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和文字在乡村生长的深厚力量

2021-11-12白熙智

散文百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土力量文字

白熙智

河南大学文学院

“我们不要去评论他人的那幕剧,因为我们也在剧中。”我们同在太阳下呼吸,我们没有与生俱来的智慧,都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习得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中度过,每个人的人生和生活状态不一,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对待万事万物,我们抱有同情、理解和应有的尊重。

天空白云悠悠,夜晚繁星点点,乡村迸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是一种迷人的美,那时碧空如海,风景更是如画;说到人,人更“美”,这是一种朴素美、勤劳美、善良美,是一种内心的纯净。这是我们对农村人正面的评价,除此之外,对我们农村人更多的评价是“愚”,是一种无知,是一种文盲的状态,是不精明,是不谙人间世故。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谈一谈农村人的“愚”。

乡土印象应该是一种原始的、具有生命本真色彩的、原生态的一幅画卷,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口感。在久经历史风霜雨雪之后,哪怕是微弱的存在,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最近一直在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是我一直以来想要认真拜读的作品,在好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放假之前从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轻轻打开扉页,那饱含乡土社会底蕴的一个个文字,深深地刺中了我的心脏。

先生在开篇谈到,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里是“愚”的,习惯性地将“愚”和病贫联系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征候。对于农村人的“愚”,我们也有一定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认识。

就像费孝通先生认可的那样,我们不能说一个农民“不识字”就是“愚”。“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这是先生自己在文中提出的发问,我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收入,不够了解。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拿爷爷的幼时——60 年代来说,那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爷爷那一辈人几乎没有上学的机会,而直到爸爸妈妈这代人的90 年代,上学还是一件稀罕事,他们不得不成为所谓的“文盲”。对于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识字,我们不能说这是“愚”,这是历史时代下。困于生活和家庭环境所迫。

尽管这样的三代人在没有上学机会的岁月中蹒跚行走,他们在生活的打磨之下,拥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幸福地生活着,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大智慧”,没有一丝一毫的“愚”。

在人类交际的方式当中,主要以语言和文字为主,在特殊的乡土社会当中,文字实现交流目的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就只能通过语言来实现沟通的需求。

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先不说汉字的辨识能力,对于自己的文字——东傈僳文,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使用文字,形成了典型的“只会说其言,不能写其字”的独特现象,由此可见,东傈僳文的普及程度不高。

在这片净土上,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每个人都能歌善舞,他们从不孤独。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先祖们通过口语传唱的方式,记录历史,记录生活,这是一种大智慧,是当代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存、继承并发扬的重要途径。带给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渴望智慧,用自己的所能和所知在这片土地扎根和生长。

那么文字和语言相比较,二者的力量在何处呢?

除了口语传唱的形式,日常的生活交际,我们通过语言交流就可以轻易实现,语言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语言在交际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表情达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的状态,语言传达的情感更直接、更深刻、更完整,这是文字所不能实现的。恋爱的情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山歌对唱实现情感共鸣和语言交流的目的,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出现了“信”的形式,许多书信表达的意思不够完整,言简意赅是主要的写作追求形式,这样会出现许多的误会和不解。

文字相较语言而言是相对间接的话语形式,正如先生在文中写道:“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生活的交际形式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村委会需要发出一个公告时,会采取“喇叭”的形式来大声、直接公布,较少采用文字布告。又如在和家人的交流当中,我们一般会直接采用“电话”的形式等。

文字的力量主要表现在史书典籍的修订和整理,以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为例,文字发挥巨大的作用,实现了历史的记录、延续以及经典的传递。在现今保护民族文化的大潮下,整理修订“民族大字典”和“民族史”是当前保护民族文化必要的一种手段文字。所达到的功能是语言不可替代的,在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

在乡土社会当中,同样需要文字和语言两种重要的表义工具,我们有交流和交际的需要,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

文末以先生的话语来结尾,先生在文末说到:“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文字和语言在乡村社会中有自身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并且这两股力量是不同的,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世间行走,路途中的记忆很丰富,很多记忆在时间的消磨下渐渐淡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许多珍贵的记忆值得去珍藏,让我们收藏自己生命中值得怀念的瞬间。

“赶路已有清风伴,莫叹岁月不饶人。”从当下开始,寻找并珍藏属于自己的乡土印象,或者城市影子,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你所居住的地方的变化,尤其是那里地语言和文字,那是最初的乡土模样。

我本也是大地的儿子,十余年来在这片土地长大,直到我奔赴千里之外的汴京去上大学,我才离开了她,但是我对这位母亲爱的深沉,爱的难以释手,爱的难以忘怀,她永远记在我心间,那是一片永恒的净土。

乡土社会在今天仍有浓烈的历史记忆和深刻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在今天某些地方的农村,完完全全保留了乡土社会的面貌,而语言和文字是最好得见证。

我想永远记住这份记忆,拥有这份难忘乡土情怀!

猜你喜欢

乡土力量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乡土中国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芬芳乡土行
怀疑一切的力量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