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益阳地区花鼓戏舞蹈形态特征研究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花鼓戏花鼓湖南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99)

湖南花鼓戏除了表演、唱腔部分、舞蹈动作极具地域特色以外,也体现了湖南风土人情,其艺术价值等同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湖南花鼓戏的舞蹈动作源于生活,戏剧性的特色尤为突出,它的艺术成就源于老百姓的喜爱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因此对湖南花鼓戏的舞蹈部分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湖南花鼓戏舞蹈形态的演变与流传

(一)源于民间艺术——湖南益阳地区花鼓戏舞蹈的起源

“对子花鼓戏”“花鼓戏”“打花鼓”都叫做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有着百年历史。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各尽其态”。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直接从平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来演绎民间文化,真真切切融入生活,增强了花鼓戏刻画人民生活的画面感。扇舞、手巾舞、矮子布、打花棍、打酒杯……这些都能体现在民间歌舞中,还有一些农民的劳动生活动作表现力也非常强烈,比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一组看似简单普通的动作就这样奇妙的演变成具有独特表演程式的花鼓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突破性的发展,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花鼓戏,还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现代花鼓戏。花鼓戏的历史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两小戏”起初是长沙花鼓戏的原型。与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中丑和旦有着联系,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三小戏”是第二个阶段,正式形成于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并且在这时期最具特色。“两小戏”转变为“三小戏”不仅让花鼓戏脱离了古旧的表演歌舞演唱形式,还在丑、旦的表演歌唱基本形式上加了小生行当。最后一个阶段是“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上加上生、净等的表演行当就是“多行当本戏”,这一些小的变化也使之前的折子戏慢慢转成一个有头有尾的一个本戏。不仅如此,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声腔不断完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花鼓戏的剧目,角色也更具特色,一个普通地方戏曲剧变得丰富起来,凸显了他们的表现力、以及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彰显得十分浓郁。

二、花鼓戏之表演特征

(一)花鼓戏舞蹈取材的艺术特点

湖南花鼓戏的特色舞蹈形态在表演过程中极具个,结合了湖南人民的性格特征,舞蹈动作中也彰显着质朴、霸蛮、傲岸、自信,富有当地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在剧本创作、曲目还是在人物演员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戏最特殊的是突出喜剧效果。喜剧中运用生活的点滴和所处的混乱生活环境,结构方面致力于情节的误会和巧合,使喜剧人物置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来展示主题。从而发展出一个新的舞蹈艺术,其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化,表演轻歌曼舞,千姿百态,更让戏曲有了新的发展。花鼓戏手位:迎风指,朝天指,端掌,抱月式,拱手式,下迎指,赞美式,顺风旗。花鼓戏脚位:小八字步,大掖步,弓箭式,小踏步,骑马式。云手,盘腕,小五花,大五花,穿手动作大致一样,韵律小范不一样,古典舞大掖步跟花鼓戏大掖步不一样,花鼓戏要求膝盖窝靠紧。声腔特色,湖南花鼓戏之牌子,有锣鼓牌子和走场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锣鼓、小唢呐伴奏,活泼、灵动、轻快,是湘南各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丝弦小调和民歌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当地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活泼,小生风流洒脱。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

三、湖南花鼓戏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

立足湖南花鼓戏舞蹈的发展历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以花鼓戏舞蹈的艺术特征传承为逻辑线索,探寻花鼓舞蹈的传承机制和创新发展。从保护传承看,无论是戏曲、文学、音乐还是舞蹈,想要完全实现“青春永驻”并非不可能。任何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老一代艺术家的贡献,湖南花鼓戏舞蹈艺术的表演技法、舞姿动律、音乐创作和价值理念都会被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所影响,甚至是替换。保护传承就成为这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艺术文化格局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湖南花鼓戏舞蹈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可喜的是,湖南益阳市南县地花鼓(第三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坚信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艺术价值魅力,必将为湖南地域文化增添更多色彩。

(一)湖南花鼓舞蹈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复兴给湖南花鼓舞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受众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审美价值的提高,地方戏曲舞蹈受众解构急遽变化,在文化复兴的视野下传统的观演关系失衡,受众分化。二是舞蹈动作与艺术韵味变化。通过研究戏曲舞蹈的传承历史,探究新的编排手法结合当代编舞的新想法,使湖南花鼓舞蹈风格形成标新立异的舞蹈动作。三是舞蹈功能和演出环境变化。现代化变革,经济迅速的发展,舞台化演出迅速形成替代了民间化的演出环境,也逐渐从大众民间的艺术化转变为现代舞台艺术化的形态转化。现代文化冲击使传统文化的根基发生了转变,使得湖南花鼓戏舞蹈出现了向现代转型的倾向,打破了湖南花鼓戏舞蹈传统原生表演形态。这种变革既保留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开拓了现代化的新样式。

(二)湖南花鼓舞蹈艺术特征确认和延续。主要包括:原始化:湖南花鼓戏舞蹈要坚持走原生态传承路线,保护原生态发展,使舞蹈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形式和戏曲元素,保留艺术民间化的优秀传统。现代化:湖南花鼓戏舞蹈应保持开放、交流、融合、创新的理念才能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最终实现“各美其美”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趋势化:大胆创作新颖思路,灵活运用编排手法,借鉴其它高难技术,勇于探求与传统形式差异较大的艺术。艺术化:增添舞台色彩化,提高观众审美能力,升华民间艺术水平,才能使湖南花鼓戏舞蹈艺术形态在舞台创作上有新颖面貌和长足发展。

(三)湖南花鼓舞蹈的传承机制的推广。主要包括:加大湖南花鼓戏舞蹈宣传推广力度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保障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湖南花鼓戏舞蹈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为传承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改进湖南花鼓戏剧团的管理模式,提高花鼓剧团演员的积极性,为传承发展创造内在动因。鼓励湖南花鼓戏舞蹈研究,制定为传承保护奠定历史文化价值与创新发展的策略方针。

(四)湖南花鼓舞蹈的艺术形式与其它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1.湖南花鼓戏舞蹈教育化发展。教育化发展是湖南花鼓戏舞蹈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2.湖南花鼓戏舞蹈网络化发展。借住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开发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与共享,力求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湖南花鼓戏舞蹈网络化进程。3.湖南花鼓戏舞蹈娱乐化与商业化发展。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生活本体与网络活动融入一体,具有非常高的娱乐与商业价值。4.湖南花鼓戏舞蹈与其它外来文化融入创新改革发展。湖南花鼓戏舞蹈为开发动漫创作提供文化资源与内涵,动漫艺术创作促进湖南花鼓戏舞蹈创新与改革发展。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始有了很大的差异与转变,对于湖南花鼓戏舞蹈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虽然湖南花鼓戏继承了很多时代的文化特点,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状态,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很难与新时期的思想观念与发展理念有效融合,也很难满足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欣赏与追求。因此花鼓戏舞蹈需要在当代审美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优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湖南花鼓戏舞蹈,将其古朴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更好地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断累积与沉淀,发扬其独特的审美意识与特质,促进湖南花鼓戏舞蹈的发展,尽可能保证花鼓舞蹈走进各家各户,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特殊性到普遍性,从民间化到舞台化,为其提供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花鼓戏花鼓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淮岸花鼓情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