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戏曲教学开展中的“育人”价值及策略探究

2021-11-14宋一霄

戏剧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美育戏曲育人

宋一霄

(西南大学 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笔者在本文中将探讨戏曲面临的问题,及戏曲艺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策略,以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为提升戏曲教育在高校层面的课程质量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戏曲艺术的发展以及现状探究

(一)政府重视美育工作

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重点强调: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戏曲等课程。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上述通知,以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不仅表示中国美育教育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肯定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美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也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

(二)高校师生应做传统戏曲的传承者

高校师生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到戏曲艺术的机会少,再加上高校戏曲教育工作不到位,使得学生缺乏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戏曲艺术的受众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出现了断层。最普遍的现象则是戏曲剧院中几乎看不到年轻观众,为了让戏曲这一伟大的精神瑰宝得以传承,应改变这一文化现象,探索应该如何提升高校戏曲课程质量,以拓展戏曲艺术在当代高校的发展道路。

(三)当前戏曲传承面临的问题

当今社会中戏曲教育资源极其匮乏。晋剧传承人王万梅老师认为:“艺术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人头地的,要下功夫。”戏曲艺术就是“角儿”的艺术,所以戏曲演员的教育、培养问题是当前戏曲艺术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她还提到戏曲方向的老师也不够,学生不感兴趣,没几个人愿意学习戏曲。传承人这样的说法直指问题的矛头所在:“中国戏曲文化的师资与生源极为匮乏,想要培育师资,就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氛围,而改进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的质量,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二、高校戏曲课程开展的育人价值探究

(一)戏曲文化旨在“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就学校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传统戏曲文化同样主张以德化人。戏曲文化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就是对国家忠诚、对挚友仗义、对长辈孝敬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二)升华大学生的认知

戏曲课程的育人功能升华了专业课程中知识传授的意义。戏曲教学,不仅是学生与客观规律的相遇,更是学生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遇。在美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下,近几年“戏曲进校园”这项工作推进得十分顺利。当课程将戏曲艺术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当二者擦出火花时,就不再是大学生单一个体知识教育层面的问题了,而是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知识结构进行了升华。通俗地讲,戏曲课程深入开展,使学生原本对戏曲艺术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戏曲艺术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甚至可以领悟到戏曲艺术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白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三)在教学中践行“个体性——社会性”互动

戏曲课程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因此,在戏曲教学中,学生丰富的主观认知会自觉地对这些具有一般社会现实烙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进行匹配,使得这些具有社会现实参考意义的意识转变为学生个人对于社会形态的意识。由于渗透了育人目标,学生得以从更多方面了解戏曲,以及戏曲艺术在社会中的推动作用。学习戏曲艺术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使我们从前人的经验里获得对于戏曲内容与戏曲舞台艺术的认知,由此吸收并传承戏曲艺术。但当戏曲艺术与思政课程互相融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时,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个体性——社会性”的互动,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构筑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即学生学习戏曲与学生推动戏曲在整个社会中的发展相关联,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戏曲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戏曲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发展戏曲文化艺术。

三、高校戏曲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一)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教师与学生应当全面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高校开设音乐课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文件,逐步开设戏曲课程。要在已开设戏曲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方案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拓展、结合与创新。所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要体现戏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彰显戏曲教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传承意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戏曲传承人王万梅老师说到:“首先要继承。这是祖祖辈辈在各个时代背景下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现在的观众追求节奏更快的表演,每一个眼神、动作都要立刻让观众明其意。不光需要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我们更希望年轻一辈的人能学习戏曲文化。年轻的观众喜欢看戏曲表演,这不仅让戏曲演员们感到自信,使戏曲更有传承的动力,而且在文化层面上来说,也使得传统戏曲文化能够继续保存而不会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我觉得现在的大学也好,专科学院也好,都有很好的教育,都可以把戏曲元素和现在流行的青年大学习、党课等形式相结合,这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嘛!”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音乐艺术的教育潜力在于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高效率地挖掘音乐艺术的潜力,就应当摒弃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因为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大量高校学生的知识需求,而多媒体教学法足以填补这一缺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融入到了钢琴演奏、视唱练耳、乐理等课程之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具有优越性和合理性,也是音乐学科教育的主要趋势。在戏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现场演唱的视频,教师也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再结合演示文稿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表演家的生平。正如周海宏教授所说:“目前广大听众最大的困惑与进入音乐艺术世界的最大障碍是不能用听觉的方式感觉音乐,没有这个基础,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可以说文学化、美术化的审美方式是当前音乐普及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横挡在广大听众与音乐艺术世界之间主要的屏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音乐表现内容与听众之间的隔阂,更多地发掘了音乐艺术的可能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戏曲课程中深入挖掘育人因素

第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不仅在思想上推崇“德”,而且在行动上也不断地践行它,将对于国家的“忠”、对于政党的“诚”、对于长辈的“孝”和对于挚友的“义”作为评判自身的道德标准。这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人才培养影响深远。这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最为核心的观念。因此,在戏曲课程中渗透育人思想,使二者融会贯通,有着极为深远的教学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观。从春秋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到唐朝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音乐总是名列前茅。戏曲艺术中存在着“写意”的手法,主要使用脸谱来刻画人物性格与形象,以及进行刀枪剑戟的多元化动作设计等等。这种手法最早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是重要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戏曲中“写意”的手法是我国千年以来审美文化的核心特点所在,也是当代戏曲学习者是否能够传承中国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中国戏曲文化在几千年的磨练与浓缩之中,早已经将这种审美特征深深地与自身融为一体。我们如果能通过它来使高校学生对传统审美观有初步的认知,体会传统审美观的深层含义,理解并运用传统审美观,推动学生个体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那将是发挥高校戏曲育人价值一种极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只有将高校戏曲课程与育人目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二者潜在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用。二者有机融合并在高校教学中加以落实,既是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得以顺利传承的绝佳途径,又是推动高校戏曲课程实现育人价值的良好措施。

猜你喜欢

美育戏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