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出路异乡人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2021-11-12

散文百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异乡人前途单车

肖 琪

华南师范大学

《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两个少年为了守护自己简单的梦想,围绕一辆单车展开冲突的故事。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这样来到小贵与小坚的青春。少年们青春又是截然不同的青春,命运却是殊途同归的命运。

小贵在初到速递公司听到的那句“你们就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似乎就是一种预示。他,或是说他们,和祥子是那么像,有着和祥子一样初到城市的农村人的背景,有着和祥子一样农村人特有的淳朴和固执。这也在提醒着,他们未来也有着和祥子一样的命运。电影一开头,就已经揭示了小贵的结局。

小贵就是一个认定了事实就死咬着不放的十七岁男孩,他不听道理,他不愿变通,他沉默寡言,他不善交际。他只知道一股脑儿地骑车送货,当本子上的“正”写得足够多时,他便可以拥有自己的自行车了。小贵每一次骑上单车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时,节奏明快的音乐都会随之响起,一种希望也就伴着他那明媚纯粹的笑容兀自生出。小贵心中那渐渐融入大城市的满足感在轻松明快的背景音乐中得以展现。当终于得到了速递公司一句“明天做完就给你结钱”的承诺时,命运由不得人,自行车丢了。自行车什么时候丢的?不早不晚,正是承诺兑现的前一天。而承诺兑现的前一天又意味着什么?是日复一日企盼在转眼间化作了泡影,是触手可及的希望倏忽一瞬就消失不见。这更为悲凉,悲凉之处就在凄惨之余还有着满满当当的遗憾。小贵的希望之火就此第一次破灭,但没关系,他还留着一分固执劲儿。于是他抗争,一天天一点点地找着。从一眼望不到头的北京大路上找着那辆被他做过记号的自行车。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不幸的是这辆车已经被小坚从二手车市场买下,不再属于他了。

可小贵哪里能理解兜兜转转的复杂现实?他只知道车是公司派的,赚够了钱这辆车就属于他了,辗转一番,为什么又不是了呢?于是他否认、抢夺。于是他被殴打、被抢夺。争到最后,两个少年约定,一人一天,轮流骑车。

当最后小坚提出他不再需要单车时,终于失而复得的小贵又被小混混们误认为小坚的同伙,打得头破血流,单车也被砸毁成一堆废铁。至此,理想在现实的无常下终于被粉碎。

电影的最后一幕,小贵缓缓抗起了车,走过夕阳余晖下车水马龙的街道,穿过过路人异样的眼光。低沉的背景音乐随之响起,与落日的暖黄色调互相映衬,似乎呼应着小贵此时落寞的心情,凸显出的是一种杂糅着无奈、悲苦、失落、绝望的压抑,不再有声嘶力竭的哭喊,也消解了愤愤不平的心情,所有一切都归入沉重的叹息,落入减弱的缓慢音乐和渐暗的黄昏光影里。宽阔的马路上开过形形色色的大车小车自行车,一切如常。没有人关心,此刻又一个蓬勃的理想悄无声息地被摧毁形变。

小贵的结局喻示着农村人在大城市无出路可走的现实,燃起的一次次希望终究会破灭。他老实,他真诚,他努力,却也无济于事。尽管他并不贪心,可命运——或是说社会,从不会给他机会。

北京很大,大到装得下每个人的理想和空谈;北京也很小,小到给不了一条走得出的前途和未来。电影更深一层的无奈,来源于这座城市排斥的不只是像小贵一样的农村人,还有小坚这样的城市人。如果说农村人是异乡人,源于相距甚远的地理环境带来难以短时间改变的差距,那城市人也是异乡人,又能怎么解释呢?

电影中的小坚为了得到自行车拿走了家里留给妹妹读重点中学的学费,买下了从前属于小贵的那辆车。进而才引发了两个少年和一辆单车的矛盾。我没有办法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爸爸顾及妹妹的前途不兑现承诺没有错;小坚实现了和爸爸的约定拿走钱买单车没有错;小贵想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单车没有错;小坚不愿放弃花钱买来的二手单车也没有错。既然没有人有错,为何他们每个人都要负责呢?贫穷似乎就是原罪,社会地位的固化不允许他们斗争,反抗的结果从来都是头破血流、残忍离场。

小贵与小坚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他们是相似的,有着同样的对单车的执着,同时他们又是截然不同的。尽管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尽管同样被城市排挤,小坚身上仍有着可观可感的希望的。他的背后有承诺为他买车的爸爸,身边有一句话就为他出头的朋友,他的前途还有职高毕业后的灿烂辉煌。十七岁的单车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和美好,是课余时间和朋友一同的消遣,是与心仪女孩相伴回家路途的信物。可小贵呢?同样是十七岁,他的生活却比小坚黯淡许多,他一无所有,无所依附。十七岁的单车是他得以谋生的一个工具,是灰暗生活的唯一寄托,是他能在这座城市站住脚跟的微微希望。

委屈的时候小坚能向父亲声嘶力竭地发泄,受气的时候小坚能向朋友大大方方地求助。而小贵有什么?他什么都没有,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朋友不多,能力不够。他只有一副供得起命运蹂躏的血肉之躯,只有徒留坚持和固执的一腔热血。他也委屈,也痛苦,可他没有办法求助,只能声嘶力竭地大叫着。

沉默寡言的小贵在电影中大叫过两次:一次在被小坚和朋友们抢走单车时,他紧紧抱住单车不放,悲鸣在空旷的建筑工地久久回荡;第二次是在混混们砸毁他的单车时,他苦苦地哀求。两次大叫意味着的,是无奈与痛苦的发泄,是发自内心地祈求与不解。

影片除了蕴含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还有着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导演王小帅善于运用远景来表现情节,旁观者的叙述视角冷漠而克制,不论是小贵遭受委屈挨打时的悲鸣,还是小坚远远看着心爱的女孩离他而去的失措,都是通过局外人的视角来表现的。在远景镜头中抛去了情感的依附,似乎就是在说着,所有的一切其实就是青春本身的样态,无关他人,是苦是乐唯有自己品尝。

十七岁的单车背后,是少年们在试图接近理想过程中的头破血流,是异乡人在寻出路途中百般试错后发现的无路可走。时至今日,单车不再是理想的代名词,可少年们仍旧做着时代的异乡人,前途仍旧是未卜的前途,出路仍旧是未明的出路。

猜你喜欢

异乡人前途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致异乡人
飞吧,单车
家中异乡人和异乡人之家:《退潮》中的“家”之想象
听到乡音(外一首)
共享汽车前途未卜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