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秀山花灯中“高台花灯”的舞蹈道具研究

2021-11-14官雪薇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八仙桌高台秀山

官雪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2006 年,重庆秀山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集歌、舞、戏剧和乐器吹打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融入了汉、苗、土家等多个民族风格。花灯表演是一种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其动作唱腔、服饰道具形式多样,具有诙谐、幽默、朴实的表演特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中,“高台花灯”作为“跳团团”原型的分支,打破了传统花灯道具运用的共性,保留传统花灯双人对舞的表演形式,将院坝之舞提升为桌上之舞,增强了舞蹈本身的视觉观赏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研究“高台花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舞蹈道具为切入点,对“高台花灯”表演中所运用的扇绢和八仙桌进行探讨并分类,剖析道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高台花灯”舞蹈表演中道具的运用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简述道具在“高台花灯”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重庆秀山花灯中“高台花灯”舞蹈道具概述

在秀山花灯“高台花灯”的表演中,一丑一旦两个演员分别手持折扇与蒲扇,在一台或者多台八仙桌上完成双人表演,扇子的加入丰富了视觉的审美效果,增添了舞蹈本身的意味。因此,本文从舞蹈道具的视角解读“高台花灯”表演中所运用的扇子和桌子,并对其类型进行划分。

(一)舞蹈道具的概念

道具,佛教对其解释为“修行者所用的衣物器皿”;在戏剧中,道具一词的定义则是表演时所用的器物,且根据其大小和使用形式进行划分;而在舞蹈中,编导通常会为了丰富画面或者补充内容而添加道具,进而在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器物被称作舞蹈道具。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道具可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限制性道具、灵活性道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道具有明确解释:舞蹈中出现的道具是为舞蹈表演而制作的用具,是构成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演中加入道具,可丰富舞蹈表演的画面,增加舞蹈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舞蹈道具也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它能够让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更强烈、更浓厚。它独特的象征立意,能够让观众准确判断并了解文化内涵。舞蹈动作语汇的表达、道具的运用以及道具的位置为确立舞蹈属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舞蹈溯源研究开辟了一条通道。

(二)“高台花灯”中道具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不同的舞蹈所使用的道具不同。道具大小不一,形式丰富多样。因此,笔者根据舞蹈中道具的运用情况将道具划分为限制性道具与非限制性道具(灵活性道具)。道具体积大小不一,因而其灵活程度也不一样。“高台花灯”舞蹈表演中的道具也与其他花灯表演有所不同,“高台花灯”表演中所用到的道具有扇(折扇、蒲扇)和八仙桌。本文以“高台花灯”道具为依托,对其进行分类阐述。

1.限制性道具——八仙桌

“限制性道具”通常泛指体积较大的道具,它不易被挪动,在舞蹈表演中起到限制舞台调度、丰富舞台画面的作用,增加舞蹈表演对大空间(垂直空间)的使用,在完成常规的一度、二度、三度的同时,够到三度之上的垂直舞台空间,进而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高台花灯”中堆叠起来的八仙桌就起到了这样的目的。原始的花灯舞蹈是在门口坝子上完成,为了增加观赏性,便逐渐将八仙桌累积,形成了如今的“高台花灯”(也称“跳宝塔”)。由于桌面的面积有限,限定了舞蹈演员的表演范围,进而对双人对舞也产生了限制。因此,八仙桌的运用增加了观赏性,同时也给演员的表演增加了限制性条件。提升“高台花灯”的观赏性价值,展现出“高台花灯”表演的独特性,可以推进民间艺术多样化发展。

2.灵活性道具——扇类(折扇、蒲扇)

舞蹈演员在进行表演时,能够通过肢体与道具发生关系并产生形变的被称作“灵活性道具”。在秀山花灯的表演中,扇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生使折扇、男生使蒲扇,在桌面上表演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丑一美”的形态。“双扇舞动真好看,耍好扇子会一半。”从中可以看出,扇子的使用方式多样,构成了秀山花灯舞蹈多样化的表演程式。而旦角多使用“颤”的动律形式,随着身体摆动,手中折扇随之摆动,增添了动感。常规的折扇多是由扇骨和扇面所构成的,而在花灯舞蹈中,折扇和蒲扇都扩展出了以绸缎为材质的扇叶。在表演者舞动的时候,扇子的舞动增加了动作的灵动性,又因扇子本身体积较小,重量轻,舞者在完成肢体动作的时候并不会受到过多阻碍。在花灯表演开始前,演员常将扇子别在腰间,在跳灯仪式中,自然拿起扇子开始表演,因此,扇类道具的使用丰富了秀山花灯舞蹈的能动性和灵巧性。

二、“高台花灯”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小戏种类繁多,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南方素来以花灯戏为代表,而花灯戏多以手持花扇、双人对舞为特征。秀山花灯中的“高台花灯”作为“跳团团”的发展衍生形式,其结合了当地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吸纳群众反馈意见,演变至今,形成了在方桌上舞蹈的独特表演形式,与众多南方花灯表演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从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入手,探寻“高台花灯”,可以发现其地域风格特点、民族突出特点以及丰厚的群众文化背景。

(一)地域风格特点

由百姓的生活习惯、当地的风土人情衍生出来的民间艺术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区文化艺术形态是在地域风格作用之下形成的。重庆秀山花灯艺术的形成与地域环境以及历史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受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及环境的影响,其具有地域风格特点。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与三省接壤,其位于武陵山脉中段,地貌平坝、丘陵交错,中部形成一个三角盆地,由于距离重庆主城较远,这里的民间艺术属于县内相传。秀山花灯舞蹈源于群众民间生活,并在世代传承中受到社会、自然及审美追求的制约。道具八仙桌在舞蹈中的运用,是对花灯舞蹈中“跳团团”的提升。由于双人花灯舞蹈多在平坝上演出,进而吸引众多群众观赏,层层堆积使站在后区的观赏者无法欣赏,进而演变出了在八仙桌上完成的“高台花灯”舞蹈。在高台上的完成舞蹈,限制了演员的活动范围,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观赏花灯舞蹈。在花灯舞蹈中,丑角多用蒲扇,由于气候环境特殊,夏季温度较高,人们常用蒲扇扇风,因而在花灯舞蹈中,蒲扇的出现也凸显了重庆秀山地域风格特点。

舞蹈多以肢体化形式呈现,随着道具的加入,传统舞蹈的艺术性大大提升,从而使“高台花灯”更加具有民俗性、艺术性。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使用,自然而然也凸显了当地的地域风格,如扇子的取材、桌子的承接等。从视觉角度来看,道具增添了民间舞蹈的趣味性,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选取及使用的道具体现了花灯舞蹈的地域风格特点。

(二)民族特点突出

民族特点指在当地生活的民族长久形成的生活习惯、生产特色、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不同,进而所继承的风俗习惯不同,譬如土家族人民喜群居、信奉神明等。由于秀山地域风格突出,花灯舞蹈也吸纳了各民族文化,才形成了现在的民族特点。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属于少数民族群居地带,在此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秀山花灯在表演之前一般会进行一个请灯仪式,且在以往花灯的表演中,其表演场地在堂屋。按照土家族对平稳性的追求以及对神明的憧憬,表演花灯一定要在堂屋进行,以示对先祖、神明的尊重。随着时代变迁,花灯表演逐渐移动至平坝上,但表演场地一定是四平八稳的,进而发展出了“高台花灯”。“天圆地方”是中国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意在阴阳平衡、动静互补,演员在运用方桌完成花灯舞蹈表演的同时也印证了这一点。八仙桌也被称为四方桌。演员站立于桌面上,完成舞蹈,象征“天圆地方”。在堆叠多台桌面的同时,增加了纵向高度,也便于演员舞动着与神明进行更加近距离的交流,因而,从花灯舞蹈的发展历程来看,“高台花灯”的衍生也是有理可推、有据可证的。

在花灯表演中,从唱词曲调来看,都是称颂、祝福的话语;从旦角舞蹈肢体动作来看,都是美好、乖巧的形态;从表演服饰来看,丑角和旦角的服饰都极具土家族特色。在加入道具后,“高台花灯”的表演更加具有神秘性、民族性等。桌子的加入拉近了与神明交流沟通的距离,自证“天圆地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土家族的民间艺术,体现出了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三)群众文化基础深厚

传统民间艺术多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而花灯舞蹈的演出自然地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花灯来自民间,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抒发的是老百姓的感情,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每年大年初二,花灯仪式就会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由于秀山地区民族种类繁多,一年之中,民族的大小节日、地方的大小活动,群众都能观赏花灯舞蹈表演。这进一步扩大了花灯舞蹈的群众文化基础。

在每年春节期间,秀山地区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灯会,花灯班底的组织者众多,人们都以会唱花灯戏、会跳花灯舞为荣。清代诗人彭施铎的《竹枝词》描绘了此情境:“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可见节日庆典时,参与灯会的人员众多。而现代,秀山每年还会举办花灯节,在特定的花灯广场上进行竞赛式展演,推进秀山县各个乡镇传播和发展花灯文化。这为花灯舞蹈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让民众深切感受地区这一传统文化。花灯唱词可贴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创作,满足群众需求。在花灯表演时可由一人领唱,群众合唱,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参与到演出中。而“高台花灯”通过加入八仙桌,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分化出来,八仙桌、扇子等本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道具的加入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界限,但由于观赏性增强,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提升,更加直观地让观众欣赏花灯艺术,增加了观看的人数,扩大了对群众艺术文化的传播力度。

群众的喜爱与支持奠定了花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础,而花灯的时代适应性吸引着群众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一回良好的交流关系使花灯艺术得到长久推崇与传承。但传统的花灯艺术是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也是在群众文化传播中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结语

“高台花灯”作为秀山花灯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区别于其他汉族花灯戏,成为了秀山花灯中的典范。通过对道具的选取和运用可以看出,花灯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对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极强;在表演中可以发现,人民群众对花灯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地域环境、民族特点、群众文化等隐喻内涵能够在“高台花灯”的表演中展现出来;从道具的运用价值角度来说,它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丑一旦”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舞台艺术概念思维,表达出地域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濒临失传,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传统艺术的保护工作。花灯艺术的传播仅限于秀山地区,当地人们非常喜爱花灯,并且每年的花灯大赛等都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但对于花灯艺术的传承者来说,让花灯走出地方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出于对花灯艺术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呼吁更多热爱民间艺术的人士能够基于传统民俗本体保护的前提,对花灯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八仙桌高台秀山
高台镇皂荚树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八仙桌
八仙桌文化刍议
秀山花灯
危如累卵
雪花
搬八仙桌
搬八仙桌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