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新闻教育问题和改进策略研究

2021-11-13张启莹

记者观察 2021年27期
关键词:媒介专业课程

文 张启莹

5G以高速率、大容量、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激发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传媒内容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媒介格局的变化,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已无法满足传媒实践的需要。本文通过对5G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必备素质及当下新闻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等相内容的重视,课时分配向实践教学倾斜,调整师资结构和考核评审制度,激发学生新闻理想,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5G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

2019年6月,工信部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5G商用元年。5G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这些优势特点激发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给媒介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媒介内容生产迎来“万物互联”的场景化、智能化趋势。更快、更逼真、更便捷成为当下民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进一步需求。5G时代技术的进步为媒介内容生产带来更多便利和更丰富的手段,同时也为传媒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作为培养未来新闻从业者的高校,要顺应5G技术发展和时代要求,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梳理和反思当下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整现有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二5G时代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9年底,我国72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布点达到1352个。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现有的新闻教育以培养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和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对新媒体新技术重视不足,无法满足5G时代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变迁背景下社会对新闻工作者和信息传播从业人员的需求。

现有教学以传统媒体为主,对新媒体新技术重视不足

新闻传播类专业现设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等专业,除了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专业外,大多数专业均以传统媒体的研究为主。近年来传统媒体式微,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新媒体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每天获取新闻信息的媒体从高到低依次是微信群(75.25%)、抖音(39.02%)、今日头条(26.61%)、微博(20.03%);此外,对传统媒体来说更为致命的是,“微信群”因为属于强联系传播,用户对其新闻信息的信任度极高,70.25%的信任度大大超过了纸媒( 15.61%)和电视( 17.58%)。 面对5G时代新技术带来的媒介生态变化,现有新闻教育应与时俱进,与新技术同行,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和媒介融合的探讨研究。

严重缺乏技术型、实践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不少新闻传播类院校为了适应5G时代传媒新技术的发展,尝试开设了一些课程,如新媒体运营实训、新媒体交互设计、 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影视后期特效实训、短视频拍摄与剪辑、制片综合实训等,但却苦于缺乏足够能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师。现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是文科背景,他们求学阶段新媒体发展缓慢,所学课程也多是以传统媒体研究为主的理论课,5G时代的传媒新技术对很多新闻传播教师来说也是涉猎不足的“知识盲区”,他们对此认识不深,缺乏相关实战经验和技术技巧,无法胜任当下市场急需的新媒体实践教学需要。

学生的理论学习课时较多,实践操作课时不够

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为主,实践课时很少或几乎没有。一方面,无论是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广播电视学专业,还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课时普遍远低于理论课时。另一方面,有些实训课程受师资水平和课程建设落后的影响,实际内容较为简单老套,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实操不足,锻炼不够,学习期间缺乏个人作品积累,理论和实际脱节,无法胜任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和新闻传播实践需要,也不符合当下全媒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的培养提升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事新闻报道,还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当下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风险挑战,我们不仅要培养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还要培养能洞察社会万象,正确引导舆论的人,这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考深度的提升。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拘泥于教材内容,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思想深度的挖掘。

对学生的新闻理想和媒介伦理教育不足

受当下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把从事新闻传播事业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非职业理想。他们缺乏对新闻工作重要意义和光荣使命的认识,缺乏新闻理想,为了流量和点击率忽视新闻专业主义,跟风炒作、造谣传谣,甚至为了个人私利进行有偿新闻、新闻敲诈、新闻寻租等非法活动,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形象。有些教师自身思想觉悟不够,没有做好正确引导和重视,缺乏对学生新闻职业理想的强化和媒介伦理的教育。

三5G时代我国新闻教育的改进策略

为了适应5G新技术对媒介格局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新闻教育进行调整和优化。

课程设置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重视

新闻传播类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在保持本专业特色的同时要加大新媒体、融媒体类课程的比重。高校可以根据不同院校学生基础,增设与传媒相关的技术类课程,详细介绍5G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AR、VR等新兴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新应用,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基本应用,与市场需求和传媒实践发展接轨,培养懂业务、会技术的全媒型、复合型人才。

课时分配向实践教学倾斜

优化课时分配,在保证扎实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加短视频制作剪辑、新媒体运营、舆情监测与分析、数字技术、交互设计、创意传播等实践课程,注重视听传播实践,提高学生融媒体新闻生产意识,充分发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学生们的创意和才干,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加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兴趣,积累个人作品,打造个人IP,在专业实践领域多出成果,以更强的专业实力胜任媒体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传播工作。

调整师资结构和考核评审制度

招聘具有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教师,积极引进具有摄影摄像、影视后期与特效、交互设计、新媒体运营、舆情监测与分析、影视后期与特效等实践操作能力的青年教师,以更好地服务于5G技术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工作。调整教师考核评审制度,改变过去以“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审和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落实,充分调动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去优秀企业挂职锻炼,保持教师群体的先进性,培养复合型、专家型教师人才。

激发学生新闻理想,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我们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青年学子作为未来新闻事业的接班人,理应树立崇高的新闻职业理想,不负国家、社会和民众的信任。高校教师要强化学生新闻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醒他们注重新闻内容生产的正确社会导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新闻工作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努力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媒介专业课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