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大众媒体中的小众品牌
——以《我有嘉宾》为例

2021-11-14张新宇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电台大众广播

张新宇

(大连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辽宁 大连 116600)

《我有嘉宾》节目一名取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有嘉宾》虽然是县级媒体,却是目前大连上空唯一一档电台“文化访谈类”周播节目。从2019年6月1日首播开始一直到2020年7月份,共专访了60多位文化艺术界嘉宾,涉及学者、歌唱家、书法家、画家、京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也在同一年,《我有嘉宾》“对话女高音歌唱家吕薇”节目荣获“辽宁省十大优秀节目”。

一、广播依然是主阵地

在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第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第一次广播。广播的内容是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当时持有接收机的人们能清晰地收听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听到的“电波的声音”。

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1月,首先在上海播出。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听到的“电波的声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同年12月份,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听到的第一个“电波的声音”。

广播从1906年到今天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新事物的产生必然要取代旧事物,但广播现在真的可以被定义为“旧事物”了吗?事实上,广播的优势依然存在——党的喉舌、声音的魅力、性价比高、速度快捷,这些优势都是电台与生俱来且不可取代的。

当下中国广播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十分迅猛,尤其是“区县级媒体”结合“新媒体”后的“融媒体”力量不可小觑。以大连FM104.3为例,其辐射大连及周边区域近600万受众,线下活动与线上节目交替进行,基本能做到每月举行一场千人下线活动,更好地加强了广大受众与广播媒体的互动,提升了受众对广播媒体的信任。尤其是形成“融媒体”后将网络“为我所用”,实现了“看得见的广播”。各个主播可以在网络平台以自己的媒体人形象,更鲜活地讲好当地故事。

《我有嘉宾》是一档土生土长的广播节目,以广播电台为主阵地,其宗旨就是文化搭台,邀请当地各界贤达,如文化人物、艺术人物、民间传人等,在此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一经播出,影响力巨大。不只是听众爱听这些身边艺术家的故事,各个嘉宾也“由点及面”成为了《我有嘉宾》的宣传员,凭借嘉宾的“名人效应”,《我有嘉宾》迅速在当地的文化艺术圈有了一席之地。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有嘉宾》也同样发挥了自身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正值2020年春节期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大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乡音乡情说服群众,起到了宣传动员、说服劝阻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有嘉宾》在疫情期间还专访了演唱抗疫歌曲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吕薇、创作了《武汉不哭》这篇感人肺腑诗歌的陕西籍诗人碑林路人,更是专访了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

二、“融”而不“合”

有人说“新媒体崛起了,传统媒体马上消亡……”“大众媒体不行了,我们要小众、要独特……”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传统媒体”?其实它并没有一定之规,在“新媒体”没有产生之前,“传统媒体”就是“新媒体”。广播未出世之前,报纸就是“新媒体”;电视机未出世之前,广播就是“新媒体”;网络未出世之前,广播电视就是“新媒体”。

(一)融合之必要

当今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现状。在2019年,我国网民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9亿人口,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已达到99.1%,现在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人不用的时代。如果县级媒体和新媒体实现融合,真正做到媒体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中国必将出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融媒群体”。

(二)何为真正的融合

目前出现了“融”而不“合”的状况,只是把“纸媒”、“电视”、“广播”的办公地点搬到一处,美其名曰“融媒体”,实则只有融的“表”,没有融的“里”。融的“里”恰恰就是“合”。笔者认为媒体只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媒体融合不仅在于形式和手段,更在于内容。只有深挖内容,立足于“内容为王”,结合“多样形式”,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

(三)如何做到真正的融合

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当今时代,要学会做大众媒体中的小众品牌。以《我有嘉宾》节目为例,歌唱家吕薇于疫情期间,在央视元宵晚会献唱了防控疫情歌曲《你有多美》。《我有嘉宾》便联系到歌唱家吕薇并策划了这期节目。这期电台节目借鉴了电视纪录片的部分形式,以主持人与嘉宾吕薇的对话为主线,并辅以同期声、画外音、主播独白等形式,让节目的可听性大大提升。再利用抖音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对节目进行前期宣传推广、中期同步直播以及后期“小视频”的呈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唯有发挥每个平台、每个人的长处,才能做到“精致”。所以“融媒体”不光是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工作者搬到同一座大楼里,而是真正“融”到每一个节目组、“融”到每一期节目、“融”到每一个人心里。唯有如此,方能“合”。

三、存“匠心”,去“匠气”

匠心者,心思巧妙,玲珑剔透;“匠气”者,平稳有余,灵动不足。作为文化艺术类节目主持人,要存匠心、去匠气。以往的访谈类节目多以直播间为主战场。嘉宾进入直播间后,跟随主持人所设计的主线往下进行。笔者个人感觉此类节目颇具“匠气”,平稳有余,灵动不足。《我有嘉宾》这档节目变主动为被动,由主创人员走出直播间,走进嘉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主持人虽然被动了,但嘉宾主动了,嘉宾会更自在,话匣子也就更容易打开。

在大连当地有一位“华夏贝雕第一人”金阿山,他是长城以北唯一一位“亚太手工艺大师”。当时策划这期节目时,考虑到如果把嘉宾请到直播间的话,受众看不到嘉宾的艺术作品,只能听嘉宾的故事。而且金阿山大师的作品体型庞大,带到直播间也不现实。所以,《我有嘉宾》就走出直播间,走进金阿山艺术馆。结果发现节目效果更好,金阿山大师坐在自己的茶台前,看着自己的每一个作品,自在顺畅地完成了专访。专访结束后,嘉宾依然兴致浓厚,非要带着我们参观艺术馆,结果是嘉宾把最重要的几十件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其中一些鲜活的故事讲了出来。

所以从那次专访中笔者就隐约感觉到,在嘉宾的主场做专访,他的生活、工作、创意、灵感都可以从当下环境中捕捉到,一些即兴式观点、对话也更容易产生。这样产生的节目也就有了“匠心”,心思巧妙,玲珑剔透。

四、深耕“小众”

纸媒、电视、广播被称为“大众媒体”,但笔者认为“大众”现如今已经逐渐显现出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在每个人都在追求思想解放、每个人都在渴望私人定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跑马圈地的时候,我们却一味地守着“大众媒体”这块牌坊不撒手,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我有嘉宾》是一档文化访谈类周播节目。文化本就是“小众”,如果非要给它找个对手,娱乐才是“大众”。所以“大众”都喜欢娱乐,却不一定都接受文化,因为文化本就是“小众”。在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体趋势已经不再是对“大众”的开疆拓土,而是对现有“小众”的深耕细作。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分水岭,媒体行业开辟了下半场,一旦步入下半场,整个媒体的逻辑都会彻底改变。上半场整个媒体是“资本”型扩张,下半场将变为“运营”型发展。什么是“资本”?广告、药商、福利,上半场可以坐享其成。什么是“运营”?策划、创意、内容,下半场只能深耕细作。

五、网络反哺电台

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很多电台对此仅仅做到了“面合心不合”。电台作为媒体行业一直以来的“老大哥”,如今如果还是以“老大哥”自居,把网络当成自己的“附属”那就大错特错了。很多电台或者电台节目将所谓的“融”理解为用新媒体做一做节目的前期推广介绍,这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应该到了网络反哺电台的时代。用电视剧做个类比:以前的模式基本是卫视先播出,然后网络跟着播出,最后网台联动。但现在已经反过来了,出现了“网络反向输出”,先出网剧,然后被电视台反向收购。最典型的就是《延禧攻略》由网剧被电视台收购的例子,与当时电视台播出的《如懿传》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现在网络音频节目已然是如火如荼,未来网络反哺电台是大势所趋。

由于《我有嘉宾》是土生土长的电台节目,所以无法发挥网络的反哺作用,但是可以借鉴优秀网络访谈节目的优点,比如《圆桌派》主持人窦文涛睿智的风格、《十三邀》整体随性的氛围等等。

六、主持人的IP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都谈论起IP来了。到底什么是IP?在很多人的理解中,IP是所有成名的文创作品,比如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等。也就是说,IP更多的只是代表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目前,知识产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竞争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事实上,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被用来泛指拥有大量粉丝基础的原创文学、网络文学、游戏版权等,如影视IP《甄嬛传》《鬼吹灯》《欢乐颂》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传播模式——融媒体工作室。2016年人民日报以中央厨房为基础,制定了“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造了学习大国、一本政经等工作室,这些都是媒体圈的IP。

《我有嘉宾》这档节目从创办开始就注意到了IP的重要性,所以立足于大连当地艺术、文化界嘉宾。因为这些嘉宾本身就“自带流量”,他们甚至都有自己的“知音群”。所以借力打力,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一加一大于二。这样《我有嘉宾》的IP形象也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了起来,而且还有壮大的趋势。

七、结语

《我有嘉宾》自创办以来,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立足于广播这块主阵地;与网络媒体不光做到了“融”还做到了“合”;存“匠心”去“匠气”;做大众媒体中的小众品牌;利用网络反哺电台;大量塑造媒体IP。

在新媒体时代要争做大众媒体中的小众品牌,小众品牌更注重创作概念,达到传播原创者思想的目的,具有追求绝对的别致、难以复制、识别度高的特点。在当下这个追求个性独立的时代,相比大众媒体,小众品牌更能满足受众的“求异”需求。做大众媒体中的小众品牌,是地方“融媒体”的一条新路子。

猜你喜欢

电台大众广播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