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1-12胡永鑫王康

贵州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胆囊炎入路胆囊

胡永鑫 王康

(1.延安市安塞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陕西 延安 717400;2.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医院外一科,陕西 渭南 711700)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胆管系统病变,伴随着结石对胆囊壁长时间的刺激会直接影响胆囊功能,诱发慢性胆囊炎的出现[1],现临床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有研究发现[2],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会因在手术过程中对Calot三角解剖不当而造成胆管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且手术治疗的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也成为评价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3]。因此,本文探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胆囊后三角入路和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需行腹腔镜胆囊切术治疗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2.65±5.14)岁,平均病程(2.35±0.57)年,结石情况:单发性:32例,多发性:28例;研究组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42.71±5.09)岁,平均病程(2.33±0.61)年,结石情况:单发性:35例,多发性:2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18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4]中关于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并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肝脏、肾脏功能正常;既往无腹部手术治疗病史、未患有腹腔镜手术治疗禁忌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5]:患有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或内分泌疾病者;并发恶性肿瘤者;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在参与本项研究前1个月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药物进行治疗者;伴有明显的精神、意识和认知障碍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由胆囊前三角入路,灼开浆膜,分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在夹闭切断胆囊管后切除患者的胆囊。研究组则采用后三角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样探查胆囊粘连水肿情况,评估手术难易程度,然后向左上方牵拉翻转胆囊的壶腹部,暴露胆囊后三角区域,选用电凝钩由胆囊底体交界部向其壶腹部和胆囊管方向切开浆膜,直至胆总管上段5 mm即可,钝性分离胆囊后三角内疏松组织,大致暴露胆囊管和壶腹部的轮廓,然后再向右下方牵拉翻转壶腹部,暴露Calot三角,自壶腹部方向横向切开并分离Calot三角内浆膜层,显露胆总管、胆囊管和肝总管间的关系,离断胆囊管,开放胆囊三角,夹闭胆囊血管,起初胆囊。两组术后均规范化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组手术治疗情况(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和手术时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长及住院时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情况;分别于患者手术前和术后3 d抽取其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液6 mL,依次对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2 结 果

2.1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胃肠功能恢复时长、住院时长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2.2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CD4+、CD8+、IL-6和TNF-α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对照组发生出血3例,胆瘘2例,胆管损伤5例,并发症发生率16.67%;研究组发生出血、胆瘘、胆管损伤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27,P<0.05)。

3 讨 论

胆囊结石患者并发慢性胆囊炎的风险较高,目前,腹腔镜手术是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治疗方式[7]。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胃肠功能恢复时长、住院时长和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胆囊后三角入路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胆囊后三角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分离方便,有助于增加腹腔镜手术操作空间,加之该区域胆囊动脉较少,可以在缩短手术操作时间的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8]。而且胆囊后三角解剖区域多以疏松的结缔组织进行填充,少有胆囊动脉后支通过,由此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对胆管的损伤,进而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9]。

本文结果还发现,术后,研究组CD4+、CD8+高于对照组,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胆囊后三角入路对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影响较小,推测原因可能与后三角入路方式可以有效保护机体的胆囊动脉,减轻手术治疗对组织及细胞因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12]。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但具备创伤小、预后佳的优势,更可以保障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胆囊炎入路胆囊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