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到戏曲:《土炕上的女人》改编研究

2021-11-14冯昱玮

戏剧之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土炕羊儿戏曲

冯昱玮

(北京外国语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89)

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的剧本是纪丁与王颂经过多次修改共同改编的成果,戏曲的搬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土炕上的女人》是蒲剧院的领导同志邀请剧作家纪丁将电影剧本《土炕》改编成的舞台戏曲本,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这一戏曲剧本是经过多次删改才登上舞台的,并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改进。笔者选择的戏曲剧本是2019年2月出版的《<土炕上的女人>对蒲剧的传承与发展》中收录的戏曲版本,相较于2003年12月纪丁的《<土炕上的女人>台前幕后》中的戏曲版本而言,属于较成熟的戏曲版本,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版。“小说——电影剧本——戏曲剧本”这两次文体形式的转换,实现了由简到繁再到简的改编过程。电影剧本已完成了对原小说叙事视角、叙事空间的转换,更有利于实现从电影剧本到戏曲剧本的成功飞跃。笔者将从故事情节的改动、改编的意义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戏曲剧本改编成功的具体表现。

一、从电影文学剧本到戏曲剧本的情节改动

电影文学剧本中,纪丁将小说中因得痨病而死的“猴猴丈夫”改为战死沙场的勇士——木墩,强化了木墩这一人物形象刻画,还将吴三章与邓团长这两个人物调整为木墩在战争中英勇抗敌、不畏艰险的见证者。戏曲剧本则将电影剧本中冗杂的人物进行了一定的删减。除了删去邓团长这一角色之外,还删掉邮局送信、乡里乡亲劝导的冗杂情节,将吴三章与吴二章合为一个角色,使吴二章一人承担起原剧中多种见证者的身份视角,向龚娟证实了木墩就是救她丈夫邓团长于危难之际的老乡。此处删减将人物关系的巧合性体现得恰到好处,当村长吴二章向龚娟讲述了木墩兄弟就是救她丈夫而牺牲的老乡时,龚娟对杨三妞的感激已经难以言表,增添彻夜的“姐妹诉衷肠”这一精彩片段,便是龚娟对杨三妞的情感的具体表现。但与此同时,龚娟的出现对杨三妞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五味杂陈的内心似波涛般翻腾,猫猫要离她远去的事实也一步步紧逼。由此可见,这一情节将事件巧合与人物心理完美结合,使剧作跌宕起伏。

戏曲中保留的每个人物都是围绕杨三妞而设定的。木墩上战场与杨三妞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带头让自己的丈夫上战场,在得知丈夫不幸牺牲的事实之后也没有向政府要求过任何补贴与荣誉,还在这“土炕”上抚养了一个又一个红军后代,杨三妞对猫猫、秀秀的感情,展现的不仅仅是母爱的伟大,更是陕北像她一样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在这土炕上度过了一生,虽然没有出过城,没有见过世面,但是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成为了党和人民最忠实、踏实的坚强后盾。吴二章与电影文学剧本中的吴三章一样,都是杨三妞一生的见证者;龚娟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事件,使杨三妞淳朴、善良、热心、爱国的形象得到清晰的展现;戏曲剧本中,开场结婚出现的一个特别边缘的人物,是剧作家并没有给予姓名的男青年,他佯装督促众人离去,自己待在土炕旁做出一些小动作,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杨三妞的美丽,同时增强了观众对主人公杨三妞出场亮相的期待与好奇心,更加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电影文学剧本的故事结尾,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依旧让主人公杨三妞在村里众人的陪同下离世,戏曲剧本的结局则是剧作家参照贾平凹先生的建议进行改编,给剧本赋予了“光明的尾巴”。第一处改动是增添了猫猫、秀秀在杨三妞生命的最后时刻回乡看望的情节,完成了女主人公最后的心愿,实现了“团圆”式的结局设定。第二处改动是在最后时刻增添了吴二章的独白“……秀秀在羊儿沟学校当了教员,她在土炕上住了下来!这盆土炕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前者的改动让“土炕”这一象征意象与杨三妞融为一体,象征着永远忠诚、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一生保护着、支持着革命。后者则借吴二章村长之口,进一步升华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不仅强调了秀秀并没有忘记养母的养育之恩,还强调了这盆“土炕”就是她的“根”,传达出下一代子女延续了养母身上的革命精神,而她则继续将这种淳朴的精神在羊儿沟发扬光大,永久流传。

二、戏曲文本的教育作用

纪丁曾在《戏曲的忠孝节义与当代意识》一文中提到:“对于戏曲的忠孝节义内容,我们不应采取完全排斥、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应当在它的层次复杂、含义交错中寻求出同当代意识真接或间接的因素,进一步推动戏曲的推陈出新,达到古为今用的审美效果与教育作用。”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的改编正体现出了这一点,该剧作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的剧目,在表现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一生未出过城的三妞守着“忠”心,愿意清贫勤恳地在土炕上忙碌一生、不求回报,并将红军的后代抚养成人。她是一名革命母亲,是历史进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革命者,虽然没有参加革命,甚至都没有走出过这小小的羊儿沟,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危难之时救助了红军战士,并培育了红军的后代,为革命的进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种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她衷心地希望可以帮助到国家,帮助到社会。正如戏曲剧本结尾处村长吴二章对杨三妞的赞美:“一双肩担起了两人天地,一辈子你情愿土炕安居,一辈子……一辈子不图恩报令人感激”。“一双肩”、“一辈子”的排比唱词,将杨三妞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强调了村长吴二章对杨三妞的评价,也强调了羊儿沟全村人对杨三妞的肯定。

木墩牺牲后,三妞没有接受村长吴二章再嫁的建议,而是选择一人度过余生,这里体现出三妞传统的“贞节”形象。剧作家在此并不是表现主人公保守的贞节观,而是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三妞对木墩真挚纯洁的情感,通过三妞的梦境中出现戴功而归的木墩,以及夫妻间的相互恩爱场景,可以更加印证这一点。木墩上前线的那个夜晚,杨三妞以妻子的温情对木墩万分叮嘱,她深知战场上刀枪无眼,但并未因此劝说木墩远离战场保全性命,而是彻夜为即将冲上前线的丈夫缝制衣物,为丈夫妥善准备好一切,不让他为家里担心,她从心底里为木墩支前感到无比自豪,她知道她是木墩心目中的好妻子,也是木墩最坚强的后盾。杨三妞也代表着万千爱国民众,体现出伟大的民族“气节”,正是这千千万万如杨三妞一般的革命母亲,推动着革命最后的胜利。

木墩作为戏曲改编之后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赋予了有“节义”的革命人物的形象,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不仅同三妞一起培育红军的后代,还积极参加革命,最后在战场中不畏艰险为救出团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木墩的生命是短暂的,在整部剧作中他是一名闪闪发光的烈士,是一位不求名利、伸张正义、报效国家的忠诚卫士。吴二章身上同样被剧作家赋予了“节义”的气息,作为村长的吴二章在战争缺人手的时刻,主动号召乡亲邻里一起到前线组织担架队,正是有这样负责任的老领导、有威信的老干部带领大家“一心保江山”,才推动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同样是战争年代的功臣。

戏曲剧本结尾处为主人公秀秀赋予了“孝”的人格,笔者认为这是它不同于电影剧本的一处点睛之笔,也是为结局“光明的尾巴”增添了色彩。“孝”,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性的产物,是与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与我们的国情、人情密不可分的组合体。秀秀在羊儿沟留了下来,因为她知道土炕就是自己的根,她要尽自己最后的孝心,将养母的精神传递下去,延续土炕的意义。秀秀留在羊儿沟当教员这一细节是剧作家在对作品进行改编时进行的艺术上的升华,实现了对杨三妞悲剧的理想救赎,是对杨三妞以及“土炕”的歌颂赞扬。

三、结语

作为一部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剧作家将歌颂祖国、具有政治色彩的思想与戏曲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完美地糅合起来,每个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剧作家纪丁本人认为“就忠孝节义的本质来论,它不仅仅是出现在戏曲及其它中国古典文艺作品中的内容,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中主人公身上所具备的忠孝节义这些品质,映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风俗状况,再现了中华民族所具备的可贵精神。这部作品脱胎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歌颂了爱国爱家的远大情怀,注入了整个时代的精神与力量,让主人公身上具备的纯真品质与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手法发人深思,使剧作更具深刻的思想意义。

注释:

①纪丁.土炕上的女人台前幕后.树起里程碑·创造划时代[M].山西音像出版社,2003(12):302.

②“如今剧本的结尾是比原小说有了‘光明’,但猫猫和秀秀在长期未回来看望恩人三妞,而当三妞病危之时方才回来时,作为村长的吴二章应当指责她们母女几句,使她们有个反思。另外,再应加强对三妞宽广仁慈心怀的塑造,语言上再寻求一些感动观众的东西,更加有悲剧意义。”参见纪丁.《土炕上的女人台前幕后》.台上篇.贾平凹的回信(一)[M].山西音像出社,2003(12):135.

③任跟心.纪丁《土炕上的女人》.对蒲剧的传承与发展.附录.戏曲剧本《土炕上的女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02):183.

④纪丁.戏曲的忠孝节义与当代意识[J].戏剧报,1987(03):9.

⑤任跟心.纪丁《土炕上的女人》.对蒲剧的传承与发展.附录.戏曲剧本《土炕上的女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02):181.

⑥纪丁.戏曲的忠孝节义与当代意识[J].戏剧报,1987(03):10.

⑦纪丁.戏曲的忠孝节义与当代意识[J].戏剧报,1987(03):9.

猜你喜欢

土炕羊儿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十二生肖·羊
难忘土炕
羊儿过山岗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羊儿家族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