探寻热门背后的原因。另外,失败的案例并非不可搬上课堂,师生共同找寻失败的原因,也可成为学生总结经验的重要方式。

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民族化内容,让学生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探索民族化与创作的结合方式。

四、结语

“我这么多年的创作,其实都在尝试怎么样把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激活。”可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传承、文化输出,在发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敏锐观察当下社会,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索。大学正是价值观与创作理念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使学生树立民族意识,感受文化内涵,正视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危机与自身的责任,是未来影视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民族化影视民族
影视展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的民族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多元民族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