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分析

2021-11-14张敦奕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声乐民族

张敦奕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对比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革新与变化,除了保留传统民族声乐的内蕴与精华外,开始更多地展现现代特征,突出表现在更加鲜明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各种民族声乐艺术呈百花齐放状态,“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各种形式的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征服了国人,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开疆拓土”,表现出较大的竞争性。

一、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

中国56 个民族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且都具备固定发展方向与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沟通与影响,使得彼此间的文化缝隙逐渐缩小,朝着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方向发展。而在此背景下,现代民族声乐在艺术特征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综合性。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各个民族特有音乐风格

流行、民族、美声是当前三大唱法流派,而原生态唱法的不断实践,为很多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与生存道路。原生态唱法起源于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本区域独特的民族色彩。特别是近些年来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发展,各种形式的原生态音乐步入寻常民众视野,例如李氏姐弟的海菜腔、蒙古呼麦、扎西拉宗康巴弦子等,其鲜明的演唱风格让人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艺术表现。原生态唱法的加工与艺术创造全面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示了五千年历程中的各项辉煌成就。按照各个区域各种形式的文化沉淀与民族声乐风格色彩,各个民族音乐可如此划分:西部草原对应高原文化区,宗教影响较为广泛;东北部对应狩猎文化区,萨满音乐流传最为广泛;北方民族主要受到各种草原文化影响;东南沿海与中部地区则是较多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西部地区则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舞蹈与音乐已经融入进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隆重礼节、宗教繁杂仪式亦在其中展演。

东北部地区指的主要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区域,多受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萨满教影响,因此该地区的音乐很多是表现渔猎、狩猎的生活状态。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当前阶段,虽然都已摆脱了原有的生存方式,但是民族声乐文化中依旧保留着高爽、质朴的民族性格。北方地区指的主要是蒙古草原区域,突出特点是地广人稀,人们大多以畜牧业为主,可以看出北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中多有热情、豪放的元素。而东南沿海与中原地区,因气候温和,历来发展较为平稳,民众大多安居乐业,因此该区域的人大多性格细腻温婉,这种特征也渗透进了当地的各种民族音乐作品中。

(二)多民族综合音乐风格演唱

中国民族声乐以学院派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多民族综合音乐风格,满足了各个民族差异化的心理特点与审美需求,符合56 个民族各自的文化性格与宗教信仰,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较大的共性。可以说,现代民族声乐是紧贴时代的产物,其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一致,在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能够看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逐步得到更多国际音乐界的认可,且在不同时代歌唱家的奋进与推动下,逐渐走出国门,在世界声乐之林占据一定的地位。比如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等都留下了一位位民族歌唱家的身影。而经济的富足与审美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与喜欢民族声乐,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传承。

以上提到的各种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形成是我国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造成的,各个民族本身的音乐文化也因地域的差异而产生根本的不同,各个地区的历史在发展进程中受到相应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形成的民族音乐风格亦迥然不同。东北地区民族声乐突出朴实豪放,东南地区突出温婉细腻,西北地区突出高亢嘹亮,各种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集合在民族声乐大舞台,使得更多人感知到民族声乐中蕴含的多元艺术魅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以传统文化本身的肥沃土壤为基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一起组成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其体现民众思想感情,展现当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可以看出,现代民族声乐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同一个发展创作理念使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如同中国各族人民一起培育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凝聚了各民族心血。故而现代民族声乐朝世人展示的是多民族国家综合化、融合化的音乐特征。

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

(一)区域化演唱风格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地域差异较大,其对应的民族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亦有着较大的不同,而各个地区民众演唱方式又与其环境、生活方式等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东南沿海、西部、东部、北部等地区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上有着差异明显的风格。

在山歌与歌舞曲等民族声乐层面,东部地区民众有着较大话语权,该种演唱风格的形成与该区域民众淳朴品质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新疆与西藏自治区等区域则会十分看重宗教信仰,这也造成了当地很多以宗教为基础的风俗习惯,高亢嘹亮的民族声乐是该地区民众演唱风格的主要形式,能够给人带来较大的愉悦、欢快,歌舞丰富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血液,基本每个人都能载歌载舞;而蒙古族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热情、爽朗是其基本待客之道,这也融入了他们各种形式的民族声乐演唱中,给人以豪迈、大气之感,这与其所处环境与历史发展进程不无关系;东南沿海区域气候温和、经济发达,各个阶段的民众基本都有比较富足、优渥的生活,因此形成了温婉的民族声乐风格。

(二)假声演唱风格

假声是当前演唱时一种重要的演唱技巧,且若是演唱者在该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对其进行较好的控制。在当前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一般会在适宜的高声部位选择假声来完美地呈现歌曲。但是该种民族演唱风格有着较大的难度,除了演唱者本身的天赋外,还需其能够不断地练习,否则在应用假声时一旦难以驾驭,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整首歌曲的演唱不尽如人意。

(三)气声演唱风格

气声演唱是指“气”与“声”本身发声规律与常理不符,该种演唱方式大多会应用在慢速度的低音低唱歌唱中,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实现气声的有效应用,利于提升歌曲本身丰富性、感染力。而在实际演唱时,要求演唱人员能够排列气在声之前,并需保持整体气息的均匀性。以此要求在演唱时,若是音调持续走高,需保持各个阶段的声音一致,给听众带来较大的美感,以此来发挥出民族声乐优势。

(四)共性化演唱风格

其一,音色统一并保持明亮圆润。中国声乐基本都是以汉语形式展开,汉字发音组成结构为字头、字尾、字中,而汉字辅音用于咬字与归韵,元音用于音色展现,相比于其他语言,汉语在靠前、靠上位置进行发音,口腔硬腭部位置是声乐共鸣中心,舌尖、唇、齿用于协调,可快速咬字、轻巧归韵发声。语音与音乐在歌唱技法中占据核心位置,而语音音调则会对音乐形成制约作用。在当前民族声乐中,逐步形成以汉语语音为核心的音乐特征:其中口腔硬腭可对声波反射,且因共振点与口外距离较近,因此形成的声音异常明亮;声音共振点靠前亦是使得头腔、胸腔难以垂直,其共鸣亦显得不够浓厚;而相比于以咽腔为核心的共振。泛音少、范围小、声音单薄,且又因其本身共振范围不够全面,使其音量泛音单薄、略少,产生的声音统一、明亮、集中、清脆。该种演唱风格下的声音色彩历经数千年实践,汇聚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对音乐审美理念、语言基础、传统喜好、精神情趣、社会习俗等各个层面的因素。

其二,字正腔圆、语言清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了汉字艺术,其特有的“五音、四呼、十三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人民在演唱时的咬字以及发声位置,会让语音与音乐进行紧密结合。语言是歌唱基础,而歌唱最大特征即为咬字、发音,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语音为一种丰满艺术形象,让听众有更美好的享受,此时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语音使得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声乐流派,展示出其特有的民族性质。中国民族声乐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咬字、吐字等技术上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力求呈现更好的音乐效果。此外汉语发音在声调方面还有着基本的要求:上声、去声、阴平、阳平,要求演唱人员在演唱时根据歌曲情境、情感等综合考虑这些元素,在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核心理念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字正腔圆”一直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审美体验,咬字与吐字准确清晰、对歌曲精准理解是演唱人员在唱歌前必要的准备工作,不论任何形式的歌唱技巧与音乐表现方式,其首要步骤即为让听众听清、听懂歌词,在语言与音乐的双重交汇中感知中国民族声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述,文章就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强调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在保留自身艺术特征的同时,还应多元化发展演唱风格,满足民众不同的音乐需求,以此来较大程度地拓展发展空间,保障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多元民族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