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原著改编看电影《刺杀小说家》的叙事思维与视听节奏感

2021-11-14许修纯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小说家虚拟世界原著

许修纯

(曼彻斯特大学 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英国 曼彻斯特)

在空前火爆的2021 年春节档,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短篇小说,兼具好莱坞类型片特质与东方美学意蕴的奇幻动作电影《刺杀小说家》创下了票房第三名的好成绩。这部耗时5 年完成的商业大片,以其工业技术的突破性、视听元素的冲击性、想象世界的奇观性,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少影评人指出,《刺杀小说家》原著小说的影视化改编难度较大,但改编后的影片完成度极高,尤其是影片精良的视觉特效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称赞。

不可否认,路阳导演此次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在电影数字化视效技术的尝试与突破上,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拍一部炫技式的工业电影。作为一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他认为,“特效最终是为了表现内容”。可以说,如何精心编排《刺杀小说家》的故事情节并且有技巧性地讲述这一系列故事,才是创作团队工作的重心。对于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反映出来的叙事思维,观众有几分肯定,几分争议,还有几分遗憾。

一、二次创作:悬念紧张感

双雪涛的《刺杀小说家》是一部“元小说”,运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塑造了两个平行时空:小说家生活的现实世界和小说家创造的虚拟世界,并让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影射现实世界的人物,使他们彼此的命运产生关联。在虚拟世界中,复仇少年久藏遇到了父母失踪的女孩小橘子,两人结伴闯入头城刺杀仇人赤发鬼;在现实世界中,与赤发鬼有着相似命运的老伯为避免被“刺杀”,聘用前银行职员千兵卫刺杀掌握赤发鬼生死大权的小说家。

原著改编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是它的篇幅过于短小,不足以支撑一部电影的叙事体量,二是双雪涛的文字有大段的意识流描写,难以通过视觉化呈现,另外,两个时空的交叉叙事也容易造成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混乱。

针对篇幅短小的问题,创作团队在原著小说故事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做加法的二次创作。导演创作之初就在众多的商业片类型中确定该影片的类型:动作类奇幻片。在奇幻的表现形式上,主创团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增加了对赤发鬼“神”的形象的塑造与铺垫,通过表现虚拟世界中不同角色对赤发鬼的无上敬仰或是无边惧怕,塑造了赤发鬼无形无边的“让万民癫狂,让世界癫狂”的可怕力量,引发观众对赤发鬼形象的强烈好奇,让观众渴望随着空文一同杀进头城,一探究竟;而原著描写赤发鬼的强大仅是因为他向外国人买了枪。同时,团队加入了更多原著小说中不具备的东方美学奇观,譬如幽冥无日之城、烛龙之火、喷火伤人的孔雀花车、红甲军队等等,这是对赤发鬼强大黑暗力量的渲染,也带给了观众更饱满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叙事。

原著小说并未用太多的笔墨描写激烈的打斗场景,但是作为一名成熟的商业片导演,路阳深谙动作类型元素对于制造紧张感的重要作用。影片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在虚拟世界里增加了协助少年空文作战的黑甲这一角色,在现实世界中则安排了一众被雇刺杀小说家的超能力者与最终放弃刺杀小说家的关宁进行殊死搏斗。导演运用“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杂耍性的多重打斗场面,给观众带来持续的形式快感,也让观众情不自禁为两个时空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担忧。

主创团队对原著小说也做了一些减法,尤其是作者文学性的意识流描写被导演舍弃或改写,例如,原著中律师雇佣千兵卫刺杀小说家时穿插着千兵卫主观荒诞意识的谈判,这被置换为电影中屠灵对关宁赤裸裸的诱惑与威胁;原著中久藏妈妈对前尘往事的平淡叙述,变成了影片中赤发鬼派来的杀手在空文面前杀死了他的亲姐;原著中千兵卫对是否刺杀小说家感到犹豫不决时,放在他的床头作为警告的纸条,也被直接改编为血腥的打斗场面。导演有意识地让影片中的人物时刻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让观众持续为影片中的人物提心吊胆。

二、双线叙事:视听节奏感

2021 年春节档稳居票房前三甲的三部电影中,《刺杀小说家》是好评与差评两极分化最明显的一部,其中,两个平行时空互文的双线叙事结构是这部电影最具争议的点。喜欢这一处理方式的观众认为该影片形式新颖、节奏紧凑,具有吸引力;而不喜欢的观众则谴责该影片线索太多且剪辑混乱,看不明白。产生这一分化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影片的形式系统与大众所接受的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习惯了单线叙事的观众可能会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自己被小说虚拟世界的故事发展带动情绪的时候,就被剪辑硬生生地拉回现实世界,从而直接导致影片有叙事不连贯之感。

原著小说被作者编排为9 个小节,一、三、五、七、八小节为现实世界,二、四、六、九小节为小说虚拟世界,最终久藏在红衣人的帮助下成功杀死赤发鬼,故事结束。改编成电影后,导演保留了这一叙事结构,但是对情节进行了更多的切分:少年空文成功刺杀赤发鬼之前的情节被导演拆分为24 个片段,与原著小说相比,更多现实世界的情节被巧妙地插入对虚拟世界故事的讲述中。这样处理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原著小说较为单薄的剧情,更是一种延宕性叙事:表面上看是虚拟世界中空文和小橘子向头城挺进的紧张剧情被现实世界的剧情干扰打断,但实际上,越是受到干扰,观众便越着急,越期待虚拟世界的剧情会如何发展,从而升级了影片所营造的悬念感和紧张感的氛围。

24 个片段之间剪辑点的选择也十分巧妙,几乎每一次切换时空时,导演都会抛出一个扣人心悬的悬念点。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关宁宣告放弃刺杀小说家、屠灵叛变老板李沐之后,两个时空切换之间被设置的悬念点接踵而至:(虚拟世界)越过赤发军,空文和小橘子能否顺利见到赤发鬼,还是会遇到更大的危险?→(现实世界)李沐新雇来刺杀小说家的两位超能力者异常残暴,关宁如何抵抗?→(虚拟世界)现出真身的赤发鬼将如何处置与之相比异常弱小的空文和小橘子?→(现实世界)两位超能力者相继倒下,关宁和小说家的危机是否解除?→(虚拟世界)空文与黑甲被赤发鬼重伤,是否会有转机?→(现实世界)关宁如何续写小说家笔下的故事,最终杀死赤发鬼?两个时空中的重重危机与悬而未决的矛盾冲突,持续牵动着观众的心。

这些独立片段的时长也是导演为带动观众情绪精心编排过的。影片前半部分被拆分为平均时长在10 分钟左右的6 个片段,主要交代了背景并为后面的剧情发展作铺垫;从关宁执行刺杀小说家的动作开始,也是少年空文与赤甲军发生冲突开始,叙事节奏加快,每个片段的平均时长在4-8分钟;而在关宁放弃刺杀、屠灵叛变后,影片的矛盾冲突再次升级,两个时空频繁切换,每个片段时长不过1-3 分钟。影片剪辑节奏的变化一方面服务于叙事节奏,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观众对单一的节奏产生审美疲劳。

三、以弱胜强:观众满足感

纵然《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改编较为成功,整体完成度也较高,但难免有遗憾,这主要体现在影片结尾部分的“机械降神”。

影片结尾部分的处理实际上保留了原著小说结尾的设定,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又埋入了不少笑点和梗,例如,红甲武士手拿冒蓝火的加特林机枪出场、红甲武士举着大斧劈向赤发鬼的时候大喊着“代表月亮消灭你”,赋予了影片结尾贺岁片的热闹与喜庆。同时,导演也安排由不会写小说的关宁代替路空文写完这本小说,使得小说结尾即使略狗血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样的处理终究没能满足观众的期待。

对于已经习惯好莱坞科幻大片叙事模式的大多数中国电影观众而言,一部影片最关键、最震撼的场面一定是影片最后两个阵营的殊死搏斗,身为弱者的一方顽强抵抗到最后一秒,最后凭自身的力量为自己的阵营争取到原本希望渺茫的胜利。同类型的好莱坞科幻冒险动作片在电影史上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横扫1996 年度全球电影票房榜的《独立日》,还有自2009 年上映以来稳居全球票房最高电影宝座的《阿凡达》。在电影《阿凡达》中,男主人公杰克从“斯康”(白痴)成长为真正的阿凡达勇士,最终带领纳威星人对抗大量的战机、炮弹和机甲,在数名同伴相继牺牲之后,他只身对抗敌方指挥官,先炸毁了敌人的战机又破坏了对方的机甲,终于让同伴涅提妮有机会射杀敌人,最终赢得胜利;在电影《独立日》中,英勇善战的空军飞行员史蒂夫和具有超凡智慧的电脑工程师戴维,潜入充满未知危险的外星人总飞船,实现“最后一分钟营救”,在身份暴露之后,他们又借助戏耍外星人的小把戏努力突破重围,最终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全人类赢得了胜利。

观众对电影《刺杀小说家》结尾部分的期待,其实是想看少年空文如何在刺杀赤发鬼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濒临失败之时,发出令观众意想不到的致命一击,扭转局势,而不是时刻被那看似无坚不摧的红甲武士保护和帮助。若是导演能用类似《独立日》《阿凡达》的方式呈现这一结局,影片的完成度想必会更高。

四、结语

从《绣春刀》到《刺杀小说家》,可以看出路阳导演一以贯之的个人化创作风格:定位商业大片类型,注重叙事的完整与流畅,热衷于呈现丰富的视听元素和优秀的视听节奏感。无论是武侠片还是奇幻动作片,他的电影作品始终隐藏着剧情片的内核,对他而言,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部影片的重心,“类型和视效”都是他“讲故事的手段”。

电影《刺杀小说家》对原著的改编策略实际上也体现了导演良好的叙事思维,导演一方面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做加减法以完成更丰富、更紧张的视觉呈现效果;另一方面则利用原著双线叙事的特点,强化了这一叙事结构,从而营造影片优秀的视听节奏感。尽管如此,影片结尾部分的决战场面还是留有遗憾,不过好莱坞众多科幻动作电影的优秀案例已经昭示了决战场面的一般创作规律,当代电影人需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总体来说,路阳导演在《刺杀小说家》中运用的叙事手段对其他同类型电影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小说家虚拟世界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拔牙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