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理念下高校声乐“体验+分压”教学模式的价值与实践

2021-11-14张思艳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声乐音乐教学模式

张思艳

(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传统声乐教学多采用“一对一”的面授模式,这种模式有因材施教方面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和集体配合能力的劣势。在新时代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从应用-综合型声乐人才培养的角度实现声乐教学的高效率发展,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是通过个体任务分配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主动参与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客观外驱力和主观内驱力的联合作用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目的,在独立完成和集体综合中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和艺术综合水平。本文基于任务驱动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体现,以“体验+分压”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视角,探索此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以及在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以期能够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提供可行性借鉴。

一、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哲学基础

解构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即通过对整体性事项进行分解,在充分对分解部分内涵以及意义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重组成整体,从而赋予整体新的价值意蕴,与结构主义注重事项的整体性形成了研究上的对立。在教学语境下,通过对解构主义思维的发展,形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即将组成教学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独立和个性研究,然后在各部分叠加、重组的基础上对教学整体进行观照。从当前对建构主义的研究看,主要分为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四个部分,并从“反传统”的角度分别对以上四个部分进行了重塑。

在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在内涵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构成教学的每一个部分作为一个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领取和完成任务,并在交流过程中完成任务;二是在角色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角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责任,主动地去解决各种问题,由此而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心理动力;三是在任务驱动语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角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知识,这样能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则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的内容和价值,以及引导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点的体系结构,然而构成教学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独立性,也有着关联性,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任务让不同的角色去完成,所体现出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更是集体的力量,从而由个体的驱动达到集体的驱动,可以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

二、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

声乐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首先,由于学生个体的性格以及在声乐条件上的不同,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所以“一对一”的面授教学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模式,甚至是唯一模式;其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具有单向性,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甚至在教学内容及曲目选择上都缺少选择权。再次,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当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考核教师与学生的方式是期末音乐会或者师生音乐会,由本专业教师组成评委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则是选择本学期所学的其中一首歌曲作为考核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所以从“一对一”传统教学模式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存在着非合理性。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所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难以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外驱力,自身缺乏内驱力,所以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强,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能囿于较小的范围之内,也谈不上去主动探索问题和主动思考;二是由于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特点,所以学生只是以个人学习为主,缺少集体学习的训练,造成了学生团队精神薄弱的问题,这是由于在声乐教学中主要是以独唱曲目作为教学内容,缺少合唱作品或者大型声乐作品的教学。从高校毕业的声乐专业学生虽然能够胜任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等独唱体裁歌曲的演唱,但是在大型声乐作品的实践上却因为缺少团队意识造成表演效果不佳等诸多情况,这些情况无论是对学生长久的艺术生涯还是声乐艺术发展而言,都是不利因素;三是由于声乐教学考核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评价。声乐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音乐知识把握能力、演唱技术掌握与运用能力、舞台表现能力以及艺术修养能力等。当前对学生专业考核主要以演唱教学曲目为主,而单纯的一首或数首曲目则难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验+分压”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体验+分压”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学与分压式教学综合,是建立在任务驱动教育理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任务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现有的能力去完成任务,当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则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分压式,主要包含两个概念,一是通过任务分配的方式减轻学生的综合工作量,集中去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二是通过任务分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由外驱力向内驱力进行转化,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后,这个任务对学生而言即是一种压力,一种外驱力,在这种外驱力的“迫使”下,提高学生的内驱学习动力。

“体验+分压”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此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声乐个体教学和集体教学。在高校中,一名声乐教师一般会教授同年级3-5 名学生,除了采用一对一教学外,运用“体验+分压”模式还可以实现集体教学,即将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集体讨论学习,在集思广益中完成任务目标,从而解决了在声乐教学中难以实现集体教学的问题;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当学生领到某一任务后,通过初次体验、再次体验、检验体验的逻辑途径加深对任务的认识,整个环节过程均由个人独立完成,所以在实践中培养起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向自主探究角色的转变,缺少了教师的“干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融入到任务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体验+分压”教学模式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

在“体验+分压”的教学模式下,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任务分配。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的对象和载体是歌曲,在集体教学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歌曲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将其分为歌词分析、音乐分析、演唱技术分析、舞台表演分析四个任务,并将这四个任务分配给学生,即采用分压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然后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去完成任务。以歌词分析和音乐分析为例,学生可以从歌词创作背景、创作内涵、语音声调、语言节奏等角度达到对歌词进行综合分析的目的,在音乐分析上,则是通过对曲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了解音乐的整体风格特点,无论是对歌词还是对音乐的分析,都需要学生以实际的操作去完成任务,如对歌词的朗读、对音乐的视唱等,都是一种体验过程。

二是交互讨论。当学生在完成各个部分任务之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体会,从歌词、音乐、技术、表现联结的角度对歌曲进行再次建构,所以这种交互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介于创作、表演、欣赏三大音乐实践之间并有序联系三大音乐实践的“第四实践”。在交互讨论中,学生是拥有发言资格的主体角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心得能够倾吐而出,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充分给予学生高度自由的发言权。教师则在其中扮演组织者、主持人以及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歌曲各个部分的交互讨论,不仅能够对歌曲进行真实地“再现”,也能够给歌曲的诠释以多元化、个性化、独创性的见解,为歌曲的演绎提供更多的可能。

三是考核汇报。在“体验+分压”式的教学模式下,考核汇报不再受到规定时间的限制,而是根据教学进度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其次,在汇报演出的内容上,不再将演唱歌曲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除了考查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舞台驾驭能力外,将作品的分析能力也列入考核汇报的能力,从而形成了立体化考核模式。在考核评委的组成方面,为了能够更加地体现出考核的公平性,评委成员不仅有声乐专业教师组成,也可以邀请其他音乐专业的教师组成评委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从不同学科专业的角度对学生做出考核评价,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即用部分来观照整体,用微观塑造宏观,再从部分的解构中达到整体上的建构,从而使整体获得了真实性的再现和独创性的理解。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所运用的“体验+分压”教学模式,为当今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基于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的基础上,运用此种模式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细化成各个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提高了自主探索和思维创新的能力,在当今立德树人以及文化自信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实现综合性声乐人才的培养则是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从“体验+分压”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看,对培养综合性的声乐艺术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声乐音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