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弦幸未绝(外一篇)

2021-11-12

海燕 2021年3期
关键词:丝弦大埔水仙花

扬琴弹奏的每一个音符,经过头弦高昂而哀婉旋律的连贯,仿佛把古代的历史一幕幕呈现在眼前。一曲汉乐《怀古》,表现客家人过黄河、跨长江,走中州古道,过吴楚绿原,一步步往南迁徙客居他乡,而又对故土和祖先充满崇敬和思念的意蕴。

《怀古》前部分为缓板,舒缓的曲调,抑扬顿挫。扬琴的竹槌在琴弦上敲击出的每一个颗粒性的音符,经由提胡、二胡、琵琶、月弦、阮等乐器合成混响,有如回忆中的每一个时点。丝弦的旋律抒发出淡淡的无奈和忧伤,音韵丝丝相扣,意境缠绵高渺。音乐的后半部分为中板和紧板,则通过节奏的加快、音量强弱变化和刚柔相济的手法,表达客家人继往开来、奋发图强的愿望和情怀,乐曲内涵深长悠远。

我们都普遍使用汉语和汉字,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汉乐。汉乐是一种根植于粤东客家地区的民间音乐,曾有中州音乐、中州古韵、国乐、外江弦、汉调音乐等称谓,1962年广东省“羊城音乐花会”期间,定名为广东汉乐。经收集整理,目前有谱可查的汉乐共有791首(套),包括了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民间大锣鼓、八音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别,其中丝弦音乐占531首。演奏用的乐器分丝弦为主的文乐和打击乐为主的武乐两大类,涉及29种乐器。汉乐作为古老而又独具艺术特色的音乐形式,其乐曲的来源大概有几点:中原宫廷音乐,如《大乐》《南进宫》《北进宫》;由唐宋词承袭演变而来,如《浪淘沙》《昭君怨》《迎仙客》等。还有由古琴曲、元曲、戏剧曲牌等演变的。乐曲的标题和主题也各具特点,如《翠子登潭》以扬琴的轮音和提胡的滑音等丝弦的演奏,表达翠鸟在江潭上凌空直下潜入水中捕鱼怡然自得的生动画境。《出水莲》以古筝曲折与径直、重拽与轻揉、断开与连续、平正与奇变等手法表达莲花之清幽高洁。汉乐得以从1600年前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流传至今,其在史学、民俗、文学、宗教等方面的学术、艺术、历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2006年,广东汉乐毫无悬念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得1989年深秋时节,我曾到大埔县平原乡被誉为“汉乐村”的五家輋采访。那是个月色溶溶的夜晚,低矮而灯光昏暗的瓦房厅堂里,连三民一家儿孙三代,晚饭后又在奏唱汉乐,一起跟着学的还有30多名当地青年男女。尽管弹奏的丝弦乐曲显得生涩,但那声音飘荡出来,在倒映着皓月的风水塘和周边山谷回荡。那韵律令人回味,至今仍有不绝于耳的感觉。这种情景,是大埔乡村比较常见的“和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人们喜欢在农闲或工余、节庆之时聚在一起把玩丝弦汉乐。

“和弦”使我联想到汉乐表现出来的和文化。客家人作为古代汉民族族群,在长达1600年的五次大南迁历史中,不仅给客居地带来了生产技术、文化习俗,也“音乐随人”带来了中原汉民族的音乐文化。也可能是因为客家人南迁地当时大部分处于偏远边陲,从中原带来的文化才得以较好保存,当时宋朝的官方主流语言成为今天的客家语,中州音乐成为现在的汉乐。历史上有过多次客家人南迁客居地与当地人的“客土”之争,但最后都在调停之后得以和平相处。从中原带来的音乐也不例外,汉乐既要坚持中州古调之遗风,又难免与客居地的文化风俗相互融合,这就使得汉乐既保存了中原宫廷音乐的典雅古朴,又增加了岭南清新秀丽的情调,原非本土音乐的汉乐,如今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曾有“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的论述。我觉得,汉乐多种乐器的合奏,表达的是和鸣。从古至今,客家民间把汉调音乐适用于节庆、祭祀和娱乐,则彰显了“和顺”“和敬”以及“和谐”“和睦”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欣赏汉乐,可从中深深体会到相成相济的和美、和衷共济的道义、家和万事兴的祥瑞。

与许许多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样,客家族群怀着对古老的、祖先留下的音乐文脉特有的真挚感情,通过口传心授的活态方式,把这乐种如此生生不息地流传了下来。明清时期大埔县志记载有“埔之风俗,家诵户弦”之说。大埔人似乎与汉乐有特别深远的渊源,历代汉乐乐师与乐手均以大埔人为主,因此有“无埔不成汉”的说法,大埔也顺理成章地荣获“汉乐之乡”美誉。

无论是日渐繁华的美丽山城,还是绿色生态的乡村,大埔的家庭“和弦”室和汉乐演奏点比比皆是。大埔在隋朝时期的县名为“万川”,或许与县内江河交错、溪流纵横有关。我觉得,汉乐丝弦之音如同水源丰沛的河流经久不竭。大埔固然有获评中国最美丽县城“溪江如绘美”的颜值,更重要的是其内蕴的文化传承之美。

弦歌不辍,和气致祥。

凌波仙子

乡下农村,年味十足。

甲午马年正月初一夜,曾在大埔县湖寮岭背岗上一起教书的好友来作客。一围台一共坐了16人,上了20多个菜,素多荤少,大部分是刚从旁边菜园摘上来的现炒青菜,火烧脉、菠菜、桂菜、芹菜、大蒜、苞菜、油菜、菜花,还有调味的香菜、葱等,青菜特受欢迎,不少还双份甚至三份上桌。举觞相庆,意气风发。席间,石兄点评了我于元旦前写的一篇小文章《我不知道》里面的一句关于养生的话:试想,整天迷恋“声色犬马”、沉缅“酒池肉林”,内心充满怨怒嫉恨、意乱情迷,本性受到蒙蔽,生命充满硬伤,能长久吗?石兄说,很久没听说“酒池肉林”这个词,在注重修心养性的当下,此词刺眼但令人憬然有悟。

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崇尚健康、简单、朴实或已成为主流。不再像以往疲于奔命迎来送往,不再连轴转跑场饭局作“酒池肉林”式的山吃海饮,不再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拘囿。过年了,让心灵放松,让心态平和,让心情平静,聆听除旧岁的爆竹、品味春联的寓意,也闻闻那水仙漾出的阵阵清香,其乐融融。

欣赏水仙花,真是春节的一大乐事。大概是青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吧,一直以来,无论是在老家谋生还是后来出门在外,过年都要供养水仙。今年清养的五盆水仙,长得尤为喜人。

水仙花属石葱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生得像洋葱、大蒜,元朝时称为“雅蒜”,宋代称“天葱”,还有诸如凌波仙子、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美妙的名字。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千百年来成为年花,走遍大江南北,甚至远渡重洋,传播情谊,誉满全球。

在我看来,这水仙花的特质在于一个“清”字。

清纯的品格:水仙不需土壤,只要清水供养即可。其根如银丝,纤尘不染;其叶,碧绿葱翠,婀娜多姿。

清丽的气质:水仙有青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萼中间有形如盏状的金色花冠,可谓玉台金盏,高雅秀美。

清香的气息:水仙花开,散发着馥郁芬芳,这样的馨香,带着春天的温润,沁人心脾,撩人心魄。

水仙,开在辞旧迎新的春天里,开在人们对新春的憧憬中。水仙的花期约摸半个月,其带给人间的清香却是久远的,也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

那种无诉无求的清高,简单质朴,超凡脱俗。

那种生机盎然的清正,绿、白、黄色彩分明,简洁澄净。

那种令人沉醉的清新,淡雅幽远,充满力量。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首诗作《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首诗,借助水仙花之美,描述令人凄婉断肠、多愁善感的思绪,赏花而陡生惆怅烦恼,可能寄托了诗人当时一种特有的情愫。

今天,欣赏水仙的清艳,让我产生的是对自然界的感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水仙毕竟是养在室内的草本植物,不经风雨历练,娇嫩而脆弱。但是,水仙蛰伏着动人魂魄的力量。观赏水仙的清美,融入这无影无踪无形无色的清香之中,身与心仿佛萌生着春天的脉动,焕发出一股破茧而出的生机。

那就走出大门、走出自我吧!永夜之后、平野之外,自有蓝天丽日、大江东去。

猜你喜欢

丝弦大埔水仙花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水仙花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养水仙花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阿炳与二泉映月