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21-11-12毛晋华

散文百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外语工作

毛晋华

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高校外语教师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倦怠的一个高发群体,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虽然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外语教师的职业地位依然困扰着很多人的心。针对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来讲,由于高校外语教师的授课一般为大班授课,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其工作压力更大,因而也更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的状态。然而,职业倦怠所导致的种种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克服与疏导,不但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必须要重视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不仅有助于教育者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对于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及表现

1.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严重的工作压力所产生的身心疲劳的症状,并且持续一周以上。职业倦怠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在护士、律师、教师等行业当中,其基本特点就是情绪性耗竭。后来Maslach 团队将职业倦怠的概念进行优化,即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绪枯竭、低个人成就感等特征。通常情况下,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不能够顺利应对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时出现的极端反应,是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持久性衰竭状态。

2.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情感枯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种表现。高校外语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的特点容易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在这期间的情绪和态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总的来说,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感过度消耗和教师胜任感下降两个方面。首先,很高高校外语教师在刚刚进入教育行业时充满了工作热情,但是因为高校外语教育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工作量较大,因而高校外语教师会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取而代之的是觉得工作没有意义,进而对目标感到迷茫。其次,在工作压力较大的时候,教师也会对做教师这件事产生质疑的情绪,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教师这一工作,逐渐缺乏自信,工作的成就感也随之降低。进而由积极的工作逐渐变为消极对待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进入职业倦怠的高校外语教师往往在前期的工作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工作压力较大的时候,没有合理的梳理情绪,从而导致自满或者惰性逐渐侵蚀了自己。

二、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层面。

来自社会层面的倦怠成因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快速变化带来的新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倦怠是个人的特征,但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其倦怠与社会压力也具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所面临的压力除了来自工作,还包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产生倦怠的概率也大幅增加。新时代条件下,知识呈现爆炸的状态,世界外语教育理论的迅速发展也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当前,外语教学涉及的教学科目越来越多,除了专业的外语,还要对文化、心理、思维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工作当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此外,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更新等都给高校外语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条件。高校外语教师想要做好这份工作,仅仅有一腔热血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带来的压力,则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组织层面。

在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方面,组织层面的原因也是其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的制度管理当中存在方式失当。管理制度的不当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直接的影响。在现实的教育管理当中,有的高校存在着模式教师的现象。这也就使得教师的一些知情权和决策权不能得到落实,使教师失去原本应有的公平和尊重,从而造成教师对组织的不满,进而影响到其工作的态度。一方面,教师作为决策的承受者,其主体得不到有效实现;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时,教师未必能得到实质性的奖励,但是教学改革出现了问题,教师确实首先要被问责的对象。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改革当中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甚至有一些抵抗力较小的教师的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从而造成职业倦怠。其次,部分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体系存在众多不合理因素。高校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当中外语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支持相对较少,教师缺少工作上的回馈和鼓励,使其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同时,在科研评价体系方面,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也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当前,在我国高校职业评定当中,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数量作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就使得长期以基础教学为中的外语教师们难以承受,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3.个人层面。

除了社会和组织的因素,个人因素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些教师责任心强,追求完美,对自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受到教师本身的一些影响之外,还与学校、学生、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着影响,这就导致教师在无法取得明显成绩时,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另外,一些教师在工作当中心胸不够开阔,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时候,不能够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很多教师缺乏自我调节的相关知识,因而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挫折时,无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疏导,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三、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解决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也应该从社会环境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对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视程度,从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主要导向,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同时也要逐渐改变社会传统观念对教师的认识,实现教师由执行教学程序向着多元教育的方向转换。其次,通过各种手段来关注教师的成长。在社会上不仅应该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岗位培训,加强教师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还要多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并从政策法规方面保证工资及福利发放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2.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

在学校层面来看,高校应该从管理制度方面入手,改善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倦怠,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要能够全面考虑教师的心理需求和职业发展路径,同时还要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和人性化。高效管理层应该认识到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工作量大的问题,并给予充分的关怀和支持,改善教学条件,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3.强化个人心理承受能力。

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社会和学校层面外,还与教师自身的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教学工作的压力时,高校外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动态存在的,教学本身就是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因此,其应该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趣处,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在工作当中体会到乐趣。另外,高校外语教师在课余时间要进行适当的个人反思,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

四、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社会、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有效防止和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时,高校外语教师也要不但强化自己的素质,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压力,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疏导,从而保障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外语工作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不工作,爽飞了?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选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