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农政观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2021-11-12任昊颖

散文百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经文学作品

任昊颖

湖北大学

先秦农政观主要是先秦人对农业之道的内涵、农业与现代政治的关系、农业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主导作用、农政者的伦理行为规范等的基本认识,它直接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农政文化,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部分,进而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政治心理和文学创作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先秦人对农业的理解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民族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中都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各少数民族在其自然历史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差异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范畴形态不同,农业活动范畴与其他的农业活动均可能呈现出鲜明的不同民族特色。探讨中国先秦农学的范畴和农政观,应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同时在先秦人眼里看来,农业是经济门类的一种,主要以粮食生产为经营形式。它最初在殷商时期出现,当时的人们通过辛勤耕种和收割,以获取粮食作物,直至战国依然如此。尽管在先秦人看来,“农”主要是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农业模式,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对农业毫无概念。在《尚书·无逸》中有明确记载当时的人们将“小人”与稼穑联系起来,这足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被人们视为“小人”之事。因此,在先秦人的世界观里,“农”这一经济活动不止是单一粮食种植,还有一个包括上述经济活动的“大农业”。

二、先秦农政观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先秦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奠基发展时期,其所需要蕴含的创造精神、思维表达方式、价值意识取向等已经成为乃至后世中国文学艺术创造的关键主题,其中也可能包括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基本主题和整体结构表现模式或许都可在先秦时代文化中得以找到“原型”。先秦人的农政观对中国中国文学也由此发生了重要的推动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经》中的农事写作。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描绘当代人们农业生产画面较多的一个文学作品。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人们主要以钱、镩、锤三种农具为主。我们在《诗经》作品中对农具的描写能够体会到周人对农业的深厚情感。就耕作方式而言,《诗经》中也多次提到过耦耕这一方式,耦耕是周代生产力提高的集中体现,在清代这种耕作工具仍起到关键作用。其实不止是农事诗,《诗经》中其他类型的诗也都或多或少体现了周人农政的缩影,如《公刘》和《绵》。

2.农政观中的山水田园诗与隐逸文化。

中国隐逸文化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复杂影响,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有游仙题材,山水田园题材等等。其中,山水田园题材有大量诗作留存,并且此题材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主流文学中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与在先秦农政思想影响之下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不断收紧状况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山水田园诗当中,隐逸思想的主要展现形式之一就是隐士归田务农,展现田家风光。这与咏农悯农题材不同,后者的创作主体与农民、农业生活尚且保有一定距离,更多地是从“士”的视角重视农业,展现在先秦农政观影响下士人对农业的重视;而前者的作品主体已经是“农”,作品主体从“士”的身份中退而归隐为“农”,更多地体现出在先秦农政观的长期潜移默化之下,人们对农业的认可、对“农”身份地位的认可与尊敬。因此,先秦农政观对隐逸文化中“退而归田”等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先秦农政观对中国文学思维的深层影响。

先秦农政观中对农时的重视衍生出后代中国人强烈的“时”的观念,并且从多方面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哲学,进而影响到中国文学。“时也,运也,命也”的观念成为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命运变化和情节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由“四时交替”“勿夺农时”“种瓜得瓜”而生发或强化的轮回的宇宙观以及因果观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设置情节的重要深层逻辑。

三、结束语

先秦农政观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它既作用于古代文学,又对现代文学起着很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农政观是一个时代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作为文创作者,应该对将文学里绵延不绝的咏农和悯农主题、《诗经》中的农事写作、山水田园诗与隐逸文化以及先秦农政观对中国文学思维的深层影响里面的精髓吸收进行不断探究和创新进去,进而为未来的文学作品注入更多动力。更改,加入文章的几个分论点与主要观点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诗经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