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州调子戏的传承现状研究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调子剧团文化遗产

罗 茜

一、道州调子戏的起源及发展

道州调子戏最初起源于民俗活动中的“舞龙舞狮—武术表演—双人对子调表演”系列歌舞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完整的“狮子戏”;而后,随着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狮子戏的曲调、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如今别具特色的道州调子戏。该戏以民间的忠、孝、仁、义等为主要题材,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是来源于生活的戏曲艺术。

在清朝就已经有道州调子戏的戏班存在,清朝末期,道州调子戏因语言较为直白,背上了“淫戏”的污名,被打压得相当严重;1949年前,民间艺人荣庆园、廖青年等组建了两个比较大的调子戏班,深入乡村演出,深受群众好评,并经常应邀到两广地区演出,民间艺人唐玉刚还被广西桂林请去组建彩调团并任团长,指导排练彩调、摄制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州调子戏渐渐发展起来,并与祁阳花鼓灯相互交流,形成了新剧种——零陵花鼓戏。1950年,原道州调子戏班名艺人张霞清、何玉清等被零陵专区聘请去组建地区花鼓戏剧团。20世纪80年代,“唱老戏”的热潮兴起,道州调子戏演出活动开始复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的改变,曾经风靡一时的道州调子戏到了濒临消失的境地。

二、对道州调子戏剧团和传承人的调查

同大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一样,道州调子戏主要传承方式包括口传心授、曲谱传承和班社传承。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指出: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要靠传承主体来实现。那么,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呢?该著作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据道县文化馆调查和统计,道州调子戏剧团是目前道县仅存的专门演出道州调子戏的演出团体。以下,笔者试图以传承主体作为对道州调子戏研究的重点,在两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道州调子戏剧团为例,从剧团和传承人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州调子戏剧团

笔者分别于2019年1月31日和2019年4月17日赴道县对道州调子戏进行了田野调查,全程跟随着道州调子戏剧团记录演出情况,观察细节,深入了解,通过采访传承人获得道州调子戏剧团现在的演出状况等信息,并通过接触各个演员了解他们的从艺状况和收入情况。

1.剧团历史

据代表性传承人何聪清先生口述,道县文化馆在1979年组织了文青队,聘请涂胜清、何凌云、龚冬宝、龚友宝、冯祥昌五位老艺人到芒头寨业余剧团传授道州调子戏一年。1980年开始,何聪清组织了道江镇花鼓戏剧团并任团长,后道江镇花鼓戏剧团解散,改名成立了现在的道州调子戏剧团。现在剧团在芒头寨村有礼堂可以作为排练场地,该礼堂由村民自愿捐款、自发集资加上村里拨款共计100多万建成;在提及剧团日常开销经费时,他表示,剧团现无公用经费,开支大多由演员自费。

2.剧团现状

道州调子戏剧团现为民间剧团,演出范围遍布道县周围3省17个县,每年演出大小场次达1000余场,在省内外广受好评。剧团上半年主要在道县、江华县、江永县等地开展中小型演出,下半年多为庙会类型的大型演出,集中在广西及江华县;从2010年至今,每年参加市、县“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活动、非遗日宣传活动,协助县非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活动送戏下乡。在平时,一般是由两名演员(男女各一名)接演出任务,剧团会根据邀请方的要求决定演出人数,演出内容为调子、小品的一般为2~4人,以唱戏为主要内容的一般为7~10人,大型的道州调子戏专场演出剧团会全员出动。

道州调子戏剧团现有团长一名(胡红兴)、指导员一名(胡齐贤)、副指导员一名(何聪清)、常务副团长一名(唐奇学)、副团长两名(周湘嫒、宋国英),登记在册的演员共23人,其中前台演员17名,后台演员6名,下面笔者对该剧团主要领导和演员进行简要介绍。

胡红兴,道州调子戏剧团现任团长。15岁开始唱戏,1981年正式开始学戏,从艺30余年,曾拜胡谷辉等老艺人为师,多次获得个人优秀奖。外出演出一般为夫妻档,是专职演员,个人年收入约4万。

何聪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道州调子戏剧团老团长,从艺近40年。1979年拜师冯昌祥、涂胜清等前辈老艺人为师学唱调子戏,擅长丑角、小生,接受口头传承剧目多达60个。1981年至1988年曾受邀为县内外6个业余剧团传授道州调子戏。近年来自筹资金收集、整理出版了《道州调子戏剧本》(1—5集),大小剧目30余个,收集整理《道州调子戏曲调本》上、下两册,共300余首曲子,至今仍在不断整理道州调子戏剧目。在演出和整理道州调子戏之余在家务农,个人年收入约4万。

周湘嫒,道州调子戏剧团副团长,未曾接受过学校教育,不识字,从艺30余年。1983年开始学戏,从武乐的锣鼓学起,凭借记忆力模仿学习唱戏,因身材娇小,基本功好,故可出演的角色十分多样。其是专职演员且作为副团长,所以肩负服装管理工作,演出的收入比其他专职演员稍高,年收入约4万。

唐奇学,道州调子戏剧团常务副团长,后台演员,负责二胡主弦、小唢呐,从艺30余年。1979年,在道县文化馆的文青队当文化辅导员,由于擅长拉二胡而作为二胡主弦加入文青队,自此开始接触道州调子戏。

王春喜,道州调子戏演员,1987年开始正式跟随剧团演出,从艺30余年。最初由父亲王焕松启蒙学习道州调子戏,擅净角、花脸,也唱小丑和小生,有时兼任后台武乐演员;在演出之余以务农为生,每年的演出收入仅2万元左右。

孟玉记,后台演员,现年62岁,主要负责板鼓和板,也负责钹,属武乐,从艺40年。

何应华,后台演员,现年71岁,主要负责派弦和大唢呐,属文乐,从艺40年。

(二)道州调子戏传承人

传承人是传承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及传承人口述,笔者了解到,他们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道州调子戏,从涂胜清先生这一代传承人开始才陆续记录曲调和剧目,故道州调子戏一直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由于艺人数量的不断减少,一个人在每场戏中可能要充当2~3个角色,这使得道州调子戏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角色传承。目前能够清晰整理出来的传承名单只有代表性传承人何聪清先生的部分谱系,如下:

李恩祥,第18代传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追塘创办调子戏科班,并将前辈艺人传下来的花灯、对子调发扬光大,吸取其他剧种精华,变一人演唱为多人演唱,不仅能扮演生、旦、净、丑,还精通文、武乐,善吹拉弹唱。

冯学初,第19代传人,自幼拜李恩祥为师,学唱调子戏,1925年到广西平乐组班,唱半戏半调,1934年回道县办荣庆园班,在城乡演出20余年,善演生、旦、净、丑,会吹拉弹唱。

廖青年,第20代传人,曾拜老艺人冯学初为师学唱调子戏,1946年组建廖青年班,唱半戏半调,常年在道县城镇等乡村演出,常应邀到广东、广西等地演出,善演生、旦、净。

涂胜清,第21代传人,曾拜廖青年学唱调子戏,后与何玉清等人组建何玉清调子戏班。

何聪清,第22代传人,拜涂胜清学唱调子戏,于1980年组建道州调子戏剧团,经常应邀到广东、广西、湖南3省17县演出。

三、结语

据道县文化馆的调查和统计,道州调子戏剧团是目前道县仅存的专门演出道州调子戏的演出团体,道州调子戏虽然已经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强调“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面对道州调子戏的传承现状,我们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开拓创新性的传播途径,为其传承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调子剧团文化遗产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诗意远方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画出一抹紫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