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血丹心著青史 梅花岭上遗孤魂
——评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

2021-11-12

剧影月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扬州音乐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千古歌吹的扬州成全了无数人心目中关于“江南好”的种种想象,春风十里、青楼楚腰,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孟浩然烟花三月下广陵……两千五百年的扬州城,有太多可以描摹的浪漫与风情。然而在纪念这座城市的诞辰之时,作为本土剧种的扬剧撷取的却是满城风月的扬州在大厦将倾前的那一刹那,当清军的铁蹄踏破箫管歌吹的绮丽梦境,史可法率领三千子弟兵浴血对抗的那七日,在漫长的二千五百年的时光面前,真的只是一刹那,但这一刹那里的英雄血,一刹那里的歌哭与壮怀,却注入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扬剧新编历史戏《史可法——不破之城》以扬州城破前的七天为视角,书写的正是这座城市在炮火铁蹄之下真正屹立不倒的气节与魂魄。

一、编剧上的三元视角

《不破之城》讲述的是“一个人守护一座城”,战火倾覆的危亡时刻,这种舍生赴死的孤绝自有其悲壮动人之处,然而,如何去描摹这份孤勇,如何展现孤注一掷举动背后的心理支撑和真实动因,让史可法的形象沉甸甸地落于实处,才是编剧着力思考的地方。编剧罗周正是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将史可法置于不同的情景之中,置于不同人的目光审视之下,来描述他在生命行将落幕的最后七天所经历的艰难抉择、灵魂拷问和生死回眸。

(一)“宫阙依旧歌舞暖,悲哉扬州已孤寒”

第一出《拒降》甫一展开,就是一片孤寒之境。清军围城,史可法率区区三千将士一边苦苦支撑一边乞盼支援,然而日日苦等夜夜盼来的却是无限的失望。史可法内心的信念经历了三重崩塌的过程:曾经的同袍李遇春屈辱降清,竟带着清军书信殷殷劝降,国朝梁柱卖主求荣,沦丧至此,何其痛心,此第一重崩塌;四方兵马无人救援,只有义子史德威带着十数骑亲信奔援前来,诸镇袖手自保,任扬州三千兵马抵抗十万铁骑,何其悲凉,此第二重崩塌;殷殷苦盼没等到兵马钱粮,只等来皇帝亲赐的烟花歌女,前线浴血奋战,朝不保夕,小朝廷却依旧歌舞升平,何其讽刺,这是第三重崩塌。而紧接着,经历了如此捶心之痛的史可法,在第二出《明心》之中,又经历了部将的背叛。如果说之前苦苦支撑,还心存四方来援的期盼,此刻当真是举顾无人,无力回天。在如此末路穷途、仄仄孤境之中,史可法难免会有犹豫和衡量,“待不降敌众我寡如何战,待要降男儿脊背岂肯弯”,“书信手中似火炭,家国肩上重如山”,一切因素,将士的性命,扬州的危难,南朝的腐朽,都被作为砝码放置于天平两端,然而家国大义、为人臣的使命和担当终于还是以重于泰山的千钧之力,压过了所有的退降之念。他选择了让叛将且自逃生,各归乡里,让全城百姓速离扬州,免遭涂炭。安顿好所有,然后带着三千兵马一腔孤勇地承担起了最后的使命,慨然地走入早已写定好的命运之中。

其实当结局早已写好,这场战争就不再是正邪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史可法以及前线战士内心关于“忠义”与“背叛”的交战,而正是在坚持还是逃遁的缠斗之中,英雄的形象变得清晰而立体,当逃走的将领去而复返,同史可法一起率众抵抗,共殉国难,这场关乎心灵拷问的缠斗最终落幕,千百个英雄的背影巍然屹立。

(二)“登楼远眺,谈笑风生,只为一句叮咛”

第三出《宴敌》是编剧最独具匠心之所在,清军首领多铎有只身一人,赴扬州城中劝降的豪迈,而史可法也有不杀敌之使臣,反以友相待的风度,他携多铎登楼远眺,与他细数扬州风物,有茱萸遍插,落花流水;有二十四桥,玉人箫声;有桥头燕子,杨柳拂烟;还有青楼红袖,白马少年……史可法细细历数,声音中有骄傲与雀跃,多铎一一探看,回应中有惊异与赞叹,此时的二人,抛却敌我双方的身份对垒,不过是这世间最平凡的一对文人知己,有着对于一切文明,一切美好的共同的敬畏。正是这份敬畏成为双方坦诚沟通的开始。史可法带着多铎遍览扬州繁华后,把底牌相告,他本可以以水淹泽国之法,玉石俱焚,与清军同归于尽,但不忍这扬州千年风华,毁于一旦,不忍双方将士百姓无辜丧命。于是他毅然以扬州的命运相托,企求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善待这一城百姓。无论是誓死保卫扬州城,还是在无法保全之时将扬州的命运交付给他认为值得信任之人,史可法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守护这城市的一砖一瓦,一家一户。他不是为了标榜个人忠义气节,就将无辜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沽名腐儒,他所秉信的忠义的真正内核是仁爱,是悲悯,是对生命、对万物的尊重。

(三)“一纸书远寄结发妻,一纸书奉上老娘亲”

《不破之城》作为一部战争戏,并没有把笔墨着力于对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的描绘,而是往往宕开一笔,去描摹黑云压城的战事纷纭之下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浮动。家国大义,有国也有家,在国家危难时刻,史可法能够挺身而出,以一人之勇,对抗千军万马,但作为一个平凡的血肉之躯,内心也有无法割舍的牵挂。第一出《拒降》中,皇帝身边的公公为他带来母亲亲手做的糕团,妻子亲手织的征袍,手持这份沉甸甸的来自远方的悬念,一身披挂的史可法显露了片刻的脆弱与温柔,虽然只有片刻。《明心》一出中,当桐华误解其心志,愤怒之下准备返回金陵时,史可法托其带绝笔书信给母亲和妻子,在下定决心舍身赴死之前,坚毅如史可法也有未了的眷恋。第四出《守城》,史可法在临刑赴死前有一段内心“独白”,“我今一死无遗恨,啊呀唯怀愧意对眷亲”,他饱含深情地倾吐对妻子的情意与对母亲的愧意,在生命行将走向终点的时刻,这个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战士流露了自己最后的温柔。除开对母亲妻子的思念,对恩师左光斗的怀念也是史可法内心珍视的一份柔软,恩师的叮咛与嘱托,心志与遗愿始终是他内心彷徨犹豫时一盏指路的灯。史可法并不是愚忠之人,相比忠于一个腐朽没落、行将就木的南明王朝,倒不如说他是忠于母亲的教养,忠于恩师的嘱托,忠于自己内心的期许。

二、艺术上的多元融合

戏曲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编剧倾力创作的剧本只是为演出搭建了骨架,还需演员表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共同发力,才能成就一部好的作品。扬剧《不破之城》熔铸了多方心血,无论是音乐唱腔还是表演程式,都试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所突破,用更多元化的元素丰富舞台表演。

(一)音乐:悲怆与柔美交相融汇

扬剧由花鼓戏、香火戏、扬州清曲合流发展而来,音乐传统曲调和形式本身就十分丰富,《不破之城》的音乐设计在充分继承扬剧传统,保留扬剧本色的同时,还借鉴和吸收了扬州传统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的特色与情调,使全剧既有悲怆的史诗气氛,又有婉约的江南风韵,音乐风格和情感色彩十分丰富。

在音乐唱腔上,扬剧的传统曲调曲牌本以女腔为主,偏向于柔美婉约,但考虑到这部戏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战争戏,因此演员们更多地以香火戏“大开口”的方式行腔,增加了演唱的气势,使音乐表达更加粗犷豪迈。在器乐伴奏上,《不破之城》将民族器乐和大提琴、小提琴、黑管等西洋乐器搭配使用,增强了听觉色彩,把悲怆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物的悲凉处境渲染到了极致,营造出了宏大壮丽的史诗气氛。

由于这部剧在很多时候从战场宕开了笔墨,有更丰富的情绪和内容,因此作曲家在谱曲时根据剧情呈现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设计了更加多元化的唱段,他们从扬州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发挥扬州小调的本土特色,使全剧的音乐设计富有“扬州情韵”。《守城》一出中,扬州妇女皆一身素衣,在月光下为出征的将士缝补征衣,一曲扬州小调唱尽了她们心中无限低徊凄婉的心事,“风儿高,月儿低,我为男儿绣征衣;针儿密,线儿齐,打飞杜鹃不叫啼,休惊奴家心底事,莫使珠泪溅凄凄”;《宴敌》一出中,史可法演唱了一段“扬州道情”,他拉着多铎登楼远眺,玩赏扬州风物,用具有扬州本土风情的音乐小调来细数扬州风光,往东看,“城东湾头栖江雁,红翠满目发新枝,茱萸栽植万千树”;往南看,“拱画桥,似虹霓,玉人箫声传凄凄,桥头燕子衔新泥,桥上杨柳拂烟雨”;往西看,“妙园林,数淮左,真风流,在城西,山光云影两相宜。鉴真讲经大明寺,泠泠松风颂阿弥,叮咚泉响伴黄鹂;往北看,“那不是滕暖雾蒙蒙密密,那不是笼寒烟攘攘熙熙,那不是啸狂风云遮日蔽,天接水水接天翻涌涟漪”,最富有扬州韵味的唱腔搭配清雅旖旎的扬州风光,实在是别有“扬州风味”。

(二)表演:文戏与武戏相互穿插

这部作品并不是扬剧第一部演绎史可法人物事迹的作品,之前,

扬剧已经上演过《史可法》,李政成曾凭借此剧一举夺得第21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时隔经年,再次演绎同一个人物,李政成的表演在更加圆融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厚度。

剧中的史可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将,他青年进士及第,师从东林党领袖左光斗,深厚的儒学根柢让他富有风度和学养,因此剧中想要呈现的是一个既有文韬又有武略,既有风雅翩翩的文士风度,也有忠勇磊落的将相气度的史可法形象。

因着这样的形象特征,剧中文戏与武戏相互穿插,互为调节。而无论文戏还是武戏,都对演员的功底有极高的要求。论文戏,剧中的史可法有许多大篇幅的唱段,《拒降》一出中阐明心志慷慨激昂,《明心》一出中感叹世情沉郁悲凉,《宴敌》一出中介绍扬州风物情韵婉转,《守城》一出赴死前的内心“独白”悲婉绵长;论武戏,史可法在剧中也有许多武戏片段,《明心》一出中试探下属,要装醉舞剑,《守城》中短兵相接,要抛耍花枪。被誉为“扬剧王子”的李政成完美地接住了这个人物,论文戏,他唱功扎实,“堆字大陆板”铿锵入耳,“扬州道情”婉转绵长;说武戏,他功夫过硬,提剑、出剑,潇洒飘逸,提枪花、抛枪、接枪,干净利落,探海转、僵尸功等翻跌动作稳准有力。他将一个文武兼备、风雅仁义又沉稳豪迈的儒将形象演绎得荡气回肠。

结语

《不破之城》是悲凉的,守城三千难敌铁骑十万,诸镇袖手旁观,四面楚歌孤寒;《不破之城》更是悲壮的,烟花女子身系歌楼,尚心系家国,三千将士虽明知赴死却仍有孤注一掷的豪勇。《不破之城》撷取的也许只是茫茫历史的一个边角,但对于扬州这座城,却是重要的精神坐标。一腔忠诚地守护这座城市的史可法,以及这段殉难的历史,也伴随着两版《史可法》,刻印进了扬剧的文化基因里。用本地剧种讲述本地传奇,将风尘斑驳处的历史重新擦亮,用新的文艺精品彰显城市精神,为这座千年古城留下新的文化记忆,大概也是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想要努力实现的愿景。

猜你喜欢

扬州音乐
扬州茶韵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奇妙的“自然音乐”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音乐从哪里来?
“扬州绒花”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