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1990中国动画类型和题材嬗变分析

2021-11-14FangBin

电影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动画片动画创作

方 彬/Fang Bin

中国动画是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瑰宝。1926年,万氏兄弟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开创了中国动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经历了初期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中国动画艺术的飞跃;“文革”时期,中国动画基本停滞,经历了特殊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迎来了再发展和转型阶段。中国动画片类型丰富、题材广泛,不同时期的类型和题材有所不同,对当时社会的教育、艺术、政治和娱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动画以教育为主、艺术飞跃

(一)1949—1965年中国动画类型和题材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深受苏联的影响,苏联动画创作是以教育为指导方针。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的动画片教育性较强。1949年,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指出,美术片的指导方针是“为少年儿童服务”。在这种方针指导下,动画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教育目的明确的动画片,这一时期动画片题材大部分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和思想。

1949年至1965年中国动画片主要包括教育、艺术、娱乐、政治四大类型。其中,教育类动画片59部,艺术类动画片9部,娱乐类动画片8部,政治类动画片10部。从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动画片主要以教育为主。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故事题材多种多样。其中,有教育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生气,不争抢打架,互相分享,集体力量大,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等,这类主题的动画片有23部,比如《好朋友》《夸口的青蛙》《拔萝卜》《三个邻居》等;有培养良好品德和能力,谦虚,勤奋好学,劳动勤快,勇敢坚强,承认和改正错误,善良忠厚,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热爱集体,珍惜时间,做好人好事,灵活变通,自强自立等,这类动画片有21部,比如《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布谷鸟叫迟了》等;教育人们工作要认真、细心和负责,爱惜东西,这类动画片有4部,比如《粗心的小胖》《谢谢小花猫》等;教育子女孝顺父母的动画片3部,比如《胖嫂回家》《一幅僮锦》;反映人们追求美好爱情婚姻的动画片3部,比如《木头姑娘》等;教育人们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动画片5部,比如《东郭先生》《神笔》等;教育人们机智斗敌、保护社会安全的动画片4部,比如《过猴山》《一只鸭子》等;古代小说、神话、民间故事、寓言、成语故事等动画片3部,比如《大闹天宫》等;政治宣传动画片13部,比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红军桥》等。

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拍摄了《谢谢小花猫》《我知道》《采蘑菇》《小熊的旅行》《小猫钓鱼》《野外的遭遇》《机智的山羊》《火焰山》《美丽的小金鱼》《好朋友》《谁唱得好》等,这些动画片以小猫、小狗、小鸭子等小动物为动画片的主要角色,使儿童容易接受和认同,采用娱乐方式对孩子们实施教育的方式,由此寓教于乐的方式也成为后来中国动画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动画片有的关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的关于阶级斗争,有的关于为人处世指导,教育青少年学习良好的美德精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谢谢小花猫》是新中国首部童话题材的动画片,讲述了小花猫认真担任守夜工作,把被老鼠偷走的蛋宝宝还给鸡大嫂,又同鸡大哥设计逮住了老鼠。影片极富儿童情趣,小花猫形象生动可爱。动画片《好朋友》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花鸡和小鸭子的争吵、赌气到和好的过程,教育孩子们必须团结友爱。1955年这部动画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二等奖。动画片《小猫钓鱼》讲述猫妈妈带着女儿妙妙和儿子咪咪去钓鱼,妙妙专心向妈妈学习,钓上来许多鱼;而咪咪却一边玩耍一边钓鱼,调皮的青蛙在咪咪鱼钩上挂了一件东西,咪咪以为大鱼上钩,却发现是一只破草鞋,咪咪气极了。回家后,妈妈教育咪咪钓鱼要专心。咪咪听了妈妈的话,又来到河边钓鱼,他排除周围的干扰,专心看着浮标,果然钓到了一条大鱼。该片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学习和做事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这部动画片在20世纪50年代被全国许多小学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教材,生动活泼,儿童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二)1949—1965年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飞跃

1957年,毛泽东同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充分调动了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这时期动画片数量增长迅速,从业人数从22人发展到400多人,一批青年骨干队伍日趋成熟,老艺术家们大显身手。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动画电影,中国美术电影的创作生产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发展阶段。

1953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诞生,实现了中国美术电影史的一次飞跃。1955年,中国生产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标志着中国美术电影开始进入了全彩色时代。1955年彩色木偶片《神笔》是一部民间传说题材的动画片,该片荣获第八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等多个国际奖项,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木偶片。1956年,根据中国寓言改编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在创作上将动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国美术电影走民族化道路,中国美术电影的民族风格开始形成。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诞生,把中国剪纸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实现了中国美术电影从动画片、木偶片到剪纸片三个片种的飞跃。1960年,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研制成功,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该片完成了中国静态水墨画到动态水墨画的质变,标志着中国动画制作技术的伟大创举,也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多个奖项。1960年,中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试制成功,完成了静态折纸立体人物到动态折纸立体人物的质变,增加了中国美术电影一个新片种。1960年,中国第一部立体木偶片《大奖章》诞生,该片既有立体电影身临其境的特点,又具木偶片幽默轻松的风格。该片完成了木偶片从立体人物和场景到银幕上立体人物和场景的变化,是中国美术电影摄影技术的一次创新。1961年至1964年,万籁鸣、唐澄导演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动画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准。故事根据中国古代小说改编,具有东方神话的奇幻风格,画面精致,色彩浓郁,富丽堂皇,音乐采用了中国民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作品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和专家的肯定。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品种的创新使中国走在世界动画的前列,中国美术电影的民族风格体系日臻成熟,形成国内外认可的“中国学派”。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以政治为主

(一)1966—1976年中国动画类型和题材分析

“文化大革命”十年,在“四人帮”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美术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967年至1971年期间,中国各地的美术电影制片厂完全停产闹革命。1972年至1976年期间,全国只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恢复生产美术片,并且动画片产量极少。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所谓“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等错误指导思想影响下,美术电影只能创作生产极左的美术片,在美术电影的艺术特点、制片方针和服务对象上误入歧途,中国动画只能作为阶级斗争的宣传手段,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动画片类型主要包括政治和教育两种。其中,政治类动画片占绝大多数,共13部,比如《试航》《小八路》《骏马飞腾》《小号手》等;教育类的1部。这阶段中国动画片以政治宣传为主。

(二)1966—1976年政治动画片案例分析

这个时期中国动画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教育为主转向政治为主,并且已偏离了艺术创作轨道,成为“四人帮”的宣传工具,都是从“两条路线斗争”“三突出”的角度选择题材和刻画人物。

1976年摄制的动画片《试航》是反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片。故事讲述东方号远洋货轮的总指挥陆大海和广大造船工人,要求全部采用国产零件安装的万吨远洋货轮东方号试航,外运局党委委员陈宗杰被迫同意试航。在试航过程中,大海等人与风浪搏斗,与陈宗杰的错误思想做斗争。结果,他们不仅创造了试航新纪录,还抢救了一艘遇险台湾渔船。动画片《试航》影片突出主人公陆大海与风浪搏斗,与走资派的斗争,树立了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由于极左思想的蔓延,使美术创作放弃了自己的艺术特点,片面追求写实风格。在《试航》制作上,影片抛弃了动画片夸张、变形等基本特点,而是采取写实的造型手法和背景设计,运用故事片的镜头调度进行拍摄,结果在动画片创作上不伦不类,但在政治宣传上取得了效果。

这个时期也有些动画片在艺术上尝试突破。1973年摄制的《小号手》,讲述了在共产党和红军的教育下,一个少年成长为英勇的红军战士。动画片的拍摄受到“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影响,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主题鲜明,敌我矛盾明确,所以创作了许多少年英雄的故事。但是在动画创作上,动画片《小号手》采用了相对写实的手法,人物形象设计突破了过去类似洋娃娃的设计,赋予民族特色,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三、1977—1990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动画以艺术为主、娱乐发展

(一)1977—1990年中国动画类型和题材分析

1976年10月,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新发展阶段。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解除了人们的思想包袱。中国艺术界开始活跃起来,中国动画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977年至1990年,全国各动画片厂积极创作,生产了大量的美术片。这时期中国动画片主要包括教育、娱乐、艺术和政治四种类型。其中,艺术类动画片最多,共74部;教育类59部,娱乐类29部,政治类7部。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动画片创作百花齐放,主要以艺术片为主。中国动画片的故事主题丰富多彩。其中,表现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成语的艺术动画片60部,如《哪吒闹海》《崂山道士》《女娲补天》《九色鹿》《人参果》等;关于培养良好品德与能力的动画片52部,如《瓷娃娃》《小松鼠理发师》《不怕冷的大衣》《好猫咪咪》等;关于人际关系团结友爱的动画片16部,如《雪孩子》《三个和尚》等;讽刺、幽默、喜剧的动画片10部,如《猴子点鞭炮》《我丢了》等;反映机智斗敌、保护社会安全的动画片10部,如《草人》《狐狸打猎人》等;政治宣传的动画片仅有10部,如《西瓜炮》《金色的大雁》等;关于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动画片4部,如《象不象》等;反映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动画片3部,如《纸人国》等;反映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的动画片2部,《悍牛与牧童》等;反封建迷信的动画片2部,如《摔香炉》等;关于子女孝顺父母、追求美好爱情婚姻、师生情谊的动画片各1部,如《山水情》《高女人和矮丈夫》等。

1977年至1990年中国动画片创作题材丰富多彩,涵盖了神话、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幻、讽刺、现代生活等。这时期中国动画电影取得杰出的艺术成就,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创新,在思想内涵上寓意深刻。中国神话极其丰富,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其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在神话题材方面,1981年摄制的动画片《人参果》,根据神话名著《西游记》片段改编,讲述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的有趣故事,获得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1985年摄制的《金猴降妖》也取材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部动画片时长90分钟,同时被拍成五集系列动画片,是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第一次制作动画片系列片,该片获得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及其多个国内外奖项。动画片《九色鹿》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改编,讲述九色鹿冒险救了落水者,落水者出卖了九色鹿,最后九色鹿揭露了落水者忘恩负义的罪行,落水者自取灭亡的故事。

童话题材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形式,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哲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1987年摄制的多集动画片《黑猫警长》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影片讲述了一个新颖的动物侦查故事,充满儿童情趣,情节曲折,气氛紧张,故事惊险,幽默风趣,又增加了知识性。它让小观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开阔视野,丰富想象,憧憬未来,陶冶情操。1985年摄制的剪纸片《草人》,讲述了水鸟偷鱼、渔翁扮草人擒拿水鸟的故事。影片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创新,采用工艺画结合羽毛画的艺术风格,该片获得第二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1988年摄制的木偶片《鱼盘》,影片讲述洁白的瓷盘变成漆黑一片,活泼可爱的鱼儿变成了一堆白骨,污染给青花鱼盘带来了悲剧。影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让人们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在造型风格上发挥了传统美学的表达形式,影片用景德镇瓷器作为制作木偶人的材料,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上是一次新的探索。该片获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A组第一名。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带有讽刺和劝喻的故事。中国美术电影工作者用寓言故事作为题材,创作生产了不少影片。1980年摄制的动画片《三个和尚》是一部比较电影的寓言影片。讲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影片的美术风格与众不同,漫画家韩羽设计造型,作曲家金复载将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有机结合,影片没有对白,但动画和音乐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该片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也获得了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等多个国际奖项。1979年摄制的木偶片《愚人买鞋》是根据古代寓言故事改编的影片,讽刺那种迷信书本、脱离实际的愚人。影片风格古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具有讽刺喜剧的轻松诙谐。1983年摄制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影片讲述了鹬和蚌原是一对好朋友,老渔翁多次都没有捉住它们。后来它俩为了一条鱼吵翻了,鹬啄住了蚌,蚌夹住鹬嘴,各不相让。这时老渔翁轻松捉住了它们俩。影片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互相争斗,两败俱伤,渔翁得利。这部水墨剪纸片既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在创作中大胆创新,使影片蜚声影坛。该片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三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体裁,民间文学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并经过群众不断修改、加工的文学。中国美术电影运用民间故事题材,创作了许多观众喜闻乐见的美术片。1979年摄制的木偶片《阿凡提种金子》,根据新疆民间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阿凡提这个行侠仗义的传奇人物,通过他的机智、幽默、智慧,使贪得无厌的地主巴依老爷受到应有的惩罚。影片以喜剧的手法使影片充满趣味性和幽默感,把正义、善良、幽默的阿凡提形象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该片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也是中国动画片第一次获得美国奥斯卡国家电影节荣誉证书。1983年摄制的动画片《蝴蝶泉》,讲述了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的忠贞爱情故事。影片是一部以音乐为主的悲剧动画片,画面以中国山水画的雅致秀美为色彩基调,音乐格调委婉抒情,创造了清秀隽永的意蕴。

科幻题材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幻想题材。它根据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成就以及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运用科技完成的奇幻故事。1980年摄制的剪纸片《丁丁战猴王》是中国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丁丁掌握了知识的金钥匙,与孙悟空一决高下,他们通过遨游太空、潜入海底,大战多个回合,终于猴王认输,恳求丁丁教他科学知识。影片以奇妙的幻想,歌颂了现代科学的成就,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1977年至1990年中国动画片创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打破一元化思维模式,以多种创作模式寻求发展。创作出多种类型、多种题材、多种文化的优秀动画片,吸引广大的观众,赢得市场。其二,动画创作注重成人化。以前中国动画片多数是以少儿为主要市场目标进行创作,没有注意开放成人市场。这时期中国动画片朝着成人化动画方向发展,创作主题、叙事模式、故事情节都有一定改变。其三,创作风格具有当代性。动画片的题材挖掘生活、贴近生活,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共鸣,反映了现代观众的情感与心理,紧紧抓住观众。其四,关注市场,逐渐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作。

(二)市场转型带来娱乐动画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动画片也从市场出发,研究市场和观众心理,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为主要宗旨,娱乐动画片开始发展起来。同时,市场转型不仅带来动画片创作的转变,更带来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动画企业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美国、日本成熟的商业动画发展夹击着中国动画,中国动画进入从事业化到产业化的转型期。1990年5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行了改革,标志着中国动画开始转型。厂里放弃了原来的文化事业体制,开始向全民、集体、中外合作三种体制并存的新型中国动画企业缓慢转型。

与此同时,国内的动画企业开始兴起和发展。1986年,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上海美影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香港时代艺术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广州时代动画公司。他们创作了《熊猫悠悠》《斯帕奇》等加工片。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个自筹资金创办的民营动画公司——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成立了,先后为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加工动画片《猫》《蟋蟀格里格里》《马可·波罗会香都》《大草原上的小老鼠》等。1989年,由上海美影厂和香港亿利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也是国内第二家中外合资动画企业。他们先后为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加工、合拍动画片《梅林和龙》《诺亚方舟》《麦克的圣诞礼物》《白方》《婴儿城》等。

全国电视台纷纷办动画片厂,从而掀起了中国动画的新热潮。上海电视台动画制片厂生产了系列动画片《环球连续性记艺卡》《小兔菲菲》《狼犬福克》等,中国电视台制作中心生产了动画片《短尾巴的老鼠》等,北京电视台动画中心生产了《三娃》《小不点儿与细高挑》《兔儿爷》等,北京辉煌动画公司生产了系列动画片《西游记》《哪吒传奇》《三毛流浪记》等,福建电视台生产了《李逵》《八仙过海》《姜子牙下山》等,上海东方电视台生产了动画片《卷发的刺猬》等。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全国电影制片厂也生产动画片。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88年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片《毕加索与公牛》。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卷发的刺猬》《哭鼻子大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了《狗拿耗子》《雪孩子》《森林里的金月亮》等。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小小机器人》《种梨》《悍牛与牧童》等。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了《人参姑娘》《雁阵》《自作聪明的小驴》等。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动画走出了低迷,动画制作单位增加,动画工作者队伍壮大,动画片数量迅速增长,基本上缓解了外国动画垄断中国电视屏幕的严重状况,使中国动画走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转折时期。

猜你喜欢

动画片动画创作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一墙之隔》创作谈
推荐一部动画片
我是动画迷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