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解读《端午节》中的对比艺术

2021-11-12王小丹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骨子里口头禅新衣

王小丹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对比,是文艺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事物的真与假、好与坏,总是在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容易显露出来”。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鲁迅的《端午节》就运用了多种对比,以此来突出主题。

鲁迅塑造了《端午节》中方玄绰的形象,渴望追求新潮,骨子里却保守、迂腐、懦弱。从他的身份地位看,他侧身于高等学府,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从他的文化角色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但骨子里浅薄市侩、迂腐懦弱,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其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这也是鲁迅“反传统与寻求现代认同的困境”的写照。

《端午节》就是讽刺了方玄绰骨子里的传统,以及因循守旧和迂腐懦弱。民国时期,教职员欠薪,公务员欠薪,著作人没有稿费,知识分子生存困难。鲁迅时任北京大学与高师的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当时鲁迅发表稿件的主要刊物是《新青年》,亦难给薪。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创作了《端午节》,塑造了方玄绰。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

(一)人物自身性格的对比

由“都一样”改为“差不多”的口头禅。小说主人公方玄绰的口头禅由“都一样”改为“差不多”,是因为自己觉得“都一样”欠稳当。“都一样”较之“差不多”,其共同点是都包含着随意的态度,但“都一样”更随意。从这两句口头禅可以看出方玄绰游移不定的懦弱本质。他将“差不多”当作“平凡的警句”,社会的动荡使他自顾不暇,他也是被社会欺压的对象,他自身不保,更无暇顾及他人,所以他成为了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为了明哲保身,他将“差不多”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从而渐渐消磨掉自己的存在感。

在外唯唯诺诺,在家“大家长”。方玄绰在外做官僚兼教员,总长冤枉他有神经病,但只要他的地位不动摇,就绝不开口;教员薪水拖欠大半年,但只要有其他的官俸支撑,他也绝不开口,活脱脱一个“软柿子”形象,但他仍在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是清高!”然而,他在家完全就是另一副样子,喜欢发号施令,掌握着家里的权威,是家里的“大家长”。在外唯唯诺诺和在家的威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方玄绰的“两副面孔”。

方太太是一位传统女性,她对丈夫言听计从,本分地做着自己的家务事,但是当生活无以为继时,她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得不对方玄绰有一点“表示”,因为她了解方玄绰,了解他性格中的懦弱,她劝他去索薪,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出谋划策,这是她作为一个家庭的女主人的本分。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

联合索薪的教员和方玄绰的对比。教员们联合索薪,甚至被国军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们还是活跃在索薪大会中,他们敢于反抗,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利益;方玄绰就和他们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他畏畏缩缩,他虽然默许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但还是不敢同他们一起去索薪,甚至宁愿辞官也不愿去。在索薪教员和方玄绰的对比中,方玄绰懦弱的性格暴露无遗。最可笑的是,尽管他知道自己不敢去做,但还是要装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因为他听大教育家说“教员一手挟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所以他要去做那个高尚的人。这就是鲁迅要改造的国民性,鲁迅把国民性提到根本性的位置,人的“自性”是和一切外在的力量相对立的,方玄绰就是迷失于“大群”之外的,他和索薪大群格格不入,小说主要讽刺的就是他的格格不入。

方玄绰与太太彼此的称谓的对比。“太太并无学名或雅号,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称呼了,照老例虽然也可以叫‘太太’,但他又不愿意太守旧”,于是他就发明了“喂”;除了太太外,还有“夫人”“妻子”“老婆”“媳妇”的称谓,但他不愿意守旧,为了赶时髦,发明了“喂”的喊法,既不像其他称呼那么亲近,又不会显得很疏远,是一个他自认为舒服的叫法。方太太更不愿意喊他“先生”“丈夫”“老公”,因为她作为一个传统女性,更趋于保守。

(三)与小说之外的人物形象的对比

方玄绰与《肥皂》中的四铭形象的对比。四铭是一个满口伦理道德,内心却肮脏无比的伪道士的形象,对于这些,四铭太太是心知肚明的;而方玄绰是一个表面进步,骨子里却很落后的人,拥有“懦弱迂腐”的落后和“君子”的进步,他很想追随时代先进的潮流,但又害怕去追随,缺乏勇气,打算另谋生路,却又好高骛远。四铭和方玄绰的共同点是都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方玄绰和鲁迅本人的对比。《端午节》是鲁迅的自传作品,有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于鲁迅自己的生活,主人公方玄绰就是鲁迅自己。据孙伏园先生回忆,钱玄同曾参照《儒林外史》中的方氏兄弟,戏称席间的周氏兄弟为方五先生和方六先生。因此“方玄绰”便是“方”五先生,钱“玄”同先生给他们所起的“绰”号。鲁迅和方玄绰都是官员兼教员,而且鲁迅先生也有被《新青年》刊物欠薪的苦恼;莲花白也是鲁迅先生爱喝的;“差不多”也是当时鲁迅爱说的话。鲁迅先生是肯定胡适先生的《尝试集》的,但在小说中却颇有讽刺之意。

鲁迅是一位真性情的战士,与他笔下懦弱迂腐、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方玄绰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之下,使方玄绰的性格更加鲜明。但同时,也有鲁迅对他自己的审判,更确切地说,是对自身与无法摆脱、割舍不开的传统之间的联系的自省与否定。

二、情节的对比

方玄绰借钱和被借钱的对比,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端午节没有工资,家中的生活无以为继,他却抓起《尝试集》,方太太很担忧讨债的人,但方玄绰却置身事外,“店家?教他们初八的下半天来”。方玄绰就是一个活在眼下的人,他乐意于享受眼前,所以尽管没钱,还是让小厮去赊酒,而且毫不担忧,尽管他初八肯定拿不出钱来。莲花白雅致的名字和清灵的韵味,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雅士的象征,方玄绰尽管没钱但也要赊莲花白,映射出他美好的理想。

太太和他讨论以后的生计问题时,太太让他给上海的书铺子和报馆写文章,但他却嫌钱太少拒绝了,好高骛远,得过且过。最后,还是咿咿呜呜地念《尝试集》。方玄绰喜欢白话诗,他喜欢《尝试集》,并且自己也写了一本白话诗集,这是他追求新潮、追求进步的一种形式,也是他理想的寄托。现实却很残酷,他还是愿意活在理想中,暂时抛开现实。

三、悲喜剧的对比

鲁迅写《端午节》运用的是轻松幽默的反讽方式,塑造了方玄绰“小丑”的形象,使一个表面进步,骨子里却保守落后的旧式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方玄绰的口头禅是“差不多”,鲁迅用矛盾的方式将方玄绰自我的矛盾和分裂呈现出来,显示出他内心的复杂与混乱;在和太太争论没米做饭时,他气得孩子一样地“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答案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随声附和模样,接着便将头转向别一面去了”;方玄绰和太太之间的称呼也十分具有喜剧性,方玄绰称太太“喂”,而太太对他则没有称呼,在一起生活那么久,却连彼此的称呼都没有,是多么具有讽刺性,这也是他们婚姻的一种悲剧。

最后的买彩票事件,可以说是达到了小说喜剧的高潮,同样,也是达到了悲剧的高潮。方太太怕失了机会,吞吞吐吐地说想买彩票,在太太说完之后,方玄绰赶忙说“胡说!会说出这样无教育的……”方玄绰说了一半,就心虚了,在向金永生借钱碰壁之后,他看见稻香村门口竖着“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但方太太却想着他是在嫌自己没教育,更巧的是,方玄绰手里正捧着《尝试集》,这个画面颇具喜剧性。

在轻松幽默的喜剧背后,是方玄绰对时局、对政府的无能为力;他读《尝试集》,不想太守旧,想跟随新潮流;但结局是扎根在他骨子里的保守、懦弱、迂腐使他完全失去存在感,他不敢反抗现实,反而逃避现实,最后竟荒唐地想到买彩票,没买的原因竟是因为不舍得六角钱,多么辛酸!这是方玄绰的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同样,也是社会的悲剧。

鲁迅的《端午节》全篇贯穿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小说内部人物自身的对比、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与小说之外人物形象的对比,和情节的对比、悲喜剧的对比,使方玄绰的性格逐渐明晰,骨子里保守、迂腐、懦弱,却想着追求社会新潮,是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可是无奈,新衣并不合身。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展现出方玄绰的人生悲剧,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

注释:

①巫岭芬.鲁迅小说中的对比艺术[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01:86-90.

②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③孙伏园.端午节[J].鲁迅研究月刊,1994,08:25-26.

④孙伏园.端午节[J].鲁迅研究月刊,1994,08:25-26.

⑤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骨子里口头禅新衣
蕾丝,优雅到骨子里的美丽!
骨子里有气质的三个星座女
妈妈的口头禅
挑新衣
初春,为肌肤换新衣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爸爸的口头禅
妈妈的口头禅
你说,你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