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双重冲击
——评电影《百鸟朝凤》

2021-11-12李佳璇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焦三爷物质文明百鸟朝凤

李佳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现代性这一概念在文化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

福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和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在这一层面,现代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精神态度和价值取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性的产生离不开科学、技术、工业和自由市场,它是在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形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为一种精神态度和价值取向。

一、物质文明层面的断裂

吉登斯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说明现代性所蕴含的工业化、都市化、商品化等特征。在现代浪潮下,乡村文明的物质结构出现断裂,导致乡村人的生存遭遇困境。在生存压力下,传统民间技艺无以为继。电影的前半部分,吴天明导演着重刻画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教授和艺练过程,展示了新老两代唢呐匠间的传承接续。通过求学者趋之若鹜,《百鸟朝凤》代代单传,传师仪式的隆重等等,表现了在现代浪潮来临之前,这一传统民间技艺的重要性,与后来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唢呐的危机经历了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危机的最初显露是在游家班第一次出活上:人家不再准备接师礼,连匠人对待唢呐认真的态度也受到了“随便吹吹就行了”这样的话语打击。从中可知,唢呐这一传统民间技艺已不再被重视。而师兄们收到红包时的喜悦,也暗示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已悄然到来。

这一量的积累在雷家寿礼上的肢体纠葛中达到顶峰。电影突出表现了唢呐与管弦乐队的冲突,而西方管弦乐队是在现代浪潮下传入的,实际是现代性的象征。在这一冲突过程中出现的豹纹女郎、带着墨镜和项链的流氓,则表现了乡村人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向往;与此相对,唢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却受到乡人的忽视,甚至是蔑视和侮辱。唢呐乐器在这场纠葛中的支离破碎,也预示着唢呐的生存环境已然瓦解,传统文化面临崩溃。

传统乡村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改变着乡村的生存环境,乡村人要适应现实的改变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冲突过后,游家班更加难以为继,师兄们为了生存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在此情况下,焦三爷与师兄无声的对抗,更像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间的对抗。在师兄无声的坚持中,这场对抗的输赢已然显现。然而,进城务工的师兄们,不到半年一个染了“尘肺”,一个断了手指。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师兄们对传统的不舍和依恋,但通过他们在城市中身体被摧残的现实看来,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对乡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戕害。

在唢呐匠人放弃唢呐,离开家乡的现实下,焦三爷对唢呐的坚持代表着一种艺术自律,显示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对抗。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认为:“艺术是社会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就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只有在变得自律时,这种对立的艺术才会出现。”焦三爷不屈服于现代物质文明,通过对唢呐的坚持,对这一文明进行无言的批判。然而焦三爷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终究难以抵挡席卷而来的现代浪潮。

二、精神文明层面的解构

由物质及精神,在现代浪潮下,传统文化不仅在物质文明层面受到冲击,在精神文明层面也被迫解构。现代性逐渐改变了乡村人的精神态度和价值准则。

任何行业都有其标志性的事物,唢呐不仅是一个传统民间技艺的代表,更是一个突显身份的符号。“唢呐离口不离手”,既表现了焦三爷对唢呐技艺的重视,也间接表现了其对自身身份的遵崇。在传师仪式上,焦三爷对着乡里乡亲说:“咱们这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在咱们这地盘儿上唢呐不能断了种”,话语中蕴含的是笃定和骄傲。然而,在现代浪潮下,即使是焦三爷,对自身身份的遵崇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其离世之前,他的话语变成了:“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黄河岸变成了无双镇,涉足范围大大缩小,原本笃定和骄傲的情感在此时也有了些许赌气的意味。

除了身份符号,唢呐更是传统社会中文化权力的象征。唢呐的消逝,实际代表着传统社会文化权力的消逝。电影中多次提到的“规矩”,即是这一权力的表现形式。焦三爷“拜师”时的严厉,出活时的傲慢,以及人们对其的感激和尊重,皆是权力的体现。焦三爷一生以唢呐匠的身份存活,难以跳出这一权力体系。所以当天鸣向他感叹世风日下时,他只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实际是其权力没了。酒过三巡后,他说道:“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其中表现的是失去权力的愤怒和失落。由此衍生出的“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更像是一种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宽慰。

在传统文化权力的背后,蕴含着一种传统价值导向。“《百鸟朝凤》敬送亡灵,只有德高望重的死者才配享用”德行显然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百鸟朝凤》只是这一标准的表现形式。在查村长的葬礼上,孝子贤孙跪求焦三爷吹一曲《百鸟朝凤》,可焦三爷拒绝了;而在窦村长的葬礼上,焦三爷主动吹奏《百鸟朝凤》,在吹与不吹的对比中,唢呐匠对道德价值的坚守便体现了。能否享用《百鸟朝凤》是对死者德行的判定,而能否吹奏《百鸟朝凤》则是对唢呐匠德行的判定。焦三爷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态度的转变,之所以选择天鸣为接班人,是因为其孝亲重长、善良坚忍的品质。

然而,在现代潮流下,功利主义、媚俗文化席卷而来,德行不再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价值标准。在唢呐被贬低和侮辱的过程中,唢呐所代表的传统社会精神文化内涵也随之解构。

猜你喜欢

焦三爷物质文明百鸟朝凤
新旧思潮激荡期中国工匠形象分析
——以《百鸟朝凤》中焦三爷为例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降火
白马湖的春天(小说)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21世纪化学的广泛应用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