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零丁洋》英译文关联理论评析

2021-11-12颜廷玉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译者关联语境

颜廷玉

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翻译向来是一个难题。在翻译诗词时,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设法传达出原文的风格、结构、韵律及美感等。《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脍炙人口的代表所。基于关联翻译理论,本文从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和关联性三个方面,对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关联理论在该诗翻译中的应用,为诗词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1986年斯波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Wilson)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主要有两个突出论点。其一,语言交际是说话者示意,即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接受者根据自身认知、话语信息以及语境推断说话者的意图,是一个解释源语的明示—推理过程,并非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其二,每一个明示—推理过程都具有最佳关联性,即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希望付出最少的努力来获取最多的信息。

关联理论强调接受者的认知环境以及语境。认知环境是由词汇信息、逻辑信息以及百科知识等组成的储存在接受者大脑里的信息。语境与传统意义上的语篇上下文有所不同,指用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条件。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标准,注重功能对等,即原文与译文应该在交际功能上取得相似的效果,包括语境、语义和文化方面。关联理论要考虑的是译语接受者在多大程度上认知了译者传达的意图。斯波珀伯和威尔逊曾表明,“每一明示交际行为都传达了它自身最佳关联的假设”。

二、《过零丁洋》原诗的关联理论分析

首先,参照关联理论,从认知语境、意图和关联性等方面分析这首诗。

(一)认知语境

首联为叙事,诗人经过发奋苦读,最终入仕报国,响应朝廷号召,积极抗元,然而战火消歇,一晃四年。叙事中流露出无限心酸愤慨之情。颔联中的比喻生动形象,诗人将危亡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身世比作雨中浮萍。面对支离破碎的江山和自己坎坷的身世,国破家亡之悲哀、漂泊无根之凄苦使读者感同身受。颈联中“说惶恐”“叹零丁”,既与“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吻合,又暗合诗人当时惶恐不安、孤独寂寞的处境与心情。颈联妙在地点名词与描述性形容词相同,且这些重复词汇能够调动读者不安、孤独之情。诗的尾联是千古名句,升腾出恢宏的气势与强烈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宁死不屈、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诗人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敌军逼迫其写信招降其战友,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若读者较为熟悉中华文化,调动自己的百科知识,能够更加深切地感悟此诗的认知语境。

(二)意图

当时南宋国势危亡,诗人舍身救国,坚持抗元斗争共四年有余。在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中,山河破碎,身世浮沉,诗人饱尝国家危亡之痛。面对元朝的诱降,诗人选择了永不屈服。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爱国忠君、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也是诗人在这首诗中要表达的主要交际意图。

(三)关联性

关联性指话语在语境中实现的语境效果。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等词语信息在整首诗的认知语境中带给读者的关联是国家衰微破败、人生坎坷不平,是哀怨与悲愤之情;“丹心”“汗青”引入新信息,摆脱了前文中的哀怨与悲愤,展现了一种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感,以此表现出伟大的民族气节与高昂的爱国情感。综上,此诗各种语言信息能够引发读者的爱国关联。

三、《过零丁洋》英译本关联理论对比分析

上文结合关联理论对《过零丁洋》原诗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下选取此诗的许渊冲英译本和黄新渠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关联理论进行分析。方便起见,两译本分别简称为许译和黄译。

首先来分析诗歌的题目翻译。结合全文内容及与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可知,“过零丁洋”是指诗人被敌军俘虏,经过零丁洋时作诗以明志。由此我们可知,诗人此时已经成为俘虏。许译题目“SAILING ON LONELY OCEAN”需要读者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结合诗歌内容才能理解题目深刻的内涵。而在黄译中,译者通过意译手法,补充了“A Prisoner’s Lamentation”的背景信息,有利于读者了解诗作背景,减少读者的认知努力,从而获得最佳关联。所以,基于关联理论,黄译的诗歌题目语境效果较好。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翻译,无论是词汇的翻译,还是整体句意的翻译,两位译者的翻译有较大区别。首先,对于“一经”一词的翻译,两位译者采取的译法不同。许渊冲将“一经”译为“the Book of Change”,即《易经》。熟悉中华文化的读者知道,《易经》是六经之首,而六经恰恰是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若直接以“the Book of Change”代指诗人读书入仕,译文读者势必要付出较大的认知努力才能了解其背景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此处词汇的翻译,语境效果不甚理想,无法取得最佳关联。其次,由整体句意可知,此句为诗人叙事,讲述自己苦读考取功名后入仕报国,后遭战火的故事。许译“And desperately fought the foe for four long years”,需要读者结合下文才能理解,此处的“foe”指的是战争之苦。由此,译文读者依旧要付出较大的认知努力。而对于词汇以及句意的翻译,黄新渠将“一经”翻译为“classics”,加上其后“official”一词,译文读者不需付出很大努力便可知诗人读书考取功名一事。对于句意,黄译“Four bleak years have been spent in thick battles”中,也清楚地点明了战争这一重要信息。综上,从关联角度出发,诗的首联翻译,黄译取得的语境效果更好一些。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身世浮沉”的译法不相同。许译为“sink or swim as duckweed”,保留了原本的比喻用法,生动形象,画面感强,译文读者不用付出很大的认知努力便能感知到诗人命运多舛,像水中浮萍,漂泊孤寂。而黄译“roam here and there as duckweed”中,“roam”一词不太恰当。“roam”一词虽然也有“流浪”之意,但更常见的意思为“漫步、闲逛”,不如许译更能传递原诗的语境效果。因此,基于关联角度,颔联的翻译,许译的语境效果较好。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非常巧妙地将地点与诗人彼时心境结合起来。诗人曾兵败,退兵后途经惶恐滩,心情自然是惶恐不安的;而之后更因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报国无门,欲斗无援,更是零丁孤寂。许译中完美地保留了地名与情感词,即“Perilous Beach”与“sighs”、“Lonely Ocean”与“Lonely”,也与其题目“lonely ocean”相吻合。但基于关联角度而言,取得的语境效果不如黄译。诗人分别在惶恐滩和零丁洋兵败、被俘,许译并未清楚点明诗人过惶恐滩时兵败、过零丁洋时成为俘虏的关键信息。因此,取得的语境效果不是很好。在黄译中,译者用“retreat”和“confinment”清楚地表明了两次不同的遭遇,关键信息明了,取得的语境效果更好。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千古名句,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肝胆赤诚之心。可以看到,原诗句先采用反问,接着直抒胸臆,情感强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许渊冲将反问句式改译为陈述句式,表达更加平淡委婉一些。而黄译则保留了反问句式,与原诗强烈的情感更接近,能更好地展示原诗意图。至于尾联后半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翻译,笔者认为,许译“I’d leave a loyalist’s name in history only”与黄译“Let my heart remain true to shine in the annals”都比较贴近原文,读者不用付出很多认知努力即能了解原文语境,都可以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

四、总结

基于关联理论,本文分析了《过零丁洋》一诗,并结合该理论对其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关联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了认知语境在翻译评论中的重要性,指引着译者及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关联理论在翻译评论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评论各种翻译实践。

猜你喜欢

译者关联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奇趣搭配
英文摘要
拼一拼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