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叛逃者
——哈克贝利·费恩形象浅析

2021-11-12秦阿香

名家名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密西西比河索亚木筏

秦阿香

哈克最初在马克·吐温的另一部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登场,作为主人公汤姆·索亚的伙伴,他参与了汤姆·索亚的历险,得到了大量的金币。之后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又作为一个睡在垃圾桶里的流浪儿,不堪忍受收养他的寡妇家的约束与酒鬼父亲对自己的挟持,选择假死并逃离家乡,哈克的旅程由此开始。

一、哈克的叛逃——小镇与密西西比河

略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渴望自由,正直勇敢又善良的小少年。因为受不了所谓文明对自己的束缚,他大胆出走,来一场真正的历险;因为不忍心玛丽小姐的钱财被骗子骗光,他设计破坏了骗子们的计划;因为和杰姆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下决心去拯救杰姆……虽然有时候他谎话连篇、语言粗鄙,但是这也正显现出他的年少活泼与真实可感。然而细品味这本书,便会发现哈克不仅是一个可爱的熊孩子,更是一个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抗者。

从最开始的逃离小镇对自由的追求开始,哈克事实上已经在对不满现实进行反抗。他心里不认同也不接受小镇对自己的束缚,所以他选择逃离,选择追求自己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制造假死掩人耳目,甚至不惜扮上女装。这一行为的确体现了哈克不凡的机智和应变能力,却更彰显出他逃离的坚定决心。

那么小镇究竟有什么东西束缚了哈克?回到文本,小镇由米歇尔类的上层人家、包莉姨妈为代表的中产人家、与哈克差不多的流浪者、黑奴以及教会及其学校所构成,其中,前两种人大多是忠诚的宗教信徒。而束缚哈克的首先便是宗教。哈克无法接受循规蹈矩的祷告,教会学校的生活更令他无法忍受,与之相反,他喜欢去河边或街上消磨时光。哈克完全不信仰宗教吗?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他对星期五的担忧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哈克只是难以承受烦琐的教规教条。

除了宗教,镇子上的人对金钱的态度也令哈克无法苟同。自从他和汤姆发现了一大笔金币,恭维夸赞他们的人便突然增多,寡妇道格拉斯也收养他了。哈克的酒鬼父亲更是因为金币的缘故绑架自己。在金钱至上观念大行其道的小镇上,哈克对金钱的态度显得更加纯粹——他不屑于金币,这在他放弃财富选择逃离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金钱和宗教为核心的小镇氛围使哈克在其中无法呼吸,这一状况在他有了钱之后更加严重——作为一个有一定资产的人,他需要尽他应尽的“义务”。然而作为一个不能忍受拘束的自然之子,哈克唯有坚决地选择逃离才能反抗加之于身心的愈来愈紧的文明枷锁。

从成长角度看,逃离小镇只是哈克迈出的第一步。如果说小镇中的哈克只是受不了宗教和金钱至上观的束缚,那么,密西西比河上流浪的哈克则开始质疑自己原本的道德观和种族观。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两岸,哈克见识了两个家族的世仇冲突,目睹了对戏剧方面一窍不通的人们对“莎剧”的虚伪推崇,参与了骗子对玛丽一家的行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哈克逐渐明晰了所谓“道德”,原有的“良心”也逐渐为自己所怀疑,而同情心和善良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于是,他由最初围观家族的冲突转变为破坏骗子计谋维护玛丽的遗产。不过,迷茫期的哈克最终选择回到木筏,继续漂流。

二、哈克的软弱——木筏与乌托邦

遇到事情就逃向木筏是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潜意识反应,似乎只要回到木筏,哈克就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就有继续向前的勇气。现实中,木筏仅仅是哈克和杰姆漂流的交通工具,载着他们流向下一站,而在精神上木筏更是哈克的寄托,是哈克的乌托邦。即便遇上事情,哈克依旧有一个容身之所,可以选择逃离,开始新旅程,所以木筏的存在对哈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当有一天木筏不见了,被河水冲走了,他便由衷体会到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雾里的凄冷感。而当哈克又重新拥有了木筏时,他希望曾经的失去都是在做梦。

然而这样的乌托邦最终依旧被入侵。不久,甩不掉的“国王”和“公爵”开始霸占木筏,这预示着哈克即将迅速成长。果不其然,霸占了木筏的骗子们为了四十块钱背着哈克卖掉了杰姆。得知情况的哈克经过挣扎,最终主动放弃了木筏,踏上了寻找杰姆的旅途。成长的过程往往不会轻松,对于哈克亦然。从他的良心来看,杰姆是一个黑奴,为了一个黑奴去冒险是可耻的,然而另一方面,杰姆是自己的好朋友,是少数照顾自己的人,到底要不要去拯救杰姆,哈克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最终,哈克毅然决定放弃木筏,放弃自己的乌托邦,他直面现实,不再逃避,反抗了别人口中的道德,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再软弱,健全的心灵击败了畸形的意识。

三、独特的哈克

杰姆和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旅途中,感情不断加深。在这之前,通过哈克的介绍,可以隐约得知杰姆是一个忠厚的黑奴。然而由于对被贩卖的恐惧,杰姆选择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小镇,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的黑奴,他有着身为黑奴的先天的反抗性,然而杰姆的反抗并不坚决,他在内心依旧认为自己是一个奴隶,并不认为自己和白人平等,他所追求的是一户不贩卖他的好主人家。哈克却不同,他虽是白人,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泊旅程中,他逐渐认识到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照顾他的杰姆比那些偷奸耍滑、沉溺世仇的白人好多了。哈克的种族平等意识在此远超杰姆。

哈克的朋友汤姆,虽然和他一样跳脱调皮,满口粗鄙之言,但实际上他们的缘由完全不一样。汤姆·索亚作为小镇中产阶级家的孩子,从小接受教会学校的教育,向往南方上层阶级,憧憬骑士生活。因此,他半夜去贝蒂家楼下,在山洞里也要保护好贝蒂,模仿骑士对待周围世界,进行探险更是因为他希望获得巨大荣誉。他的谎话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世界的探知欲和冒险冲动。哈克则不同,作为小镇的底层人,他基本没受教育,从小自由散漫,体会了社会冷暖,他的冒险更多是出于对现实的逃离和对自由及自我的追求。至于他的谎言,也往往出自对自身和对他人的保护。这其中蕴含着马克·吐温的拷问,当只有谎话才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世人认为的正确真的正确么?

文学史上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少年儿童叛逃者便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一如哈克,霍尔顿也对身处的环境有诸多不快,最终选择离开。但是20 世纪出现的霍尔顿逃离更多是现代社会大城市所施与的空虚、压力和无措,与哈克所处的近代南方小镇显然有较大差异。

哈克贝利·费恩是马克·吐温笔下最为知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务实进取,崇尚自由和平等,富有冒险精神和同情心,是马克·吐温心中理想的美国人形象。同时哈克也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形象。事实上,文中哈克出走的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也正是美国当时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文本中后来出现的其他小镇庄园,还是现实中当时美国千千万万个小镇,实质上都和哈克诞生的小镇一样崇拜金钱,赞善冒险精神,向往欧洲传统上流生活,虔诚恪守宗教的清规戒律,压迫黑人为代表的下层人。哈克通过儿童幽默又天真的语言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与反思。此外,哈克也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乖孩子形象,他叛逆、说谎,是美洲文学对于欧洲流浪文学传统的继承的体现,为文学史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岛屿众多、沿海而居的欧洲,其文学自古便有独特的流浪传统。但哈克的流浪既不同于《奥德赛》的“流浪——荣归故里”模式,也不同于《小癞子》的荒诞搞怪,他的形象具有流浪元素的同时融入了当时美国逐渐形成的本土文化——对外部的开拓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由此突破了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这一框架。实际上,本书的读者更应是成年人而不是儿童,因为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哈克幽默语言背后对现实的激烈反抗。

总而言之,哈克是兴起之时的美国和马克·吐温一起呼唤出来的理想,他锐意进取,具有强烈的现实反抗精神,一直成长在去印第安人领地的路上,永远在追求着自己向往的自由。

猜你喜欢

密西西比河索亚木筏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顺流而下的木筏为啥比流水快
筷子木筏
通天木筏
《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建国后毛泽东的密西西比河之梦
那些惨痛的回忆
客利尔镇的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