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病耻感的影响研究

2021-11-12戚依徐凤英高翔徐水芳袁金凤田进方

贵州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耻感病耻感评定量表

戚依 徐凤英 高翔 徐水芳 袁金凤 田进方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妇产科,上海 201505)

围绝经期综合征(MPS)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水平下降,引发的一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1]。MPS的高发年龄段在45~55岁,整体发病率更是高达90%[2]。患者病期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负性心理进行性加重,加之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包容,自身又对MPS存在一定偏倚认知,从而加重病耻感。有学者指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对患者病耻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本文探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围绝经期综合征(MPS)患者病耻感的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横断面调查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更年期门诊收治的200例MPS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并基于样本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组,其中100例高中学历及以下者纳入对照组,另100例高中学历以上者纳入实验组。对照组年龄44~58岁,平均年龄(51.36±3.82)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86±0.28)年。实验组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1.84±3.97)岁;病程3~3年,平均病程(1.89±0.30)年。纳入标准:确诊MPS,有绝经相关症状[4];年龄<60周岁;患者知情同意;认知功能正常;10个月内发生2次相邻月经周期长度变化超过7 d,停经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子宫和/或卵巢切除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严重全身性感染者;近90 d内有类雌激素、中药等缓解绝经相关症状的非激素类用药史者;恶性肿瘤或放化疗史者;明确为绝经激素治疗禁忌证。

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且获得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价患者病耻感情况。以SIS得分进行二次分组,其中SIS≤48分者纳入低病耻感组,SIS>48分者纳入高病耻感组[5];采用本院自拟调查问卷统计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家庭居住地、有无慢性疾病、与伴侣关系等各项指标情况,统计学计算低病耻感组与高病耻感组上述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社会支持情况[6];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价患者面对、回避、屈服三项评分维度情况[7]。

2 结 果

2.1两组受教育程度与病耻感的关系 实验组SIS评分(65.36±7.3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36±8.28)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91,P=0.001)。

2.2两组一般资料与病耻感的关系 低病耻感组与高病耻感组就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家庭居住地、与伴侣关系四项因素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月总收入越高、居于城镇、与伴侣关系越亲密者,病耻感程度越轻,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与病耻感的关系 n(%)

2.3两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MCMQ各维度评分比较 低病耻感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低于高病耻感组,且MCMQ各维度(面对、回避、屈服)评分低于高病耻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MCMQ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女性在围绝经期,机体由生殖旺盛的性成熟期过渡至老年期。该时期女性患MPS几率高,病期可伴随月经失调、失眠多梦、精神倦怠、耳鸣心悸、手足心热、腰酸腿痛等症状[8]。随着疾病进行性加重,患者或伴随程度不一的病耻感。临床有文献表明,病耻感产生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外界不公平对待、自我认知偏差等因素有关[9]。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MPS患者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病耻感,且其发生有明确的影响因素可循。

本文结果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居住环境越现代化、伴侣的关系越亲密,此类患者的病耻感受越轻。分析原因,文化程度越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越正确;家庭月总收入直接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较高的生活品质,能够使其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类健康;居住地越现代化,表明地区MPS健康宣教工作开展地越理想,患者接受健康卫生服务的途径越便捷。罗艳群等[10]研究证实,婚姻质量、收入等因素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症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结果发现,与伴侣关系越亲密者,病耻感越轻。因此在接治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总收入水平低、居住农村、伴侣关系紧张的MPS患者时,需要加强相关宣教与健康管理干预,并在后续加强随访,避免此类病耻感高危人群治疗信念持续丧失,争取患者理想的院外依从性。本文结果还显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MCMQ各维度得分越高者,病耻感受程度越轻。因此得出结论,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耻感受。而学会面对疾病,杜绝回避与屈服的应对方式,则能够使患者更好地坚定治疗信念,进而更好地配合医方治疗工作,争取理想的疾病预后结局[11]。

综上,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改善MPS患者病耻感;门诊医师在接治患者时,需要学会鉴别高危人群,予以系统干预,提升患者治疗信念。

猜你喜欢

耻感病耻感评定量表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Vanderbilt父母评定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消失的耻感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消失的耻感
人性化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品德与生活(社会)》利用评定理表对学生进行测评初探
忧郁症的自我评定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