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学科规范诊治的先行者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脂肪肝中心钟碧慧教授

2021-11-13东来

肝博士 2021年5期
关键词:脂肪性肝病脂肪肝

本刊记者:东来

人物档案

钟碧慧:医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消化科副主任、消化科主任(东院)。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消化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脂肪肝联盟广东分中心负责人、广东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副主委兼脂肪肝学组组长、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脂肪肝专委会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脂肪肝多学科诊治专委会主委、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脂肪肝专委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香港医学科学院资深院士。荣获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称号。目前主持国家级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1项。发表SCI 论文47篇,中文论文67篇,主编《脂肪肝看名医》,参编老年医学高级教程(第2版)、脂肪肝中西医诊治(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教材)、中华老年医学,担任《实用肝脏病杂志》编委、《实用医学杂志》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一、敢为人先,踏上脂肪肝多学科防治之路

时间回到9年前,当时国内外普遍对于脂肪肝仍停留于良性疾病的认识,总认为脂肪肝至多算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真正的疾病,根本无需治疗,临床医师对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依靠保肝药物,对脂肪肝的高危人群、对其和代谢综合征的重叠及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的认识也不充分,纠正代谢紊乱的治疗未能及时启动,对于脂肪肝造成的代谢紊乱危害认识几乎一片空白。而此时,钟碧慧师从现任美国胃肠病学会主席M. Bishr. Omary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肝病遗传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又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湖教授的长期悉心指导从事各类疑难及危重症肝病救治。结合在临床实践的细心观察,她敏锐地察觉到患者和医生习以为常的脂肪肝并不简单,其潜在的危害备受忽视,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脂肪肝必将成为我国肝病领域的重大挑战,我国专门针对脂肪肝的指南更新滞后于脂肪肝相关的系列代谢疾病的进展,未及时整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之现代医学专科化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分科越来越精细尽管让亚学科疾病的管理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但分科过于精细后反而让医生过分关注自己领域的问题,而忽略了脂肪肝及相关代谢紊乱疾病对患者的综合性的影响,最终导致缺乏多学科协作的诊治流程的脂肪肝患者往往得不到最佳的整体性治疗方案。

面对这一困境,钟碧慧联想到其在美国访学过程中观摩学习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先进模式,即由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组成一个固定的精英团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最新进展和循证依据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因其鲜明的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一起协作诊疗、个体化治疗为导向的特点,有着传统会诊模式不具备的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问题和诊疗决策中的矛盾而共同决策,早期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更切合患者实际,有望解决脂肪肝的诊治难题。尽管MDT模式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普及,其在我国少有实施,缺乏组织和落地的经验,缺乏国内同行的借鉴,如何有效开展脂肪肝的MDT工作也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面对这样“缺人缺物”的开拓性工作,钟碧慧并没有丝毫退缩和气馁,首要任务是将脂肪肝的危害在院内普及,发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一起奋斗,为了推动脂肪肝MDT团队的建设,早在2009年就开设脂肪肝的专病门诊,并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体检科、检验科、超声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的各大临床重点专科的主任和骨干教授进行沟通和游说支持,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脂肪肝,并由医生对MDT模式更深入的了解开始,推动MDT模式的更好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她对脂肪肝患者心系病患,对各个代谢相关的问题专业独到深刻的见解,让相关科室的医生对于脂肪肝MDT工作的开展充分信心,迅速加入到脂肪肝的MDT团队。组织起了一支在消化专科牵头下,联合包括影像、病理、检验、营养、心血管、内分泌和风湿科等本院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组建形成,也是国内最早开展脂肪肝多学科诊治新模式的团队。

二、精益求精,坚持脂肪肝的规范诊治与精细化管理

脂肪肝MDT诊疗模式在国内各大医院的发展质量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如何高质量整合医院优势学科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出特色化、高品质却又不增加患者负担的MDT模式。多年来,钟碧慧带领的中山一院脂肪肝MDT团队始终强调学科交融,成员均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脂肪肝诊治中心团队中从事一线临床的主任医师和辅助科室的骨干教授组成,通过联合门诊MDT的方式,疑难的脂肪肝患者只需要挂一个脂肪肝专科门诊号就能获得从病理、影像、检验、营养、消化、心血管、内分泌、风湿多个专科转诊,多学科诊治紧密结合,让患者只需一次就诊减少了众多排队等待环节,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整合,能够打破以往固有的单一学科的局限,让患者当天就诊可以解决各种问题,不用再东奔西跑。

除了高效率的就诊流程优化,钟碧慧带领的脂肪肝MDT紧跟学科最新进展,致力于脂肪肝世界前沿新理念、新技术的倡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脂肪肝诊治中心团队中负责超声、磁共振的专家重点引进了多项影像学新技术的研究及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包括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脂肪肝相关肝纤维化、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磁共振波谱分析、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等新诊断项目的开展和新技术的临床转化,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MRI水脂分离成像技术的扫描序列如DIXON、IDEAL-IQ及质子磁共振波谱多个影像新方法的肝脏脂肪含量精确检测平台,为脂肪性肝病诊断和疗效监测提供精准评估。

此外,重视诊疗规范是中山一院脂肪肝MDT的坚持,钟碧慧指导下建立了系统的多学科协作的脂肪肝诊断、治疗规程,并将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相关学科权威指南,形成了具有中心特色的脂肪肝诊断流程、辅助检查的选用原则,并通过总结国内外治疗的最新成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三、传道授业,矢志不渝推动脂肪肝的MDT诊疗

在钟碧慧的带领和长期建设下,中山一院脂肪肝中心已经建设成广东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和脂肪肝学组组长单位,是中华医学会授名的首批全国脂肪肝规范诊治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授名的全国脂肪肝诊治中心,并作为核心单位参与中国脂肪肝诊治指南及诊疗规范的制定,包括《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9年修订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2017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专家建议》、《2013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专家建议》、《2017年脂肪肝中心组织与实施规范》、《2014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负责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教材老年医学肝脏疾病部分编写,承担了多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山一院脂肪肝规范诊治研讨会”的举办,聚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这全球第一大肝脏疾病诊治的误区和难点,培训了相关学科医师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管理,为华南地区培养输送了大批能够规范诊治肝病的医生。此外,作为主要筹办单位举办了“广东省肝脏病学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进展”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中山国际肝病论坛”等国内外重要会议,推动了脂肪肝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全国普及。本专科多次接受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腾讯网等知名媒体采访,积极推动脂肪性肝病科普宣教。中心作为全国东、西、南、北、中区域5家全国脂肪肝中心标杆单位的观摩交流的南区域示范单位,在优势学科间的强强联手、高品质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完善的一体化诊治体系方面为全国脂肪肝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能作出良好的榜样和经验推广,2020年荣获首届“中国优秀脂肪肝中心二等奖”。

同时,她多次组织专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MDT在全国各地巡讲,解决其他中心建立MDT的实际问题,推动脂肪肝MDT在国内的规范化和特色化发展。依托广东省四个一级学会(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广东省临床医学会和广东省肝病学会) 在国内同行单位中积极开展培训推广,开展脂肪肝多中心大数据合作,整合临床数据,开展多项临床研究,推动临床研究,探索最佳的整体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聚焦疑难复杂病情患者的精准诊疗策略研究和开展创新性技术,坚持推动将国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服务,最终惠及众多脂肪肝患者。

猜你喜欢

脂肪性肝病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书 讯
金钱龟脂肪肝病继发感染症的诊治报告
书 讯
书 讯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医院简介
肝病切勿以肝补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