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建议

2021-11-12张瑶华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苏轼文言文背景

张瑶华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学习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使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能够更加高效并且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汲取各种知识。下面,将对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提出作者的一些建议。

一、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因为在高中语文中学习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自己的创作背景。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大概的了解到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感想,找到他们为何写下这篇作品原因。但是高中语文的课堂上只有45分钟,如果每个教师用过长的时间去讲述作者的创作背景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要给学生留下作业,预习好即将学习的文言文创作背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要去讲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营造出更加具体的教学情景而且还可以使课堂更加有效率。例如,在学习《赤壁赋》这节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这篇文章以及作者苏轼,学生在预习时就知道了苏轼种种经历:初期苏轼因为误解了王安石变法被罢官赶到了杭州,期间张庄多出做一些小小的县令,后来又因为作诗的原因被判入狱,最后苏轼被调到了黄州,担任小小的官职。在做官期间,为了抒发心中的痛苦和郁闷,写出了《赤壁赋》。在上课时老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在当时的情景下,写这篇文章时是什么心情?”学生会说“心情一定很差。”、“郁郁寡欢。”所以通过让学生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时的背景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中心以及意境,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加有效。

二、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是很难读懂的文言文在读过上百遍之后,就可以大概的了解这篇文章其中的意思。提升学生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字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觉。在课堂上去营造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加速的理解作者的心理,进而明白文章的主旨。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去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然而当学生独立的去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存在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语速很快,朗读的时候没有真情实感。对于这种现象,学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轻柔的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去朗读文言文,这就可以避免学生朗读文言文。始于速过快的问题,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的进入文言文中的意境,慢慢的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正确的语感。同学之间也可以分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文言文,学生们可以互相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建议,一起进步。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文言文的比赛,通过比赛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积累文化常识,理解课文内蕴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把文言文翻译过来,将文章的表面意思教授给学生,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文章,如果只通过“文字翻译”,只会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滞于表面。因为文言文写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很多关于文化的常识,所以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首先就要掌握文章的中心以及脉络和文中相关名词的具体意思。文言文就是古代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文言财富,它不是很简单的读书写字,其中还包含了很多道理以及有些文章还写出了一些关于宗教的文化、传统文化等,这些关于文化的知识都要教师去带领学生探索学习。

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孔子老先生及其弟子留下的《论语》,是给后代宝贵的一项文字财富,其中有一句十分有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热爱文言文,他们才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去主动的独立自主的研究文言文相关的各种知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把文言文中所特有的魅力展现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觉到无聊困倦,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文言文的趣味短片,在讲解文言文时给学生播放这些短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班里举办学生汇演,让学生根据文言文来设计一些情景剧,通过让学生亲自的去表演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能够更加清晰的去学习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还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构建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教学课堂,让学生自主加入学习中来,汲取更多古典文化。为我国的古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苏轼文言文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