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神写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经典神话题材的新探索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动画电影

(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动画电影新标杆

“2019年全年生产动画电影51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登顶动画票房冠军,动画电影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2019年电影创作类型里表现抢眼。无论是市场的影响力,还是观众的接受度,均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2015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成功开始,相继出现了《大鱼海棠》、《风语咒》、《哪吒》、《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等佳作。其中,《哪吒》无疑是最大赢家。

《哪吒》在工业制作水准、市场影响、艺术品质等多方面都将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新标杆。进入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一直不高,大多是低幼化的儿童动画片。“在过去,国产动画电影即低幼动画的思维定势,遮蔽了动画电影应有的多样性。引进好莱坞动画大片以后,对合家欢概念的追捧,又导致国产动画电影在低幼与成人之间摇摆不定。事实上,这也正是此前动画电影走不出创作瓶颈的重要原因。”在《大圣归来》之前,很少有涉及全年龄段观众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作为一部3D动画电影,其制作工艺可能还达不到美国迪士尼动画的水准,但代表了目前国产3D动画电影的顶尖水平。影片动作、表现力、镜头的运动方式、场面调度的纵深度以及景别的切换,都展现了《哪吒》精良的制作水准。影片故事取材于大众皆知的传统神话,经改编将时代元素融入电影,实现时代再创作。哪吒这一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距今已非常久远,在原有的文本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美学精神容易与时代发生错位,《哪吒》在旧人物身上注入时代的美学精神,赢得市场,获得观众青睐,在完成商业诉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影片上乘的艺术品质,做到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综合来看,《哪吒》的成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之后的创作树立了标杆,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二、照进现实:神向人的转变

神话故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人们超越现实的假想方式。进入新时代,神话故事影视化改编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适应时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哪吒》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电影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价值较好地融合,用传统神话故事来表现现代人的精神诉求,把时代精神始终贯穿于每秒24格影像的叙事体系里,书写符合当代神话思维的现代神话,让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焕发现代活力。“我们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文本引入到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之中——不论这个文本是以社会的现实存在方式还是以艺术的虚构存在方式,才能够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够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首先,《哪吒》旧故事“新”编。影片摒弃旧故事框架,将神话原型中的故事进行了现代改写,将一个惊心动魄的“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和“弑父”的心理原型改编成一个叛逆少年的成长、救赎母题。成长是有关书写人类的叙事主题,融入人类主题就消解了人物神性,增强人性的复杂。电影中人物的神性退位是影片改编的一大突破,这不仅仅体现在对主人公哪吒的非英雄化、去势化、普通化,也体现在哪吒师傅太乙真人身上,太乙真人外在形象不仅少了仙气飘飘、高高在上的神的庄严性,反而多了人的复杂性——好酒、贪吃贪睡外加一口四川话,神性被逐一消解。给神仙注入人性,也就模糊了善恶、对错的二元对立,哪吒、申公豹、敖丙以及陈塘关的百姓,都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去神性的处理同时也拉近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促进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身份认同,越过荧幕,观众体验到的是一种对当下自我现实命运的真切叩问和对内心的深刻反思。

其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也加深了情感的真挚度,很好地将观众代入电影里的人物情感关系中并产生认同。哪吒与父母的亲情,与太乙真人亦师亦友的师生情,与敖丙的友情以及哪吒所遭遇的各种误解和偏见,都成为哪吒成长并完成自我救赎的合理动因。情感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动画电影创作者应该更多地从家庭观影的角度出发,多打成长、梦想、合作等亲情牌,关注成人与孩子共同的精神世界,更多地挖掘人性的表达、避免过多的说教意味。”李靖以命换命让得知真相的哪吒决定自己的命自己扛,跪别父母,与父亲和解,坦然赴死,观众内心的情感储蓄在这一刻得到爆发。

再者,虽然影片描写的是神的世界,却多方面触及了人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寻找自我、追求自由、身份认同、地位阶级乃至身处社会面临的生存问题,通过神话寓言的方式反映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哪吒生来为魔丸,陈塘关百姓亲眼见证了哪吒的出生,也因此在哪吒出生之时百姓便以大局为由要求李靖处死哪吒;申公豹生来为妖,所以任凭他如何努力,最终依然得不到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个位置;龙族为妖族,所以不能封神登天,因此敖丙生来便背负复兴龙族的使命。这是影片最显而易见的主题——偏见,如申公豹所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所谓人言可畏,影片叙事也围绕“改变偏见”而展开,让主要人物具有东方美学的悲情气质。影片无论从主题的立意、影片故事框架设计及叙事方式,还是人物设定上,均突出了神话题材叙事神向人的转变,用虚拟的世界观照现实,走近时代,走进普通人。哪吒与父母、师傅、熬丙共同建构的影片叙事中的主题价值,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拖住了社会黑暗的闸门”,让更多的人努力幸福地生活,选择正确的做人方式。电影以人为本的创作思路,用神话寓言的方式把握时代、关注人性以及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将青春、成长等人类主题以一种走进现实的创作态度融合于神话元素以唤起观众的共鸣,表达了一种罗曼·罗兰所谓的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三、未来传统神话题材IP创作的新走向

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创作历史悠久、硕果累累,传统神话、民间传说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灵感。在二十一世纪以前,从蜚声海内外的《大闹天宫》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宝莲灯》、86版电视剧《西游记》,进入二十一世纪,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影视剧依旧层出不穷。但是在电影领域,直到《大圣归来》问世以前,神话题材改编的电影都没能够掀起巨大的波澜。即便是有着巨大票房号召力的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除了获得了12.45亿的内地票房外,影片内容上依旧为观众所诟病,过多的台词和类型电影元素的堆砌导致电影叙事表达上的乏味,造成了内容上的空洞,很难引起观众共鸣,是典型上座不叫好的电影,所以依然不能称之为代表作。2015年《大圣归来》的问世可以看作是这类题材影片创作的分水岭,该影片不仅是动画电影领域的巨大成功,而且也为传统神话故事传说的影视化创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这种思路的成效在电影《哪吒》中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传统神话题材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这类IP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拥有大量的粉丝,可以说是老少皆知。这就为电影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电影具备很强的观众号召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耳熟能详,如果改编不能达到观众的预期,也很容易受到口诛笔伐。《大圣归来》、《哪吒》的成功为传统神话题材的电影创作在市场化背景下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即将神话元素融入现代价值,用“个体”书写表达集体诉求和梦想,用神话寓言的方式走进现实,把握时代,关注人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用具象的电影语言去满足同时代下人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哪吒》在以往经典文本假想世界的基础上,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试图逆天改命”的成长经历,并最终找回自我,完成救赎的故事。这种消解神性、普通化,反好莱坞经典“崇高”、“完美”的英雄模式的“平民”英雄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电影叙事。

在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设计上做到了“唯一性”,立体饱满且带有一种真实的质感,人物台词生活化、幽默化加上时代的一些流行词汇的嵌入,也拉进了与时代的距离,增强了观影趣味性和时代感。此外影片强戏剧性的故事和类型化的模式,在情节设置、视听节奏、情绪渲染、趣味表达等等方面,都满足且符合大众的观影习惯。电影与观众应该是一个力学的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电影对观众行为、心理、情感、文化都有导向作用,同样电影创作也不能脱离观众,“任何电影的创作者,都首先要回答观众是谁,观众为什么会看这样的故事,观众看完这样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体验这类核心问题。”在今天,随着电影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电影可以看作是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那么电影首先就要具有趣味性、愉悦性和可看性,电影美学、电影文化、电影价值也才有意义,才能够完成电影叙事内在的文化价值陈述,发挥当代中国思想、价值、文化建构功能,这类由传统经典文化IP挖掘出来的电影,也才能够更好地兑现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西游记》、《封神榜》等中国著名神话小说在未来电影的创作中依旧是重要的IP来源,将会有不同类型的作品出现。那么如何延续这样的春天,如何让传统文化经典焕发时代活力,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思想融合,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焕发时代价值,依旧是电影工作者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动画电影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