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变声期声乐教学中的“轻唱”训练

2021-11-14王冬梅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变声期声带气息

王冬梅

(仑苍中学 福建 泉州 362304)

12-15 岁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学生开始不同程度的变声,部分学生变声表现较为明显,在唱歌时出现力不从心、声音沙哑等问题,音乐教师沿用传统育人方式无法满足变声期学生音乐学习需求,教师需掌握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育规律,根据学生能力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轻唱”主要是指小声歌唱,将音量放低,同时控制气息、唱歌姿态、喉头位置,正确吐字发音,找准共鸣位置,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演绎歌曲。基于此,为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探析变声期声乐教学中“轻唱”训练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变声期声乐教学中“轻唱”训练价值

(一)针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细分

教育细分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条件,转变以往仅关注多数学生学习成果的教学形式。基于初中阶段学生变声状态各异,与女生相比男生变声期反应更加明显,为此“轻唱”训练更加适合变声期明显的学生群体,以此为准调配声乐教育资源,继而赋予初中音乐教学本性。

(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感受音乐艺术魅力,提升音乐素养的重要桥梁,“轻唱”训练与传统声乐训练方法相比,能在保护变声期学生声带前提下使之音乐演唱能力得以提升,通过控制气息、共鸣位置、歌唱姿势强化学生音乐素养。

二、变声期声乐教学中“轻唱”训练要点

(一)根据学况规设训练方案

音乐教师需了解学生声音特质,根据学生音乐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设“轻唱”训练方案,使处于不同音乐学习状态的学生均能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时代》教学时,可指引学生分组演唱,变声较为明显的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控制音量轻声演唱,已经完成变声或变声反应不明显的学生群体正常演唱,形成强弱声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声乐训练任务,在丰富“轻唱”训练模式的同时满足学生音乐学习及演唱个性化需求。

(二)根据教材展开训练活动

音乐教材是教师妥善开展声乐教学训练活动的载体,只有声乐训练围绕教材展开,才能落实初中音乐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歌唱祖国》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面向学生群体播放音频,鼓励变声期学生小声哼鸣,用微声、假声、小声跟随音频演唱,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摆动身体、打拍子等方式感知旋律,为学生营建民主、自由的声乐自主训练氛围,而后教师根据学生训练情况进行讲解,使师生互动更为有效,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调整“轻唱”方式,继而通过构建高效音乐讲堂落实“轻唱”训练目标。

(三)提高变声期“轻唱”训练的持续性

变声是生理现象,男生、女生变声情况存在区别,通常情况下青春期男生喉头及声带增大,说话声音较为厚实、低沉,声带闭合不全且容易充血,基于此存在声音控制能力较弱的问题,在演唱时声音会破裂、嘶哑甚至是失声,与之相比女生此阶段嗓音变换并不明显,演唱声音状态相对轻松。这就需要教师展开人性化的“轻唱”训练活动,一方面将男生、女生训练区别开来,渗入差异化教育理论,另一方面提高训练的持续性,跟随青春期学生的声音发展动态调整育人方案,使训练方案能与学生成长规律吻合,提升“轻唱”训练水平。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声音特性,在此基础上明确“轻唱”训练目标并依托音乐课解构目标,创建“轻声”训练目标执行育人体系,为7-9 年级学生逐步掌握“轻唱”训练理论知识、方式方法铺平道路。需要注意的是,持续性训练及阶段性验收需同步,在完成训练任务后教师需检验学生“轻唱”技能掌握的情况,确保学生能在训练中保护好声带、有效提升共鸣能力、演唱气息充足,同时重申“轻唱”训练要点,加强训练指导,解决学生在“轻唱”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如声音过于扁平、气息不足等,保障“轻唱”训练具有生本性,使学生能通过训练强化演唱能力,继而落实变声期声乐教学目标。

三、变声期声乐教学中“轻唱”训练方法

(一)哼鸣

变声期学生可采用闭口哼鸣、开口哼鸣两种方式进行“轻唱”训练,注意感受鼻腔发音,声音应聚集到眉心保持在高位哼唱,展开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练习活动,同时用均匀的气息支持学生完成哼鸣训练任务。通过哼鸣训练学生气息更为稳定,哼鸣时头部能够感到振动,使喉头不必用力,下巴较为放松,声音从鼻腔发出,先用“a”“o”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用“u”进行训练。

(二)假声哼唱

每个人均能发出轻声假音,在用假音演唱时喉头向上抬起,规避对喉咙的消极影响。假声声音虚弱、音色较暗、伴有漏气,喉头跟随音高调整位置向下移动,达到轻而弱的发声目的。在训练进程中教师可指引学生想象从高处下滑的感受,将肚脐视为气息支撑点,在反复练习中加强体会,在学生明晰“头声”内涵基础上进行假声哼唱练习。为使学生“轻唱”训练更为自觉高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喜好将假声应用较多的流行歌曲视为训练内容,如《三天三夜》等,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假声演绎民族音乐,如《好运来》等,使假声哼唱训练更加有效。

(三)微声哼唱

在学生可以正确利用气息支持其发声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胸腹式呼吸技巧,尝试打开喉咙轻声演唱,喉头在音高上行时下移,避免学生大声唱歌对声带造成损伤。变声期学生呼吸较浅、声音位置偏低、肺活量小,横膈膜气息控制能力有限,通过微声哼唱练习学生声线驾驭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过渡真假声结合演唱奠定基础。

(四)小声哼唱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小声哼唱属于较为常见的“轻唱”训练方式,具有指引学生逐步完善声音概念并建立正确用声体系的积极意义,是学生过渡练唱的一环,可帮助学生逐步放声歌唱。需要注意的是,此种练唱方式若是不加以引导与控制、调节,学生会在演唱高音时出现“破音”的问题,为触及高音有些学生还会盲目地喊叫,影响声带保护成效。在歌唱时使用小音量,学生调节声音的时间较为充足,为声音由胸部过渡到头部给予支持,疏通中声区、高声区过渡通道,使各声区更加协调统一,声音衔接过渡更为自然。小声哼唱训练有较强的技巧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声音特点组织其个性化训练,对于未受过专业演唱训练的学生群体来讲,教师需严禁其大声演唱,助其获得头声,同时保护好嗓子,以免嗓音因大声喊叫毁掉。教师要在组织训练时助学生形成正确用声概念,用科学的方式保护嗓子,改掉压、卡、挤、大喊大叫的演唱习惯,使共鸣、气息更为稳定,声带得到更好的保护,保障发声器官运动协调,还可避免出现发声器官病变的消极现象,降低演唱期间声带充血、过度疲劳、运动失调的概率。

(五)混声唱

学生混声唱指的是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根据演唱需要混合起效,学生在掌握小声唱、微声唱、假声唱技巧的基础上受教师引导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进一步根据个人能力加强气息的支撑,逐步提升声带的张力,有效打开喉咙,确保声音可得到更好的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配合得当,若仅运用头腔共鸣,那么声音将存在浑厚不足、明亮有余的问题,若仅凭胸腔共鸣演唱,声音则会缺乏明亮感,唯有这两种共鸣方式一同起效才能得到学生理想的声音。基于此,初中音乐教师需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共鸣训练活动,为更好地完成混声唱训练任务奠定基础。以胸腔共鸣训练为例,学生通过训练能在发声时优化音响效果,同时保持中高低音区贯通,轻松解决声音转换断裂的演唱问题,为学生演唱高音提供气息动力。常见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喉头放松训练,学生嘴巴微张,充分放松喉头,不可过度下压喉咙,声带闭合,犹如金鱼吐泡一般轻声哼唱,感受胸腔的振动;二是靠墙练习,让后脊梁充分接触墙面,感受气息顺延后背超前运动,通过感受墙壁的振动能了解胸腔共鸣情况,使胸腔共鸣更为直观,为学生调整训练对策给予支持;三是想象训练法,学生想象声音是直立的、饱满的、圆润的,闭嘴轻声发出“嗯”的音,根据个人能力适度延长此音,感受胸腔、头部的振动,使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所发出的音色更具协调性;四是选择性训练,选用“嗨”“牟”“欧”等母音进行轻唱训练,为的是更好地感受到胸腔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可助其回忆打哈欠的感觉,在此基础上下颚保持自然状态,不可过度用力,声音要从上颚传至牙根,并在喉头、气管周围振动,而后经由气息传到胸腔,达到优化胸腔共鸣效果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共鸣训练要保障气息流动均匀,声音能柔和地从声带流出,不可为获得宽厚的声音强行压着喉头演唱,以免喉音过于紧张而失去美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使变声期初中生音乐学习效率得以提高,教师需树立“轻唱”训练指导教学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指引学生通过哼鸣、假声哼唱、微声哼唱等方式保护声带并掌握歌唱技能,达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变声期声带气息
声带也会长“茧”?
自然的气息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青少年变声期怎样保护嗓子?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春的气息”
变声期这般护嗓
论变声期的声乐教学
经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手术治疗声带白斑的观察研究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